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洲現在的位置

古瓜洲城坐落在南岸的位置圖 圖:張崢嶸 提供

揚州舊瓜洲古城及周邊河流形勢情況圖
文/張崢嶸
位于鎮江西津渡對過的原古“瓜洲”,最初為長江中流沙沖積而成的水下暗沙,隨江潮漲落時隱時現,因形狀如瓜而得名。晉朝時露出水面,成為長江中四面環水的沙洲,島上逐漸形成漁村、集鎮。唐代中葉時,因潤州刺史齊浣,在瓜洲挖鑿伊婁渠,引水入流,連接大江南北,瓜洲渡由此形成。后由于長江水流作用,瓜洲城逐步坍塌于江中。
2016年10月7日17時22分, 在北京退休的鎮江文史愛好者金存啟先生在鎮江一網站提出問題:“瓜洲城在古代是一座極其繁華的江邊小城,但在清代光緒年間已陸續坍入江中,有哪位知道并能提供瓜洲老城在坍塌前的確切位置?或提供瓜洲古城歷史研究專家的聯系方式,萬分感謝!”
一石激起千重浪!宋代王安石筆下“京口瓜洲一水間”,京口和瓜洲隔江相望。今天的京口和瓜洲之間仍舊有渡船過江。但是瓜洲卻不是當年王安石筆下的瓜洲,清光緒年間,瓜洲古城陸續坍江,據資料顯示,現在的瓜洲是當年的四里鋪(據《瓜洲志》載因距離瓜洲城北四里而得名)的位置,如今的瓜洲鎮上還保存有“四里鋪”這樣的地名,那么古瓜洲城究竟在哪個位置?因為這個位置帶來的一系列疑問引發了鎮江與揚州文史愛好者的熱議,京口與古瓜洲之間相隔的“一水”到底有多遠?今在何處?
清康熙末年,長江江流北移,出現南岸淤塞、北岸坍塌的現象,南岸的鎮江出現大片江灘、沙洲,北岸的瓜洲則成為頂沖點,江岸不斷坍塌,且最終全部坍入江中,昔日繁華的街道和景致也一并付諸江流。根據對下方“揚州舊瓜洲古城及周邊河流形勢情況圖”資料的研判,網友“光輝歲月”認為:如今長江南岸的征潤洲北緣,已淤到過去北岸坍失的瓜洲位置。
網友“冰冰亮”說“家父今年76歲,他說小時候聽老人講,金山寺的和尚要吃豆腐了,就沖瓜洲喊上一嗓子,買豆腐哦,片刻工夫,瓜洲豆腐坊的小船就到了山腳下,送來了豆腐!”京口和瓜洲之間的“一水”似乎并不遠。“那時,瓜洲鎮距離金山很近,站在城樓上可以和金山上的人喊話。”這是當年的一名老艄公記憶中的瓜洲古城。瓜洲文史愛好者薛龔鳴老先生說:“聽老人們講,1948年鎮江金山寺失火時,金山廟房的瓦片曾經爆裂炸飛到瓜洲。”用文字表述的距離總是不夠準確。
有意思的是,金先生在一本1885年西方出版的德文書中,看到了一張鎮江地圖。這份地圖明確標注了金山和瓜洲的位置,瓜洲在金山的北偏西方向。“這份地圖使用了經緯度,如果這個經緯度可靠的話,基本上可以在圖上測量出金山、瓜洲大概的經緯度。”金先生真的這樣做了,他按照1885年地圖上的經緯度進行大概的測算,以西門橋為參照點,對照目前的谷歌地圖西門橋經緯度,除去相應誤差,粗略計算出瓜洲南門的經緯度:東經上應加92”,北緯上要減5’。由此推算出瓜洲南門經緯度大約為北緯32°13’42”,東經119°24’,和金山的距離為1140米左右。再用這個距離對照現在的地圖,金先生驚奇地發現,古瓜洲城已經坐落在南岸的位置。
經過幾個月網上的論證,樓主金先生又發表了新的推算結果,他在635樓的帖子中說:另一種推測,就是假設已坍塌掉的伊婁渠的走勢,目前伊婁渠大部分仍然存在,僅南端的已隨古瓜洲城的坍塌及以后的繼續坍塌而消失,但現在伊婁渠的入江口方向還能大致推測出坍塌部分。另根據《嘉慶瓜洲志》所提到的,瓜洲古城的江邊離金山的距離:“若對渡金山,計程止二、三里。”現以金山為圓心,分別畫出直徑為1000米和1500米的兩圓,在直徑1000米和1500米之間形成圓環。假設的伊婁渠最南端和兩圓形成的圓環的交匯處,應是可能的瓜洲古城的大概位置。他還說:以假設的伊婁渠畫出的圖和推測的經緯度畫出的圖,瓜洲古城的大概位置基本是一致的,即江海之門的西偏南方向。以上推斷基本上得到了大多數文史愛好者的贊同。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