革命“鐵骨”管文蔚
□ 孟憲威
管文蔚,中國共產黨早期黨員,鎮江大地上成長起來的一名革命者。從1924年投身學生運動起,在長達70年的革命生涯中,他為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做出過卓越的貢獻,也經受住了身處逆境的考驗,無論從信仰、意志和黨性上,都表現出一位共產黨人的錚錚“鐵骨”。
鐵一般堅毅的革命信仰
管文蔚出身于丹陽一個殷實的家庭,祖父是有名的大財主,有“管半城”之稱。這樣的家庭條件,在那個年代過上安逸享受的生活是不成問題的,但他卻在共產主義思想的指引下,學生時代便立下遠大的革命志向,并于1926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從富家少爺到革命者,這樣的身份反差,在當時是令人難以置信的。一次,管文蔚在從事革命活動時被捕。當敵人審訊時,他故意透露自己祖父的身份,說:“你們去查查,看管家的孫少爺會不會是共產黨?”敵人查明情況屬實,果然放松了警惕。可見,連敵人都不相信以管文蔚的出身而信仰共產主義。
1927年11月,管文蔚的革命引路人夏霖在無錫發動農民暴動時不幸被捕犧牲。管文蔚悲痛之余更加堅定為信仰而斗爭到底的決心,此后在革命活動中以“夏繼塵”為化名,意即繼承夏霖的革命遺志。
1955年,由于對他歷史審查的錯誤認定和錯誤處理,管文蔚被撤銷黨內的一切職務,僅保留黨籍、副省長和人大代表資格。面對如此重大的政治打擊,管文蔚對黨的信仰卻沒有絲毫動搖,仍兢兢業業在崗位上工作,正如陳毅所勉勵他的那樣:“為了黨的事業忍辱負重。”“文革”期間,管文蔚再次遭到殘酷迫害,面對反反復復的“內查外調”,他禁不住向女兒吐露心曲:“如果我想叛變的話,早就叛變了,又何必在大牢之中蹲上整整七年!”他能容忍一切對自己個人的輕蔑,但絕不能容忍對自己信仰的輕蔑!
1981年3月,兩度蒙冤的管文蔚終于得到平反,恢復名譽。此時他已步入耄耋之年,但追求信仰的心卻始終未變。
鐵一般堅強的斗爭意志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管文蔚先后擔任中共丹陽縣委書記、江蘇省委特派員、武進縣委書記、金壇縣委書記、無錫中心縣委書記等職,受命領導組織多次農民暴動和斗爭,向白色恐怖發起英勇的反擊。1927年11月,領導丹陽胡家橋、里莊兩次農民暴動;1928年11月,領導金壇白塔農民暴動;1929年10月,領導常州天寧寺佃戶抗租斗爭……
在當時的嚴峻形勢下,每一次斗爭都要付出血的代價,管文蔚也幾度出生入死。他曾在丹陽的小巷里孤身與國民黨保安隊長狹路相逢,在鎮江工廠被警察鳴哨追捕,在常州街頭被叛徒跟蹤盯梢……憑借大無畏的斗爭精神,管文蔚一次次震懾、擺脫敵人,化險為夷。
1930年4月,管文蔚在無錫住地被捕。敵人用吊打、踩杠子、坐老虎凳、灌火油和辣椒水等酷刑逼供,連審兩天,管文蔚幾次昏死過去,被冷水潑醒,再審,再動刑,但他始終堅強不屈,沒有暴露黨的秘密。后被敵人投入監牢,歷經艱難的囚禁歲月。
在獄中,管文蔚不屈不撓地繼續堅持斗爭。他兩次組織越獄,敵人把他作為重點看管對象,又將他輾轉關押于揚州、淮陰、南京監獄和蘇州反省院。在淮陰監獄,敵人派叛徒專程前來勸降,被管文蔚嚴詞拒絕。在南京“模范監獄”,管文蔚被單獨關進一間非常狹小的黑牢,“嚴加管教”達7個月之久,以致兩腿肌肉萎縮,足背浮腫,走出黑牢即昏倒在地。
盡管遭受種種非人的折磨,管文蔚卻始終沒有屈服,以頑強的意志作不屈的斗爭,迎來了西安事變后國共兩黨重開談判的轉機,最終于1937年全民族抗戰前夕被保釋出獄。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管文蔚堅決對敵斗爭的威名更是聲震大江南北。1949年9月,管文蔚作為華東解放區的代表,出席在北平召開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陳毅向身邊的人介紹管文蔚道:“別看他文質彬彬一副書生樣,他就是叫敵人聞風喪膽的管司令啊!”
鐵一般堅定的忠誠黨性
1937年5月,管文蔚走出國民黨監獄后的第一個想法就是找黨。當時找黨一是去上海,一是去陜北。但上海時隔多年,已沒有可靠的聯系渠道,而陜北又千里迢迢,路途險阻。管文蔚決定,先在當地組織力量,做好抗日的準備。
1938年底,以管文蔚為首的管氏三兄弟組建了丹北地區最早的地方抗日武裝——倪山抗日自衛團。1939年2月,成立丹陽抗日自衛總團,管文蔚被推舉為總團長。至4月,總團已轄84個自衛團,2.5萬余人,其中武裝基干隊伍2000余人,成為江浙皖地區成立最早、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一支民眾抗日武裝。
盡管實力日益壯大,但管文蔚找黨的愿望卻始終不變且愈發強烈。1938年6月中旬,陳毅率領新四軍第一支隊東進蘇南的消息傳來,期盼已久的管文蔚立即派人星夜出發,在寶堰與新四軍取得聯系。7月上旬,管文蔚單騎簡從前往延陵謁見陳毅。談話中,管文蔚提出兩個心愿,一是要求新四軍派遣軍政干部加強領導,把丹陽抗日自衛總團改造成黨領導的隊伍;二是請求恢復自己的黨籍。
8月中旬,經陳毅報中共中央批準,恢復了管文蔚的黨籍。9月,管文蔚所部正式編為新四軍挺進縱隊。10月初,中共挺縱委員會成立,管文蔚為書記。在新四軍第一支隊的領導下,挺縱黨委立足政治建軍,堅持“黨化”道路,從政治、組織、作風等方面加強黨的建設,使部隊的軍政素質得到顯著提高,成為黨絕對領導下的一支革命化、正規化的人民武裝力量。
按照黨的指示,管文蔚率挺進縱隊先后控制揚中、新老洲和江都大橋一帶沿江地區,開辟了新四軍北上的通道。正如粟裕所言:“這里的位置十分重要,控制了這個地區,使我軍獲得了向蘇北發展的跳板。”陳毅更是指出:“我們新四軍能夠如此迅速地挺進蘇北,完全是管文蔚的功勞。沒有他,我們的部隊雖說也能過江,但困難畢竟大得多!”
新中國成立后不久,管文蔚因“歷史問題”被錯誤審查,陳毅親自到南京宣布對他的處理方式。陳毅一開口,不談他的“錯誤”,而是擺出他的功勞:“一是抗戰之初搞了一個不小的武裝,全部交給了黨;二是為新四軍的北進在揚中搭起了一個‘橋’,使大部隊輕而易舉地跨過了長江。”陳毅的話語,是對管文蔚忠誠黨性的客觀、公正的評價。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