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游圌山

圌山風光 周忠海 攝
文/石新民
金秋十月,風和日麗,秋高氣爽。我們一行相約,興致勃勃,前往東郊圌山游覽。時值周末,游人如織。仰望綿延圌山,山體巍峨,山頂寶塔,聳立山峰,山塔相映,異常壯觀。我們沐浴著秋日的暖陽,從山下拾級而上,沿路滿山樹木繁茂,銀杏葉金黃,丹桂飄香,楓紅如火,秋色濃濃。
我們一路向上,行至半山腰,已氣喘吁吁,渾身燥熱。此時,眼前突見主峰西南山脊之上的一座山洞,其形尤為神奇,如懸空而駕的天橋一般,遠望猶如一鉤星月,兩邊巨石突兀,中間山壁洞穿。路旁標牌介紹,相傳此為古時后羿追日時,一箭射穿,故此洞稱為“箭洞”。據史料介紹,山林之間,有十八彎山道, 三十六處懸崖,七十二奇洞,可謂步步稱奇,處處成景。山間洞穴,分別以神仙、人物、動物形態而冠名。有蟠龍洞、老虎洞、滴水洞、雙龍洞等,有的隱于幽深山谷之中,有的位于山巔之上,其狀千姿百態,各自成趣。
繼續沿陡坡步道,緩步登上山頂,引人注目的是屹立山峰的報恩塔。細細觀望,此塔為八角七層,磚石仿木結構,高達29米余,四面辟門。據塔前碑文介紹,此塔建于明代崇禎年間,身為丹徒人、吏部官員的陳觀陽,為報答家鄉父老養育之恩,集資興建,歷經數百年風雨滄桑,仍屹立于圌山之巔。此塔高聳入云,成為長江航道上的地理標志,逆江而上,有著“萬里長江第一塔”之稱譽。
圌山,以雄偉險要著稱,以俊秀旖旎而出奇。千百年來,歷代文人墨客慕名前來尋游探訪,深為圌山獨特的山水景色所折服,吟詩賦詞,留下諸多贊美詩篇。佇立山頂,放眼遠眺,江水浩瀚,青山連綿,令人心境無比開闊;遠望五峰山大橋、揚中大橋等座座橋梁,橫跨江面,蔚為壯觀;高大的巨型鐵塔上的高壓線路,跨江而過,氣勢如虹;山下田野,稻浪滾滾,一派豐收景象;河網密布的水面上,一只只白鷺展翅飛翔。此情此景,宛若一幅富有勃勃生機的山水畫卷,令人心曠神怡。
圌山,枕鎖江流,卓然挺立,景色毓秀。我們沿山脊兩公里多長的木質棧道緩步而下。一路望去,山間奇石嶙峋,層峰峭壁,古木修竹,花草繁茂,身邊鳥鳴聲不絕于耳,陣陣涼風拂面,令人無比愉悅。下得山后,漫步于疊翠湖邊依山傍水而筑的公園景區,園區內樹木蔥蔥,假山疊石,亭臺樓閣,盡顯幽靜。這里景觀眾多,有桃花園、婚慶廣場、快樂大本營、游船碼頭及枝繁葉茂的許愿樹,一座西式尖頂的教堂也隱于樹林之中。而圌山露營地及山林間一個個造型別致的房車,也為遠途而來的游客,提供了度假休閑的好去處。
圌山,山靈水秀,歷來為佛家福地,山間有紹隆寺、東霞寺、西林寺、極樂禪寺等諸多寺廟。輕步踏進紹隆寺院門,寺院古柏參天,紫竹婆娑,院內建有大雄寶殿、玉佛堂、法華樓、藏經閣及念佛堂等幾十座殿堂樓閣。此佛家圣地,寺廟始建于唐代,宋紹興年間重建,明代為“蓮覺寺”,清康熙帝南巡時,賜寺名“靈覺寶寺”,始屬金山寺下院,金山寺歷代方丈、主持高僧圓寂后,骨灰移來建墓塔安葬。丹徒名士、官至禮部侍郎的茅元銘書“紹隆禪院”,意為“紹繼金山禪宗,興隆歷代香火”。千百年來,寺僧修持不斷,道風蔚盛,終日晨鐘暮鼓,香火繚繞,朝拜者眾多。每年清明節次日,被東鄉人稱作黃明節,這天為最盛。當地素有“黃明踏青”的風俗,幾百年來,黃明節游紹隆、登圌山的民間習俗被越來越多的鄉間百姓所延續。黃明節當日,人們紛紛從四面八方會聚圌山,登山觀景,請香敬佛,祈求平安,其盛況空前。
雄踞江岸的圌山,扼守江上門戶,地勢險要,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宋代建圌山塞,明代有駐軍把守,清代建有圌山炮臺。圌山江面歷史上曾發生過諸多震驚中外的重大戰事。有宋代大將韓世忠在此屯兵抗金的驚險戰斗;還有1842年7月,圌山炮臺守軍浴血抗擊英國侵略軍的可歌可泣愛國壯舉……山險洞奇水靈的巍巍圌山,瑞氣升騰,氣勢雄偉,景色如畫,我徜徉其間,無比陶醉。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