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陽西門唐宋五宰相

丹陽望京門
文/蔣國清
運河明珠丹陽歷史上先后出過五十余位宰相。其中,僅唐宋兩朝在丹陽老西門區域,就走出了桓彥范、權德輿、夏竦、蘇頌、王存五位宰相。他們或是從小生長在西門練湖邊,或是在西門縣衙從政起步,或是在丹陽西門頤養天年。這五位宰相不僅是唐宋時期的官宦,更是我國歷史上成就卓著、出類拔萃的文學家、科學家、地理學家。在丹陽西門地區,他們曾留下眾多珍貴的歷史文化遺存。
忠烈宰相桓彥范

桓彥范像
桓彥范(653-706),字士則,丹陽人,唐代著名宰相,生于丹陽西門外練湖之畔的桓家村,是發動神龍政變、匡復唐朝的五大功臣之一。
桓彥范自小聰慧、才氣過人,早年即以祖上功勛任右翊衛。圣歷初年,升司衛寺主簿。長安四年(704)冬,任司刑少卿,掌刑獄案件審理。時武則天男寵張易之、張昌宗兄弟結黨營私,干預朝政?;笍┓恫幌kU,屢向武則天上疏,歷陳二張惡行,請究其罪。神龍元年(705)正月初,張柬之推薦桓彥范、敬暉統領禁軍,為舉事爭取兵權。正月二十二日,桓彥范與張柬之、敬暉等率五百御林軍入玄武門,當場擊殺張易之、張昌宗。隨后,桓彥范直至武則天所居勸諫其將帝位歸與太子。次日,武則天禪位于李顯,是為中宗。因此事發生在神龍元年,史稱“神龍政變”。“神龍政變”標志著武則天政治生涯的結束,皇權重歸李唐王室。
中宗接位,封桓彥范為宰相。不久,皇后韋氏垂簾聽政?;笍┓稙橹浦够屎髷堈?,多次直言進諫,激起韋后嫉恨,便與武三思不斷進獻讒言,罷去桓彥范、張柬之等相位。神龍二年(706)五月,桓彥范被貶洺州刺史,再貶濠州刺史、瀧州司馬,并剝奪封爵。七月,被判終身流放瀼州(今廣西上思縣)。九月,武三思偽造圣旨,追殺桓彥范于流放途中。時年54歲。靈柩運回曲阿,安葬在夏墅村酒流灣附近。景云元年(710)七月,桓彥范冤案得以昭雪,賜謚“忠烈”。大中二年(848),唐宣宗將桓彥范等37位功臣的畫像供奉于凌煙閣內。丹陽故里練湖桓家村建有桓忠烈祠(又名桓王廟),直到本世紀初運河拓寬才拆除。桓彥范赤膽忠心,剛正不阿,生死壯烈,深得后世敬仰。
文壇領袖權德輿

權德輿像
權德輿(759-818),字載之,祖籍天水略陽,唐代宰相,文學家,中唐文壇領袖,父輩時舉家徙居潤州丹陽(今丹陽市),落戶練湖權里村。
權德輿從小生長在練湖邊,15歲時就著文百余篇,編《童蒙集》10卷,以才聞名儒林。貞元八年(792),唐德宗因欣賞其文,將其召入朝廷。元和五年(810)九月,任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拜為宰相。權德輿體恤百姓,主張為政以德。重視人才任用,主張“育才造士為國之本”,發現和造就了不少有用之才。
權德輿是唐代著名的宰相文學家,貞元、元和年間執掌文柄,寬大仁義,名重一時。韓愈等人對其評價很高,推崇其為中唐文壇的“盟主”“宗匠”。劉禹錫、柳宗元等皆投文門下,求其品題。詩以五言居多,五古、五律格調渾厚,頗多佳作。《全唐詩》編其詩10卷、文27卷。五絕《玉臺體》入選《唐詩三百首》?!肚⒃娋C》錄其詩61首。權德輿久在仕途,對故鄉丹陽懷有深厚情感。他的《侍從游后湖宴坐》《寓興》等多篇詩作是其居丹陽西門時所作。在一首送別友人的詩中,他描寫了練湖水及湖中的蓮蓬、芡實、莼菜等:“舊游憶江南,環堵留蓬芡。湖水白于練,莼羹細若絲。別來十三年,夢寐時見之。”游子在外,夢回故鄉。
北宋文學家夏竦

