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背景照片


□ 項靜愷
母校省鎮中百卅校慶活動已成歷史,活動場景的畫面卻像過電影般一幀一幀地在我腦海中回放:我驚嘆校園面貌的滄桑巨變,我羨慕校園內的小學弟、小學妹們的青春靚麗,我沉醉于“高質量發展大會”美輪美奐的現場……所有的畫面中,給我印象最深、牢牢定格在我的腦海中、揮之不去的卻是一張照片,一張校慶文藝演出播放的舞臺背景照片。
在“百卅南泠正青春”為主題的校慶文藝節目的高潮,壓軸戲本校“老三屆歌友匯”的合唱《獻給母校的歌》登場(上圖),舞臺背景的滾動畫面中出現一幅泛黃的5位女同學的合影照(下圖)。這是5位女同學1968年離校前,在位于鎮中校區東南一隅的水塔旁的留影。這幅珍貴的留影見證了上世紀60年代末校園的歷史:五位女生衣著簡樸,沒有一絲一毫的修飾,清一色的短發短辮,胸前別著毛主席像章;表情凝重,似在思考著什么:是對學校生活的戀戀不舍,還是對未卜前途的疑慮擔憂?她們是我的同班同學——省鎮中老三屆高二(2)班的趙俊南、邱淑美、劉幼芳、徐家靜、鄭志炎(自左至右)。
5位女生中,邱淑美是班上的團支部書記,農村孩子。純樸,敦厚,待人誠懇,為人謙和,平時言語不多。回鄉務農后于上世紀70年代初被推薦入大學深造,畢業后留省城工作。徐、鄭二位是我班的“管家”——生活委員,她們在完成自己學業的同時,盡心盡責地為大家的生活服務(我們當時都是住校生,年少無知,生活自理能力欠缺)。直到50多年后的今天,我班的微信群里提起她倆仍然是贊美感激有加。徐家靜同學離校后經歷曲折:1968年下放江寧農村,為生計前途,輾轉三省市,其間經歷的甘苦自知,所幸現在的她在澳洲與女兒住在一起,含飴弄孫,盡享天倫之樂。劉幼芳同學是當年班上的女學霸,在農村“扎根”近10載,1977年恢復高考,已是媽媽的她毅然報名,結果一舉中榜南師大,畢業后執掌教鞭數十載,桃李滿天下。如今劉幼芳、趙俊南分別長居上海和深圳,安度晚年。
其實5位女生的經歷是我班所有同學乃至老三屆群體的一個縮影。他們樸實、勤勞、智慧、好學,誠以待人,嚴于律己。這是經歷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我們的一個共同的“印記”。我們班有耕耘數十載、桃李滿天下的人民教師(共九人,占班級總人數的四分之一),有主政一方、造福百姓的“人民公仆”,更有在各自的崗位上辛勤奉獻、盡職盡責的普通員工。所有的我們,用畢生的堅守和付出,成就了自己,也為社會添了磚,加了瓦。
最后,還是說說這張照片。遺憾的是,5位女生中已有兩位蕙折蘭摧——邱淑美和鄭志炎先后駕返瑤池,離我們遠去。我想,她們泉下若知自己的合影出現在母校百卅慶典演出的舞臺上,也會很高興的。
背景照片的黑白色彩與舞臺的絢麗形成強烈反差,照片上5位女生簡樸的衣著與舞臺上女士歌者湖藍色飄逸的長裙形成強烈反差,照片上年輕面孔的凝重表情與舞臺上年屆古稀的老者們的慈祥笑臉形成強烈反差……這或許就是老三屆的過去和現在。
正如《獻給母校的歌》里的一句歌詞所云:老三屆仍在“追逐詩和遠方”。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