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中的鎮江元素
□ 王 勇
成語是漢語中長期習用,結構定型,意義完整的固定詞組。它們大多由四字組成,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是中國特色的語言文化瑰寶,也是古代漢語遺存于現代漢語的活化石,在現代社會生活中仍然具有非常頑強的生命力。鎮江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很多成語的形成與他有著深厚的淵源。
嘆為觀止
“嘆為觀止”是用來稱贊所見事物盡善盡美、好到極點。春秋時吳國公子延陵季子(因其封地在鎮江丹陽延陵,故稱)曾出使中原諸國,至魯國時,季子對儒家禮樂教化很是欣賞,于是,請觀于周樂,樂工為其歌《詩》之《周南》《召南》《邶》《鄘》《衛》《王》《鄭》《齊》《豳》《秦》《魏》《唐》《陳》等國風,季子都一一加以評論,自《鄶》以下,季子沒有再加點評。樂工又為季子歌《小雅》《大雅》《頌》,季子復加以評論。季子又觀賞舞《象箾》《南籥》《大武》《韶濩》《大夏》等,待其欣賞舞《韶箾》時,季子評論道:“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無不幬也,如地之無不載也。雖甚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觀止矣!若有他樂,吾不敢請已!”(《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季子對《韶箾》作了最高的評價,認為即使有其他音樂,他也不用再聽了,后來“嘆為觀止”“觀止”凝固成詞。
中流擊楫
“中流擊楫”,亦作“中流擊枻”。“枻”本指船舷。屈原《楚辭·九歌·湘君》“桂櫂兮蘭枻”,漢王逸注:“枻,船旁板也。”“枻”后來也指船槳,意同“楫”。《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浮文鷁,揚桂枻。”裴骃《集解》引三國時丹陽韋昭注:“枻,楫也。”“中流擊楫”作為成語,源自東晉名將祖逖渡江時擊船楫之事?!稌x書·祖逖傳》記載,西晉末,祖逖率領家族、部屬軍隊百余家渡江避難,中流擊楫而誓:“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唐李瀚《蒙求》有“祖逖誓江”亦指其事。早年,司州主簿劉琨,與祖逖為友,情好綢繆,共被同寢。夜聞荒雞啼鳴,祖逖便踢醒劉琨說:“此非惡聲也。”因共起舞劍。祖逖、劉琨并有英氣,每語世事,常半夜起坐,相謂曰:“若四海鼎沸,豪桀并起,吾與足下當相避于中原耳。”后京師大亂,祖逖率族南徙,晉元帝用為徐州刺史,不久征為軍諮祭酒,居京口。祖逖因西晉傾覆,中原淪陷,常懷振復之志,后任鎮西將軍,率兵渡江,收復失地,黃河以南,盡為晉土,后趙開國皇帝石勒多年不敢窺兵河南。劉琨聽聞祖逖被朝廷重用,曾與親友書信說:“吾枕戈待旦,志梟逆虜,??肿嫔任嶂?。”其意氣相期如此。“中流擊楫”后喻有志復興國家的壯烈氣概。南宋末年,曾從鎮江北固山旁渡江的文天祥有《賀趙侍郎月山啟》:“慨然有神州陸沉之嘆,發而為中流擊楫之歌。”
東床袒腹
