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村落河達村

河達村尹氏宗祠

河達村朱氏宗祠

村里消防隊試機“火龍”

河達村
文/王禮剛
河達村,位于鎮江市(古潤州)的東南方,京杭大運河東岸,2005年鄉鎮撤并,原河達行政村與龍山行政村合并為龍山行政村,隸屬于丹徒區辛豐鎮。1983年丹徒縣地名委員會編輯的《江蘇省丹徒縣地名錄》記載:“原來村東有條河通達到村內,取名河達。”
傳統村落河達村
根據河達《朱氏家乘》記載,我國南宋理學家思想家朱熹第八世孫朱壽九于1330年從江西鄱陽遷徙卜居于此。河達村另一大姓是北宋理學家尹焞后裔。
河達村地勢平坦,水塘眾多,植被茂盛,土壤肥沃。原河達行政村下轄河達、上馬達、王善和新莊(原名辛莊,以古代辛君廟得名)四個村莊,目前仍然保持傳統村落原貌。四個村莊在河達《朱氏家譜》、下廟村廬舍庵《香火田碑記》(清朝乾隆七年碑刻)均有記載。以碑記時間,可以證明這些傳統村莊在康熙之前就已存在。
河達、上馬達、王善和新莊四個自然村緊緊相連,其中王善村與河達村基本成為一體。清朝晚期至民國期間修建的老建筑,除了因村容整治等原因拆除了一部分瀕臨倒塌的危房外,大部分老建筑,特別是一些具有保護價值的20多處老建筑得以保留。河達村老建筑坐北朝南,徽派風格硬山頂,青磚小瓦。窗子和大門具有清代或民國建筑特征。
鎮政建(2021)105號《關于認定公布第一批鎮江市傳統村落的通知》,“丹徒區辛豐鎮:黃墟村黃墟、龍山村河達”,被公布為傳統村落。蘇建村〔2021〕138號《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等部門關于認定公布第四批江蘇省傳統村落的通知》,“經省政府同意,認定南京市浦口區星甸街道石村村駟馬組等54個村落為第四批江蘇省傳統村落”,丹徒區辛豐鎮龍山村河達榜上有名。10月26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關于擬列入第六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村落名單的公示》。江蘇省鎮江市丹徒區辛豐鎮龍山村,在公示的第六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之中。公示期為2022年10月26日至11月1日。
朱氏尹氏兩家族
朱姓和尹姓占河達村人口九成以上。朱姓又占大多數。朱氏為我國南宋理學家、思想家、教育家朱熹長子朱塾后裔,始遷祖朱壽九于元末遷徙到河達村已近700年。尹氏是北宋理學家尹焞后裔,在河達村世代繁衍,也有600余年歷史。
朱壽九(1301-1370),朱熹第八世孫,光緒辛丑(1901)重修“世德堂”《鎮江潤東河達朱氏家乘》記載,朱壽九兄弟五人,他為老幺,前面四個哥哥依次是壽五、壽六、壽七、壽八。由于家譜缺損,根據不全的記載,朱壽九年輕時,通過長江和運河水道,舟楫往來于鎮江和江西饒州鄱陽(現在的江西鄱陽縣)之間做生意,看到河達這里山清水秀,民風淳樸,上通京口,下達蘇杭,交通十分便利,加上當時正值元朝末年,江西一帶戰亂頻發,于是于1330年在河達定居建房造屋、娶妻生子。《鎮江潤東河達朱氏家乘》記載,朱壽九為人忠厚、謙恭、慈善和正直。奉行先祖朱熹天下第一“孝”道,節儉持家;生意中講誠信,有白鹿之宗風。自遷徙河達,子孫繁衍,家族興旺。如今不包括后來移居外埠的,僅河達村朱壽九后裔就有 500 多人。
朱壽九生育五個兒子,排行分別是海十四、海十七、海十九、海二十、海廿二,成家后就成為五房。如今的河達村第一生產組到第六生產組大致就是一到五房的嫡傳。五房海廿二世系表完整,均生活在第二村民小組。海廿二名叫朱淑,字成物,是按照朱熹修譜譜系定下的“五行”偏旁取名。從第十五世開始,后輩才按照河達朱氏譜牒(字輩)取名。繁衍到現在,已經延續到朱熹三十一世孫。由于人口眾多,河達村朱姓又分為東分和中分,各有祭祀的分祭堂。
