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博的鄉賢捐贈藏品
文/張秋琴
走進鎮江博物館工藝品展廳,這里陳列著近百件工藝精品,其中有不少是鎮江籍鄉賢捐贈,人們在鑒賞工藝品的同時也贊嘆于捐贈者濃濃的家鄉情結。
歙硯、洮硯、端硯、澄泥硯被稱為中國四大名硯,工藝品廳內展示的一款圓端硯,直徑23厘米,配以名貴紫檀作盒蓋,中間以玉石裝飾古樸大氣。這款端硯的捐贈者是被鎮江人尊為三老之一的著名愛國實業家嚴惠宇先生。受嚴先生的影響,他的女兒嚴忠婉女士后來將一款陳鳴遠手制紫砂竹根筆筒捐贈給博物館。這款紫砂筆筒造型古樸典雅,雕工精妙絕倫,陳鳴遠獨具匠心將紫砂筆筒雕刻成竹根形象,不論是竹根竹節干裂痕,還是竹節斷裂處的竹絲痕都雕刻得惟妙惟肖。這款紫砂筆筒的點睛之處在于嚴惠宇先生為筆筒配置的竹根形紫檀木雕四足底座,與筆筒的造型相互呼應,可謂珠聯璧合,相得益彰。1986年,嚴惠宇先生的女兒嚴忠婉和兒子嚴忠慎代表嚴氏家族秉承父親遺愿,將上海落實政策后歸還的172件書畫無償捐贈給家鄉博物館,在此之前已經捐贈了文物62件,古籍圖書100箱,其熱愛家鄉之情令人肅然起敬。
在展廳內還有兩枚齊白石篆刻的石印,這兩方印均為壽山凍石,印文一為白文“趙啟騄印”,邊款為“白石七十三年”,一為朱文“次驊長壽”,邊款為“白石”二字。印章原主人是鎮江大港人士趙啟騄先生,先生參加過北伐戰爭,后任江蘇省民政廳廳長。在一次北平之游時央請白石老人篆刻。1963年趙先生將其在鎮江的房地產(原為英國領事館)、碑帖、圖書全部捐贈給了博物館收藏。趙先生去世后,其后人遵其囑無償將兩件珍貴的大印捐贈給家鄉博物館收藏。
自唐至五代《韓煕載夜宴圖》以來,歷朝歷代的繪畫,可以頻頻見到古人以榻為中心待客的場面,特別是清代以羅漢榻待客的禮儀幾乎成了定式。以后及至民國,床和榻都是國人待客的最高級別,或者是私人會晤的私密所在。羅漢榻是民間說法,是明清宮廷御座的前身。明清兩代是傳統家具發展的黃金時代,清代宮廷家具裝飾繁縟,工藝講究,品種繁多,其中以紫檀木為宮廷御用家具首選,具有富麗堂皇的藝術效果。1959年鎮江籍收藏家袁佐良先生捐給鎮博的紫檀雕花羅漢榻是不可多得的清宮遺珍。該榻長2米,寬1.3米,是袁佐良先生從清宮購得,采用名貴紫檀木制作,床圍內側雕九龍龍紋,外側刻花鳥。該榻的主要功能是待客,可供單人或坐或臥,或倚靠,使用方便,中間可放一炕桌,可對弈、敘話、用茶,一般放于書房、邊廳或起居室內。新中國成立后,袁先生將其書畫、古籍圖書和紫檀家具共499件藏品一同捐贈給家鄉博物館。
文物無聲,藏家有義。嚴惠宇、趙啟騄、袁佐良幾位鎮江籍人士的捐贈為鎮博增添了重器,也使藏品的歷史更為豐滿和完整。先輩們將凝聚著他們畢生心血的書籍、器物、家具捐贈出來,其大義之舉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也體現了一代鄉賢不變的桑梓之心和高風亮節。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