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陵季子“十字碑”

季子像

季子廟全景圖 圖:王鐵牛 提供

十字孔碑

十字碑亭
文/王鐵牛
在丹陽市延陵鎮九里村季子廟內,有一尊歷史上頗負盛名的十字碑,相傳是孔子為季子所書,人們將此碑稱為“孔碑”“季子碑”“十字孔碑”。因年代久遠,原碑毀圮,現存的十字碑是唐代大歷十四年(779)所立,人們也稱此碑為“唐碑”,距今已有1200多年,現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季札和季子廟
周部落首領古公亶父生泰伯、仲雍和季歷。季歷和他的兒子姬昌都很賢明,古公亶父因此有立季歷為繼承人的想法,以便傳位給姬昌。泰伯知道父親的心思,便和二弟仲雍借口采藥,渡江來到江南荊蠻之地,文身斷發,來避讓季歷。
泰伯死,仲雍繼位,以后傳至第五代周章時,正值武王戰勝殷紂,被封于吳。泰伯第19世孫壽夢,國力強大后自稱為王。壽夢有諸樊、余祭、余眛、季札(前576-前484)四子,因季札賢能,壽夢流露出讓他當國君的意圖,三個哥哥也贊同。季札有泰伯遺風,認為當國君不是自己應有之節,他不顧父王的遺愿、兄長的苦心和吳人的擁戴,先后三讓王位,躬耕于吳楚邊界地區延陵,人稱“延陵季子”。
季子來到延陵,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方式,將中原的大豆、麥子和越粵等地的稻種送給百姓,并改革和傳授種植技術。同時,他的文化修養使百姓得到教化,促進了延陵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季子如同福星,給延陵百姓帶來了光明。季札“三讓王位”“觀樂議政”“徐墓掛劍”等典故千秋傳頌,是春秋時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和德者、智者、賢者。周元王三年(前473),吳國為越國所滅。季札子孫懷念故國和先賢季札,遂以國名為姓。為表彰季子的功績,人們在延陵季子的采邑,經常居住活動的地方建造了一座草堂。季子死后,人們在他居住地和葬地營建了祠宇,將草堂改建為祠廟,年年祭祀。
孔子書十字碑
孔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學派創始人,他對季札也推崇有加,稱贊季子為“天民”。季札出生比孔子早25年。季札出使齊國時,在回來的路上,隨行的大兒子病故,他將兒子就地葬于嬴博之間。孔子聽到這個消息后說:“延陵的季子,是吳國知周禮的人,我要前去看他主持的葬禮。”孔子到了后,看到墓穴深不到地下九泉,用當時的服裝包裹尸體,起個封土堆掩蓋住墓穴。送葬的人“左袒右環”,即褪下左袖,右臂戴著袖章標志,圍繞著封土堆高聲哭轉三次(現在逝者旁繞三圈以悼念的形式就是遵從季札那時的禮節)。
季札死后,舉國哀悼。消息傳到魯國,久慕季札賢名的孔子獲悉季子去世,特派學生子游持自己所書竹簡前往憑吊。九里季子廟里的“嗚呼有吳延陵君子之墓”10字,就是孔子的親撰碑文。現在季子廟中軸線的中心位置,石柱和石欄圍著的四方亭子,里面的十字碑碑高2.35米,上寬1.10米,下寬1.06米,側厚0.22米。碑頂呈圓弧形。十字碑的字跡以古篆陰刻豎列,每豎列五字,每字有一尺見方。因為季子祠處在江南吳氏的發源地,并且有孔子書寫的十字碑,歷朝歷代的地方官吏都相當重視,鄉民募眾建修、春秋祭祀。經過秦、漢兩代的擴建、修葺,遂初具規模,便改稱季子廟。
據明代吳國仁編寫的《延陵九里廟志》記載,季子廟的整體布局從南到北大體是:頭(上)山門、二(下)山門、戲樓、碑亭、香爐寶鼎、獻殿、正殿、神像、夫子閣、讓王樓等,達到九十九間半,廊房環繞,前后5進。兩旁廊房里,供奉海龍王、雷公電母等各路神仙菩薩,如泰山王、都察司、判祿司、增福司、延壽司、關圣帝君、司命灶君。季子廟的隸屬鄉村有丹陽縣的太平鄉、壽安鄉;金壇縣的上元鄉、孝德鄉;丹徒縣的洞仙鄉;句容縣的冷水澗、磨東、北塘莊、潘莊村、毛莊等鄉村,有“江南第一廟跡”之稱。
