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張獎狀引出的故事

□ 嵇鈞生
最近在翻找資料時,找出兩張紙質泛黃,與省鎮中相關的陳舊獎狀,算算時間已過去73年了。不由引起我對少年時代進入中學前后的一段學習生活的回憶。
我小學階段是上世紀40年代,鎮江正處于日寇占領的淪陷時期。百姓生活水平普遍低下。我家由于父親早逝,母親靠種田、擺小攤、些許的房租收入,獨自領著5個幼子在生存線上苦苦掙扎,生活極端貧困,常常是飽一頓,饑一頓。我上學只能時斷時續,交得起學費就上,交不起就不上。在小學四年級以前,我上過校址在城西冬賑局巷(后改名為生產巷)原冬賑局內,與我家僅一墻之隔的安懷小學。我也曾在跟隨母親回揚州農村老家種田時短暫地上過鄉村小學。抗日戰爭勝利后,我回到鎮江上了穆源小學,插班四年級,直到1949年畢業。
那時雖然已經抗戰勝利,但由于日本強盜長年統治壓榨,抗戰勝利后又內戰不斷,一般民眾普遍生活貧困,老師工作不穩定,說不定上學期還在教學,下學期就不被聘用而失業了。學生失學更是家常便飯,常常是上學期一班有30來個同學,下學期就不足20人了。許多同學在讀完“初小”,即讀到四年級后,就無力繼續讀“高小”,即讀到六年級。從此不得不失學走上社會,學徒打工,提籃小賣,挑起了生活的重擔。
穆源小學是由熱心教育事業的回族人士創辦,面向回民大眾,帶有義務性質的一所學校。許多回民子弟來此求學,貧窮的還可以申請減免費用。學校也兼收非回民學生。因此雖然我不是回民,但當時校董楊公崖先生了解我的家庭情況后,仍然爽快地接受我入學。
穆源原是一所名校。但早在抗戰初期,學校漂亮的教學大樓就被日本鬼子的飛機炸毀了。抗戰勝利復校后一度暫設在城西山巷清真寺里,教室是借用了禮拜大廳對面的幾間屋子。后來才搬回楊家門舊址殘存的瓦破屋漏、四墻透風的老平房里。
我之所以上穆源,是聽說當時的穆源不但學費比較低,還有一個很好的獎勵制度。即年級第一名可以免交學費、雜費和書本費,也就是一切費用全免。第二名可以免交學費和雜費,自己負責書費;第三名就只免學費了。因此我必須努力學習,力爭得到第一名,以爭取到全免,才能繼續上學。從現在保留的小學獎狀來看。我在五年級和六年級都獲得了第一名,總算沒有了欠交學費的窘困。
也許有件事值得一提。大概是1948年,鎮江一家地方報紙(報紙名字我已經記不清了,但我清楚地記得報社社址在京畿路與伯先路和寶蓋路的丁字路口處),舉辦了一個讀者獎學金的活動,我也申請了。記者到學校和我家調查,了解了我的學習情況和家庭情況后,給了最高的獎學金,當時還登了報紙。我現在已記不得具體錢數,但記得比學校的免費金額還多。由于當時學校的經濟狀況也不好,我便主動放棄了那個學期的免費資格,自己交了學雜費,得到了學校的好評。
這樣我終于得以“高小”畢業,獲得了穆源小學頒發的“高級修業期滿成績及格”的小學畢業證書。
現在的孩子享受著國家九年義務教育,大概不會知道過去小學竟然還有四年“初小”和六年“高小”之分。還要為費用發愁,然而這張小學畢業證書正是當時社會貧困、教育水平低下的歷史見證。
“高小”畢業了,有人也就不再繼續上學了。但我的母親認為,我們家庭既無錢也無勢,要想立足社會得以生存,必須要有一定的知識,因此主張再困難也要想辦法繼續升學。這就面臨上哪個學校的問題。
正好這時看到了江蘇省立鎮江中學“暑期師生服務團”舉辦暑期補習班的招生布告。于是我就報名了。
這種補習班多是義務性質的公益活動,只收極少的講義費。補習班的老師多為高中學生,我現在已經不記得他們的名字了,但印象中,在老師帶領下,這些同學都很認真負責。
因為我一心想繼續上學,所以學習很用功。補習班結束考試時,我獲得了好幾張獎狀。現在還保存的兩張,一張是“暑期各科測試比賽” 成績優秀獎狀。另一張是“政常(政治常識)比賽”成績優秀獎狀。這些獎狀很簡陋,是手寫刻在蠟紙上油印的。獎狀上的五角星用水彩涂成了紅色。“獎狀”二字也是用水彩上色的。第一名涂成紅色,第二名涂成黃色,第三名涂成藍色。記憶中我還有幾張單科的獎狀,但一時找不到了。不過各科綜合第一名的成績說明我的單科成績也是比較好的。
不久中學招生考試,我同時報考了省鎮中和市一初中,兩所學校都錄取了。我原來是一心想上省鎮中的,但因為省鎮中在遠郊的七里甸,離家遠,每天要走太遠路,媽媽不放心。而住宿花費大,經濟上承受不了。當時我的家已搬到寶塔路福安里。于是決定上離家比較近,在山門口街的市一初中。
這樣我就在市一初中上了一年級上學期。不料到下學期,我申請減免學費未獲批準。當時家中已是三餐難以為繼,媽媽實在想不出什么辦法,我只好失學在家了。
那時新華書店在大西路,于是我幾乎天天泡在書店里,翻看各種書籍,甚至有時中午也不回家。同時我自學初一下學期的課程。初二時,插班考入省鎮中。此后由于哥哥參加工作,家庭經濟困難的狀況有所緩解。我終于得以持續上到1955年高中畢業。
在省鎮中剛上初二時,我學習還有些吃力,后來才慢慢適應了。現在我還保留了省鎮中的初中畢業證書。從背面歷年的成績單看到,我初一下的成績單部分是空白的。這正是我當年失學的見證。至于初一上的成績應當是抄錄市一初中時的了。
今年是我的中學母校江蘇省鎮江中學成立130周年,我寫了一篇約兩萬字的《散記》,回憶我1952年至1955年在省鎮中的學習生活。文中貼出了一些已經保存了六七十年的“個人檔案”資料,包括1952年的初中畢業證書和1955年的高中畢業證書、成績單以及當時的作文本、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一些筆記、實物等資料。這些“文物”助我喚醒沉睡在腦海深處的記憶,使得回憶鮮活起來。
現在又補充了這兩張73年前的獎狀,雖然紙已泛黃陳舊,但很可能是僅存于世的了。它不但是我童年苦難學習生活的一段記錄,更是當年母校師生熱心普及教育事業和參加社會公益活動的見證。我相信我的回憶對于年輕朋友了解過去的一些教育和生活狀況也是會有所裨益吧!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