據《世說新語》載,東晉太傅郗鑒在京口時,曾遣門生與丞相王導書信,求女婿。王導告訴郗鑒信使往東廂房遍觀王氏子弟,任意挑選。門生歸,稟報郗鑒說:“王家諸郎,亦皆可嘉,聞來覓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床上坦腹臥,如不聞。”郗鑒說:“正此好!”后來詢問,乃知是王羲之,郗鑒因嫁其女與王羲之為妻?!稌x書·王羲之傳》述此事,作“惟一人在東床坦腹食”。后因以“東床坦腹”代指女婿。王羲之,字逸少。晉司徒王導之從子。東晉元帝南渡過江,王羲之父王曠首創其議。王羲之年十三,曾拜謁周顗,周顗察而異之。時人宴會,重視吃牛心炙,一次宴會眾客尚未食,周顗先割牛心炙給王羲之吃,于是開始知名。及長,王羲之辯贍,以骨鯁稱,尤善隸書、行書,為古今之冠,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若浮云,矯若驚龍”。王羲之深為從伯王敦、王導所器重。《建康實錄》記載,陳時,東征北軍于丹徒盜發晉郗曇墓,大獲王羲之及諸名賢墨跡。鎮江焦山石刻大字之祖《瘞鶴銘》相傳為王羲之所書。宋蘇舜欽詩:“山陰不見換鵝經,京口今傳《瘞鶴銘》。瀟灑謫仙來作記,風流太守為開亭。”宋時鎮江府城西北有寶墨亭,藏有陀羅尼經石幢,為王奐之集王羲之書,后移于焦山,與《瘞鶴銘》同處一山,宋咸淳八年,趙溍題記稱:“古潤二寶,俱萃焦山下。”
神仙中人
“神仙中人”指神采、儀態、服飾、舉止不同凡俗的人?!稌x書·王恭傳》《世說新語》載,晉青、兗二州刺史王恭美姿儀,人多愛悅,當時評論譽其“濯濯如春月柳”。東晉孝武帝太元十五年(390年),王恭鎮守京口,一次天降微雪,王恭乘坐高馬豪車,披鶴氅裘,涉雪而行,寓居京口的孟昶于院落籬笆間窺見此景,感嘆道:“此真神仙中人!”后來,孟昶成為晉末名臣?;感畞y時,孟昶配合劉裕在京口起兵,平定桓玄之亂,收復建康,迎立晉安帝,孟昶因功授建武將軍、丹陽尹等。
萬里長城
“萬里長城”原指秦始皇為了防御北方匈奴侵犯所修繕的古長城。后比喻國家所依賴的戰將。《南史·檀道濟傳》記載,檀道濟,世居京口。劉裕北伐及代晉稱帝時,檀道濟屢立奇功,甚有威望。宋武帝登級后,以佐命功,封檀道濟為永修縣公,位丹陽尹、護軍將軍。宋文帝即位,進封檀道濟為武陵郡公。因檀道濟立功前朝,威名甚重,左右腹心并經百戰,諸子又有才氣,朝廷疑懼,將其視為司馬懿再世。宋文帝臥病多年,屢經危亡。元嘉十三年(436年)春,適逢文帝病重,劉義康矯詔誅殺檀道濟及其部將等。時有鳥似鷦集船悲鳴,因此,民歌唱道:“可憐《白浮鳩》,枉殺檀江州。”檀道濟被拘時,憤怒氣盛,目光如炬,脫幘投地,罵道:“乃壞汝萬里長城!”檀道濟死后,北魏頻頻南伐。元嘉二十七年(450年),魏軍至瓜步(今南京六合區東南),宋文帝登石頭城北望,甚有憂色,慨嘆道:“若道濟在,豈至此!”后悔不已。
逢人說項
項斯,字子遷,江東人。唐會昌中,擢進士第,為丹徒尉。據唐李綽《尚書故實》、兩《唐書》《唐才子傳》記載,國子祭酒楊敬之愛才,聞知江表之士項斯有詩才,于是作《贈項斯》詩:“處處(或作‘幾度’)見詩詩總好,及觀標格過于詩。平生不解藏人善,到處逢人說項斯。”楊敬之與李賀、權璩等相友善,因其對項斯詩才和風度特別賞識,逢人便贊譽項斯,堪稱識才伯樂。后“逢人說項”泛指到處稱揚他人之善。
從以上成語可略窺鎮江元素在成語中的重要地位,其他與鎮江有關的成語很多,尚待有識之士進一步挖掘整理研究,以使鎮江優秀傳統文化重放異彩。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