尹焞(1071-1142),河達村尹氏先祖。尹焞于南宋建炎年間(1128)奉詔赴浙江紹興,途經丹徒辛豐,因續弦郭夫人臨產,于是搭草屋于辛豐大圣寺東,給郭夫人待產。郭夫人生子后,不久亡故,遂葬于河達村南下堰山(墓至今保存良好)。命仆人尹來長子尹鳳世代守護,尹鳳后裔即為辛豐尹家村尹氏。尹焞育有五子,但因金兵陷洛陽,均死難。第五子尹均遇難前根據尹焞遺命,將侄子尹圮之子尹鎮列為嗣子。
尹鎮(1118-1195),尹焞嗣孫,字孟安,一字昌定,號鶴溪,南宋承蔭博士,晚年遷徙鎮江。后裔其中一支于明朝年間落戶河達村,世代繁衍,為鎮江地區包括河達村尹氏始遷祖。
尹焞是北宋理學家,是北宋安定學派胡瑗、濂溪學派周敦頤、涑水學派司馬光、百源學派邵雍的再傳弟子。尹焞創立和靖學派直接師承程頤,程頤晚年得二士,其一即尹焞。尹焞主要著作有《論語解》、《孟子解》、《門人問答》、《和靖集》等。尹焞一生所學所講經典,以《論語》《孟子》為主,并把孔孟精神與個人身心修養結合起來。尹焞在涪陵千佛寺所題“三畏齋”中的“三畏”語出《論語·季氏》:“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尹焞亦將住所命名為“三畏齋”,表示他謹遵儒者古訓。后來到蘇州虎丘的和靖讀書臺也叫“三畏齋”,現在已經恢復重建。紹興七年(1137)尹焞被詔途經潤州,僑寓鎮江鶴林寺拜謁濂溪書院。清代為祭祀尹焞,在鶴林寺建設了和靖公祠。
河達村朱、尹兩個大姓的古老村落,建筑格局明顯帶有宗族色彩。朱氏與尹氏建筑界限分明。尹氏建筑往西發展,朱氏建筑往東發展。發展到現在,基本仍保持這一風格。
河達救火會儀式
鎮江市丹徒區地名委員會辦公室,鎮徒地名〔2022〕3號文件,公布全區第一批地名文化遺產名錄:“寶堰鎮、丁角、河達、槐蔭村、黃墟村、還青洲、吳家圩。”河達村名列其中。鎮民發〔2022〕36號《關于公布2022年鎮江市地名文化遺產名錄的通知》,公布2022年全市地名文化遺產名錄:“丹徒區:寶堰鎮、丁角、河達、槐蔭村、黃墟村”,河達村也在其中。
鎮徒政辦發〔2022〕60號《關于公布第五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通知》:“傳統民俗,河達救火會‘祭龍’儀式”,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河達村傳統民俗救火會“祭龍”儀式,據村里老人敘述至少有100年以上歷史。“祭龍”儀式至今仍在村里標志性建筑“八字斜門”牌樓的原址舉行。牌樓已于上世紀60年代被拆除,但仍然留在村民的鄉愁記憶中。
河達村的房屋多為磚木結構,火災頻發。發生火災后,最早人們還以最簡單地用木盆、木桶盛水滅火。如此杯水車薪,一旦發生火災人們往往是“望火興嘆”,對受災家庭或許是滅頂之災。清末民初,村民合力購置了一臺木桶式,灌水后由人工施壓的救火設備。1942年,這臺救火設備被村里一個叫尹羊根的混混偷出去,拆了里面的錫件賣錢。救火的設備被人偷了,村里朱氏和尹氏的族長都非常著急,因為一旦發生火災可是人命關天。
為了解決村里人們的心頭之患,當年,由村民朱晉康主動聯絡在上海做生意的河達朱氏族人朱松柏、朱慎昌、朱茂海、朱大九、朱小九及舒寶全等八人,集資在上海購買了一臺國外進口的手動式救火水龍,俗稱“洋龍”。這臺“火龍”在河達村和周邊村莊撲救了大大小小火災上百次。東至新莊及柳泉,西至辛豐河西及北於村,北至周崗夏家村,以及最遠的黃墟華家村等村,河達“火龍”在救火中發揮了很大作用,
百年來,每年農歷九月二十三,村里就把火龍抬出來舉行祭龍儀式。一是對火龍進行試水,看看火龍運轉是否正常;二是對救火會的隊員進行培訓和演練,這一傳統已為習俗。現在,河達村“神龍義務消防隊”展室里,仍然保存著從清朝遺傳下來的兩支老式水槍和兩頂法國騎士式救火頭盔,以及夜間照明用的火把燈、救火用的抓鉤、固定火龍打樁用的鐵釬、抬火龍的粗麻繩和報警大鑼。
圖:王禮剛 提供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