相關史料點滴
在中國歷史上,季札是被司馬遷濃墨重彩寫過一筆的人物。翻開《史記》,三十世家的第一家赫然是吳太伯世家!司馬遷在《史記·吳太伯世家》中寫道:“余讀春秋古文,乃知中國之虞與荊蠻句吳兄弟也。延陵季子之仁心,慕義無窮,見微而知清濁。嗚呼,又何其閎覽博物君子也!”
唐朝垂拱四年(668),名相狄仁杰任江南巡撫大使,大毀吳越淫祠1700余所,唯有丹陽延陵季子廟不廢,并加以保護,與泰伯、伍員(伍子胥)、大禹廟并稱江南四大名廟。北宋元祐三年(1088)地方大旱,溝塘干涸,土地龜裂,禾苗枯槁,災情十分嚴重。潤州太守楊杰聞知季子廟神像靈驗,便寫下求雨文,令差官前往季子廟祭祈。旬日內,大雨滂沱,溝塘皆滿,禾苗復蘇。楊杰將這一消息呈報給皇上,宋哲宗趙煦聽后大喜,頒旨敕賜季子廟“嘉賢”之號,封季子為“嘉賢大帝”?,F在季子廟的大殿內,季子神像披有皇冠黃帔,這是與眾不同的經皇帝允許的天子規格。
十字碑立于何時?碑文是否孔子所書?已成為千古之謎,歷來眾說紛紜。十字碑的最早刻碑歲月無從考據,筆者認為這是十字碑的魅力所在!
到了唐代,原十字碑因年代久遠,風化開裂,銘文殘破。為了使孔子墨寶永世流芳,在開元年間,玄宗皇帝李隆基敕著名書法家殷仲容趕緊將碑上的文字摹拓下來,這樣孔子珍貴手跡得以流傳下來。唐大歷十四年(779),潤州刺史蕭定來丹陽巡視,到了延陵,見季子廟破舊,孔碑殘缺被土埋時,痛心不已。蕭定獨具匠心,將季子廟與季子墓合而為一。同時將季子廟原坐西朝東向,改成正對十字碑坐北朝南向。以十字碑為中心,展開整個季子廟的建筑布局,使之渾然一體。蕭定又另選巨石作碑,命能工巧匠將殷仲容的拓本重刻于石,并親撰《改修吳延陵季子廟記》,請書法名家張從申手書,鐫刻于石碑背面。780年,延陵縣令盧國遷又建碑亭進行保護,使“唐碑”一直保存至今。
如今的十字碑
千百年來,十字碑一直吸引著文人墨客、達官顯貴前來瞻仰觀賞。東漢班固題詩:“寶劍值千金,指之干樹枝。”三國時代的曹植作《贈丁儀》:“思慕延陵子,寶劍非所惜。”東晉時期的陶淵明作《吳季子札贊》:“夫子戾止,爰詔作銘。謂題有吳,延陵君子。”東晉末年,晉陵太守殷仲堪上任前,親自來祭祀并作《謁季子廟碑》。南朝宋武帝劉裕,小時候曾跟隨繼母到過延陵,他當上皇帝后作《御制延陵王贊》:“帷王延陵,全義讓國。見禮知政,聞樂知德。觀風審音,掛劍酬心。懷哉高風,無古無今。”李白一生多次游歷丹陽,曾到季子廟寫下“延陵有寶劍,價重千黃金”詩句。
由于丹陽臨京杭運河水道,為南北交通必經之路,過往官員、進京士子都慕名前來瞻仰季子和孔子親書的碑文。由丹陽至延陵九里村路途遠,且交通也不方便,每次來人瞻仰時需地方官員陪同,不勝其煩。明正德六年(1511)六月,丹陽知縣按延陵十字碑原樣重刻一尊,立于驛站,以供參觀。舊時的“云陽驛季子碑”,現存放于丹陽天地石刻園內。九里季子廟經唐、宋時期的改造和修繕,元、明、清時期的擴建,其規模在江南廟宇中首屈一指……
1939年,為了不讓日軍占廟為據點,人們拆盡廊房,忍痛焚毀了季子廟。1940年,為季札神像搭建了簡易的房屋,并將其鎏金著彩,舉行了簡短的開光儀式。1950年破除迷信時,季札雕塑房屋被推倒。“文化大革命”時期,大破四舊,十字碑亭及鐵香鼎亦被拆除。當時廟內的唐碑也曾遇險,被列為打砸對象。在紅衛兵舉起大錘之際,九里中心小學的一位老師,想出了保護唐碑的妙計,對紅衛兵說:“現在學校教學設施嚴重缺乏,這碑這么大,砸了可惜,不如放在校園里改成乒乓球桌。”就這樣巧妙地把唐碑保護下來。
1982年3月,十字碑列入第三批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名錄,編號241。1999年,為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開發旅游業,富民強村,九里村破土重建季子廟,對十字碑重建碑亭加以保護。新建碑亭為仿古式建筑,四角方柱,歇山頂,琉璃瓦屋面,四周護欄石大部分為原廟舊件,上有精美紋飾和文字。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