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坡嶺上說東坡
文/吳誠龍
東坡嶺在鎮江云臺山的東南面坡嶺上,它并不是依山嶺位置而命名的,而是鎮江為紀念北宋大文學家蘇東坡而建的一處景點。
沿著鎮江的民國一條街向南,走到有著百年歷史的老郵政局,順著老郵政局北面一條道上坡往云臺山上去。坡道不長,向上不遠,就看到對面百米山墻上,貼著一塊塊碑刻,最東面那一塊上刻著四個篆體字“東坡碑林”。碑林共收集了九十方刻碑,其中大部分是蘇東坡所寫涉及鎮江的詩詞和他的一些名篇,這些碑刻有正楷隸篆多種字體,都是本地書法家所書,大氣,莊重,與詩詞渾然一體,令人耳目一新。順路走去,還可見掛著“閑田居”匾額的東坡茅屋和一塊菜地,菜地中間有一農人和一孩童的雕塑,正揮鋤整理農田。綠油油的一片菜地,藍天,白云,茅屋,田園……這里不正是東坡先生晚年想在潤州置地閑居的夢境嗎?蘇東坡和潤州源遠流長,感情深厚。他一生中十多次來到過潤州,他在和金山了元長老(佛印)的詩中說:“問我此生何所歸?笑指浮休百年宅。蒜山幸有閑田地,招此無家一房客。”清楚地表達了他早有閑居潤州的愿望。
當年,東坡先生鐘情潤州,不僅是因為這里山清水秀,城市山林,還有他對朋友的眷戀。他在潤州好友除佛門高僧佛印、圓通外,還有蘇頌,米芾等。曾任宋丞相的蘇頌,祖上在福建,但長期居住潤州。米芾是襄陽人,但也一直居住潤州,還在此創立了米氏云山。他們逝世后都葬在了潤州。
經蘇學研究專家考證, 蘇軾和蘇頌,他們淵源同宗,都是蘇武的父親、漢武帝時被封為平陵侯蘇建的后裔。蘇頌長蘇東坡15歲,是他的宗叔。不僅是同宗,而且是“同師”。蘇軾比蘇頌中進士晚了15年,但他們的主考官和批閱卷的恩師都是歐陽修。歐陽修對蘇頌試卷的批語是:“才可適時,識能遠慮。珪璋粹美,是為邦國之珍;文學純深,當備朝廷之用。”對蘇軾的試卷評價也很高:“學問通博,資識明敏,文采爛然,議論鋒出。其行業修飭,名聲甚遠。臣今保舉,堪應才識兼茂,明于體用科。”他們不僅同一恩師,而且因同一“三舍人事件”被關同一囚房。蘇頌因反對皇帝違背法制給人跳級升官,堅持任職要經吏部考核,被免職。蘇頌被免后,蘇軾寫詩詞,贊賞他的高風亮節,后被牽連,兩人被誣告,都被囚在御史臺監獄。后得到赦免,都重返朝政。他們二人是生死情緣,友情甚深。蘇軾父蘇洵病逝,蘇頌吊喪,作挽詞。蘇頌母病故,蘇軾吊喪,作挽詞。1101年5月,82歲的蘇頌逝于潤州。當時,蘇軾也病重,派幼子蘇過吊喪。一個多月后,也病逝于常州。
蘇軾與米芾的交往,源于他被貶黃州期間。蘇軾大米芾15歲。他們在書畫方面相互交流,互有應和。蘇軾曾作《與米元章書》,米芾也曾做《西苑雅集圖記》相互欣賞贊嘆,交往甚多。蘇軾染病,米芾冒暑熱送藥,為此,蘇軾還作一詩《睡起聞米元章冒熱到東園送麥門冬飲子》。蘇軾和米芾,自元豐五年(1083)至建中靖國元年(1101)相交近二十年,友誼深厚。1101年蘇軾病逝于常州。八月中秋,米芾得此噩耗,作《蘇東坡挽詩》五首,悲淚潸然。
蘇東坡逝世近千年,留給古城鎮江的謎并不少。留在《自題金山畫像》上就有兩點疑問。一是畫像作者有兩種說法。一是說1101年5月蘇軾在金山妙高臺,見其族侄,成都中和院僧表祥所繪蘇軾之像,自題畫像詩。這里所說畫像作者是表祥。另一說法是蘇軾在金山看到李公麟(字伯時)畫的蘇軾,自題畫像詩。繪畫之人是李公麟。查相關資料知,李公麟給蘇軾的繪像是繪在蘇軾抄寫的“黃帝內景經”上的。蘇軾在京師將書寫的“黃帝內景經”送道教的一位朋友,李公麟在場,當即在上面繪上了蘇軾的像,還把自己的像也繪在上面。這兩種說法,應該說第一種說法較妥,因為表祥只是繪的一幅蘇軾畫像,蘇軾為自己畫像題詩是適合的。李公麟所繪像,是在蘇軾書寫的“黃帝內景經”上,而且有兩幅像,蘇軾作自題畫像詩,似乎并不妥當,畫像是附在“黃帝內景經”上的,“黃帝內景經”是主體,蘇軾是不會棄主就次的。
蘇軾自題畫像詩也有兩種版本。一是:“目若新生之犢,心如不系之舟。試問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崖州。”另一是:“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第一種版本“目若新生之犢”,是指畫像中人的眼睛就像牛犢的眼睛一樣有神采,這是蘇軾看到自己畫像有感而發,與后面詩句銜接協調,形神貫通。比第二種版本更接近自題畫像詩,更為真實。這里對畫像作者和畫像詩版本的看法,只是一家之見。還有待各位研究蘇學的老師進一步的論證。
這首《自題金山畫像》是蘇軾在逝世前兩個月寫的生命最后絕唱,短短的詩行,莊重不失詼諧,總結了苦難起伏的一生,道盡了人生的艱辛無奈,讀來使人感慨萬千。站在東坡嶺上,放眼望去,大好河山,江南美景,山林城市,和諧家園,胸襟蕩漾。無家一房客,身如不系舟的千年東坡,鎮江歡迎你,和風歸來兮。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