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相亮:與郵相伴一甲子

郭相亮展示國慶題材郵票 竺捷 攝
記者 竺捷
都說集郵屬于文化范疇,是一門學問,今年74歲的郭相亮“郵齡”長達六十載。十一假期,他在朋友圈發了一組國慶題材郵票,立刻引來不少點贊。這些老郵票從歷史的塵埃中走來,跨過時間的年輪,成為心中美好的記憶。
郭老對新中國郵票十分熟悉,如數家珍:我國“國慶紀念郵票”從1950年的紀4《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紀念》開始,以后在國慶的一、十、十五、二十五、三十、三十五、四十、五十、五十五、六十、七十周年又發行了紀念郵票,總共約30套150多枚。從內容看,除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國徽、國歌外,有開國大典的隆重場面,也有人民歡慶節日的喜悅場景,還有祖國建設成就和邊陲風光。而且這些郵票大都出自名家之手,設計新穎,藝術性強。
上世紀八十年代,集郵可以說是最熱門的收藏活動,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1980年《集郵》雜志社舉辦“新中國成立三十年最佳郵票評選”活動。郭相亮也參加了,結果在評出的30套最佳郵票里高中23套,由此可看出他對新中國郵票的整體把握能力。至今,郭老仍很懷念集“信銷票”的年代,那需要付出相當多的努力和勞動:人緣、搜集、整理、配套、交流,缺一不可,有許多曲折和樂趣,其中酸甜苦辣非個中人無法體會:收藏,就是要有希望,有等待,有爭取。當年他的郵票多很大程度得益于人緣好,不像現在,每年只要買一本郵票年冊就行,已經沒有了技術含量。
1980年7月,市工人文化宮集郵協會成立,這也是當時全國較早的基層集郵組織,郭相亮是其中元老之一。他積極參與協會活動,很快成為名副其實的“活躍分子”。對集郵而言,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是拐點,之前形勢一片大好,之后則一路下滑。現在來看,集郵的低谷期是時代必然,因為有很多因素的疊加效應,包括手機普及、手寫信逐漸退出、新票發行量巨大等,這些都深刻影響和改變了集郵的環境。所幸,郭相亮一直堅持到了現在,集藏就像一場生活的耐力跑,郭老的耐力有目共睹。
某種程度上,集郵是很多收藏的“母收藏”,通過集郵歷練能使一個人很快進入其他收藏領域,郭相亮也不例外。他除了集郵,也集煙標、火花、報紙。這樣一種打小養成的收藏癖好,使得他很珍視自家的票據、證書、獎狀,如此日積月累,慢慢形成了一套能反映時代特點和個體成長經歷的藏品系列。從前年開始,他積極向市檔案館捐贈具有一定歷史價值的物品,包括民國時期鎮江信件、新中國成立初期鎮江紅十字會照片、抗美援朝捐款收據,以及以前使用的各種農具等,體現出一位藏家對家鄉博大深沉的愛。
今年8月下旬,大市口街道古城社區邀請老黨員郭相亮舉辦了一場活動——為社區青少年講述郵票中的革命故事,現場還展示了許多紅色紀念郵票。一枚枚小小的郵票,帶出的是一段段輝煌的歷史,從這樣一個小切口述說時代的變遷,讓青少年們聽得津津有味、入耳入腦。上一次,郭相亮也是以郵票為媒介,以中國革命百年歷程為主題,向放假回鄉的大學生講述中國共產黨的光輝成就……
除了郵票藏家的身份,近年來郭老還修煉成了攝影高手,每每以志愿者身份服務于活動現場。比如近期在市政府市民大廳舉辦的“喜迎二十大、奮進新征程”鎮江市老干部主題郵集展覽,還有在丹徒區文化館舉辦的“喜迎二十大、邁步新時代”主題郵展,他都肩負光榮的拍照任務。今年,郭相亮被市委老干部局授予鎮江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正能量先鋒榮譽稱號。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