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友芳:一個值得鎮江人記住的名字
□ 田海虹
鎮江有著悠久的歷史,出現過無數的名人名家。其中有這么一位,為鎮江現當代的民族工業和社會事業做出了卓著的貢獻,他就是李友芳。
力挽狂瀾救恒順
提起鎮江,大家經常用一句非常流行的廣告語來描述:一個美得讓你吃醋的城市。這里的“醋”,就是“鎮江三怪”之一的鎮江香醋。鎮江香醋之所以馳名海內外,則主要來自江蘇恒順集團有限公司在香醋釀造上的成就。
江蘇恒順集團最早創建于1840年,在180多年的發展歷程上多有跌宕起伏。李友芳,1946年至1955年主持恒順工作,被認為是李氏恒順的第二代掌門人。
當時,抗日戰爭剛剛取得勝利,鎮江也終于從日本侵略者的鐵蹄下解放出來,但是各行各業可謂千瘡百孔,百廢待興,恒順更是被國民黨地方政府列入要封門的廠,“綏靖公署”甚至派人到恒順搬走了100余件家具。在那生死攸關之際,剛剛接手恒順的李友芳,動用了大量的人脈,通過多種渠道最終化解了恒順被封門倒閉的危機。他又利用自己在金融界的社會影響力多方籌措資金,經過不懈的努力,李友芳終于幫助恒順渡過了那個災難深重的時期。他不僅保住了恒順,也保住了一百多名職工的飯碗和幾百名家屬的生計來源,更保住了這一發源于鎮江的珍貴的民族工業品牌。
為了重新振興恒順,李友芳高度重視產品質量。為了提高工人師傅的工作積極性和穩定性,他親自定下一條規矩:不管哪一天,只要醋的質量好、產量高,就通知廚房買肉犒賞工人師傅。這在當時那個物資極度匱乏的年代被傳為美談。
同時,李友芳還非常崇尚技術革新。他買了許多相關的專業書籍進行理論學習,親自到車間和一線工人師傅一起討論和實驗。每次實驗他都做好配方和檢測效果的記錄,并提出有針對性的改進意見。通過無數次嘗試,李友芳終于研制出最佳配方,即以千斤大米搭配1400斤麩皮,不但每月可節省主糧600公斤,還可多產醋700多公斤,醋的品質也較之前更好。
多管齊下的措施使恒順很快恢復了元氣,走上良性發展道路,并逐步成為引領醬醋行業的翹楚。
大愛大義滄桑路
其實在正式掌管恒順之前,李友芳就已經為恒順的發展傾注了大量的心血。抗戰期間,李友芳與其父把上海恒順分店作為大本營,在此期間通過多種關系,先后到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緬甸等國家以及香港、澳門、臺灣等地區,并從這些國家和地區繞道西南大后方,維護客戶關系,拓展業務。他這種鞏固老客戶、建立新客源的方法,為日后恒順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重要的條件。
李友芳還是一位具有愛國精神的民族資本家。他曾利用參議員這一公開身份,籌集資金購買了600擔大米,還有通過各種渠道買來盤尼西林等解放區急需藥品,冒著巨大的風險分批送到了蘇北解放區,支持革命事業。
不僅如此,李友芳也是一位光榮的烈屬,他的兩位愛子分別獻身于解放戰爭和和平時期的海軍建設事業。在白色恐怖時期,他的長子李光耀與一批有志青年沖破千難萬險,奔赴中國革命圣地延安。1948年10月,李光耀在解放太原的戰斗中身負重傷,以身殉國,時年25周歲。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后,李友芳的四子李光輝報名參軍,于1951年1月隨部隊赴朝參戰,凱旋歸國后被送到海軍基地海測培訓班學習海測技術,1956年被分配到東海艦隊海測大隊擔任測量員。1960年12月6日,李光輝帶著兩名戰士劃著橡皮艇到舟山附近的沿海進行測繪時,橡皮艇在暗礁上擱淺,為救戰友,李光輝光榮犧牲,被追認為革命烈士,記三等功。那一年,李光輝年僅29周歲。當時的海軍司令員蕭勁光大將得知消息后悲痛地說:“李光輝是海軍和平建設時期犧牲的第一人。”
郵情無價有“芳”名
除了在振興民族工業和支持革命事業上的建樹,李友芳也是我國早期著名的郵票收藏家。他集郵時間早,收藏郵品品質高,數量多,在國內屈指可數。
在李友芳先生收藏的眾多郵品中,很多都是稀世奇珍。如我國的第一套郵票大龍郵票,就是郵票印制前打印出的樣品,僅供驗審、存檔、備案用,流傳極少,無比珍貴。還有一些特別發行的郵品,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周年”(1959年)、“第一屆新興力量運動會”(1963年)、“中國人民解放軍”(1965年)和“革命現代舞蹈——白毛女”(1973年)等,這些郵品從不同層面反映出我國在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面的時代特色和變化,不僅為專業集郵者提供了富有價值的研究范本,也為不懂郵品的普通民眾提供了欣賞學習的寶庫。
為數不少的實寄封也是李友芳先生藏品中極具研究價值的部分。實寄封記錄了比郵票更多的資料,對于研究郵政史和郵票史、印證有關事項的史實,有著重要的作用,是集郵收藏、研究的重要對象,是制作郵政史郵集、傳統郵集和專題郵集的重要郵品。
李友芳先生經歷了硝煙四起的戰爭年代和風云動蕩的“文革”時期,這些寶貴的藏品能夠留存下來,也足見他對集郵愛好的極大興趣和縝密嚴謹的行事作風。欣賞他慷慨捐贈的精美郵品,仿佛將自己置身于中國近現代社會發展的縮影版,精致而曲折,又仿佛看到了他為民族工業走南闖北、殫精竭慮而風塵仆仆的樣子。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