夏竦像
夏竦(985-1051),字子喬,江州德安縣(今江西德安縣)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宋仁宗時期宰相,別稱夏文莊、夏英公。少時才華超群,出類拔萃。二十歲步入仕途,擔任生平第一個文官職位——丹陽縣主簿,此后歷任國史編修、刑部尚書、戶部尚書等職。慶歷七年(1047)入朝拜相,被譽為北宋一代能臣。北宋著名的雙狀元“二宋”宋庠、宋祁兩兄弟都受過他的知遇之恩。一代名臣范仲淹,也曾經受過他的舉薦提拔。夏竦是北宋頗有影響的歷史學家,也是著名的古文字學家,著有《古文四聲韻》五卷。夏竦更是文學大家,詩詞文賦,樣樣精通。
夏竦與丹陽有著不解之緣:景德二年(1005)初,宋真宗任命夏竦為丹陽縣主簿,丹陽也成為這位北宋名臣近半個世紀宦海生涯的起步之地。青春年少的夏竦來到練湖之濱、大運河畔的丹陽縣城,勤政親民、孝老愛親、盡職盡責,留下了許多歷史故事。
初到古城丹陽,夏竦看到縣城歷經五代南唐時期戰亂,尚未得到完全恢復,百廢待興。特別是代表丹陽古縣門面和形象的“縣門樓”,幾成危樓。景德二年(1005)初夏,剛到任丹陽不久的夏竦,親自督工開展維修工程,還專門寫了文采飛揚的《重修潤州丹陽縣門樓記》。這篇《縣門樓記》,算得上是丹陽版的《岳陽樓記》,雖只短短二百多字,但內容充實,情感豐富,寄托了二十歲作者“善政為民”的心志。夏竦任職丹陽期間,還在西門老街府館巷縣衙公館留傳下“金鶯池”的神奇傳說,及文化景點金鶯亭、金鶯池,成為丹陽西門的一處千年名勝。
北宋科學家蘇頌

蘇頌像
蘇頌(1020-1101),字子容,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科學家,官至吏部尚書,哲宗時拜相,為北宋賢相之一。原籍泉州同安(今屬福建廈門)人,青年時期因父親蘇紳葬潤州而“占籍”其地。作為政治家,蘇頌為人寬厚,施政有道,政績突出。元祐七年(1092),拜為宰相。為官數十年,深得人民愛戴,被時人稱為賢相。
蘇頌是我國古代一位偉大的科學家,有多方面成就,尤其在天文學和藥物學方面取得了創造性成果,具有世界性的影響。英國學者李約瑟博士贊揚蘇頌“是中國古代和中世紀最偉大的博物學家和科學家之一”。他創制的水運儀象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鐘,所著《新儀象法要》是中國科技史上的寶貴遺產。他也是著名藥物學家,編著的《本草圖經》是世界藥物史上的杰作之一。
蘇頌晚年退休后,被其子蘇京接來丹陽西門練湖邊“迎養”,留下了相公堂(壽堂)、相公堂下井、四照亭、蘇頌(魏公)讀書堂等多處歷史印跡,成為丹陽的名勝古跡。早在南宋初年,蘇頌就被朝廷批準列為丹陽縣三位杰出鄉賢之一,奉祀在丹陽“三賢堂”中。
北宋地理學家王存

王存像
王存(1023-1101),字正仲,潤州丹陽人。北宋大臣,政治家。王存家在丹陽西門練湖畔,是土生土長的丹陽人??h志載:“相瀆,在縣東南六十里,一名‘直瀆’。宋王存自杭州歸丹陽舊居,鄉人自奔牛開直瀆通白鶴溪,以便其行,故名相瀆。”王存宅在丹陽西門縣治后練湖濱,他曾有詩作《過丹陽舊居》,王存墓位于縣治北側。
王存12歲離家至江西從師學習,歷時五年。慶歷六年(1046)進士及第,元祐三年(1088),拜尚書左丞。紹圣初年(1094),告老回鄉,在練湖旁修筑居所,營造家廟,安度晚年。王存著述豐富,除參與國史編纂外,還著有《元豐九域志》、《樞密院諸房例冊》142卷、《王正仲集》20卷。《全宋詩》錄詩11首。其中,《元豐九域志》由王存主編,是北宋中葉的地理總志,《四庫全書總目》稱其“足資考核,為諸志之所不及”。王存也因該書在地理學史上備受稱譽。
丹陽老西門,是古曲阿城的組成部分,始建于三國時期,距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是丹陽現存最古老的古城街區。老西門西北距離古練湖僅有100多米;西南則為東漢末年揚州州治所在地——古劉繇城;往西10余華里,就是三國東吳大帝孫權祖父孫鐘種瓜之地白鶴山及東吳第一陵高陵所在地。千百年來,這里一直是古城丹陽的政治文化中心所在,也是丹陽古城的文化根脈所在。千年老西門承載了江南名城丹陽厚重的文化底蘊,是丹陽歷史文化的見證。
圖:蔣國清 提供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