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宰為京口名賢立傳

劉宰畫像 圖:金力 提供

《京口耆舊傳》
文/金力
劉宰是南宋時期的鎮江金壇人,他曾為宋代鎮江年高望重者立傳,著有《京口耆舊傳》,對鎮江的歷史文化有過貢獻。
劉宰雖著有《京口耆舊傳》,然而這本書在流傳數百年中,作者卻一直為“佚名”。直到近代,鎮江籍史學家陳慶年才解開這個謎,他根據書中內容及相關資料,考證出該書作者為劉宰,這個結論后來為學界所認可。劉宰的人生經歷,如同神秘的《京口耆舊傳》充滿了曲折坎坷。劉宰(1166-1239年),據說在他出生的時候,家門前池塘里的水忽然漫至岸上,劉宰日后便因此自號為“漫塘病叟”。劉宰自幼勤奮好學,1190年24歲進士及第后便踏入仕途,早年仕途還算順利,盡顯了他的能力才華。
江寧縣尉是劉宰做的第一任官。據《宋史》記載,劉宰未到江寧時地方巫術盛行,民風頹然,人們遇事皆信鬼神,巫醫術士大行其道。劉宰到任后,為了澄清民智,使百姓免受愚昧所害,立即著手批駁迷信,強令巫士改行務農。為此,劉宰還專門下令保伍之間互相監督,有繼續為巫或事鬼神者,一律嚴懲。遇到干旱年頭,他遵循太守之命在各處賑災救荒,讓災民得以生存。如果有人以所謂“真武法”之類的邪教妖術惑眾,一律加以取締。劉宰的努力很快使當地風氣煥然一新。
劉宰“剛大正直,明敏仁恕”,為官斷案有方?!端问贰酚休d:劉宰在揚州府泰興縣令時,當地有一富人家來報案說遺失了金釵,案發現場只有兩名仆婦在。經過審訊,兩仆婦都喊冤,矢口否認行竊。劉宰聽后遂讓兩人分別拿一根蘆草回家,說:“這蘆草是有靈的,如果不曾偷金釵,明天蘆草不會改變;如若偷了金釵,蘆草就會長兩寸。”第二天,兩仆婦各自拿蘆草前來,發現其中一根不變,另外一根卻短了兩寸。原來,那偷金釵的仆婦害怕蘆草長長,所以事先切去了兩寸,案件就此破了。
劉宰雖然是個能臣干吏,卻在仕途上僅待了短暫的17年。宋寧宗開禧年間(1205-1207年),權相韓侂胄主張率兵伐金。朝廷對北伐多有褒揚,劉宰卻認為在民用尚不足為繼的情況下輕啟戰端,徒耗民力,因而反對北伐。后來北伐果然以失敗告終,這讓劉宰心灰意冷,厭倦了官場,便毅然選擇了辭官隱居故里,這一退就是三十年之久。在這三十年的時間里,朝廷曾多次邀劉宰“出山”,但都被他以各種理由回絕。
劉宰回到家鄉后不久,嘉定二年(1209年),金壇發生饑荒。劉宰遂在當地創辦了歷史上第一個私人粥局,救濟災民。此后,在嘉定十七年(1224年)和紹定元年(1228年),劉宰又兩次設立粥局。據史載,其間受其惠者,每日超過萬人。此外,在隱居的三十年里,劉宰還在家鄉設置義倉,創立義役,鄉人凡有無地可耕、無處可居者,劉宰皆傾力相助并視之為己任。
在隱居的生活里,劉宰除了讀書、寫詩、著述以外,沒有其他嗜好,平平淡淡,自得其所,著有《漫塘文集》36卷。他的詩歌風格與其生活方式一樣質樸平淡,有詩《北固山望揚州懷古》:“北固城高萬象秋,煙竿一縷認揚州。試乘綠漲三篙水,要見朱簾十里樓。淚濕宮衣朝霧重,愁薰寒草夕陽浮。隋堤舊事無人問,兩兩垂楊擊客舟。”
也正是在退隱之后,劉宰著有《京口耆舊傳》9卷。宋代的鎮江府下轄丹陽、丹徒、金壇3縣,《京口耆舊傳》即專為此3縣的名賢耆舊立傳,收錄范圍上起北宋初,下迄南宋嘉定七年,生者不錄,共記錄了200多人。鎮江在宋代名賢輩出,其中如沈括、米芾、陳東、湯東野、洪興祖、蘇頌等人,雖然在正史中都有傳,但此書所記他們的逸聞軼事都較正史為詳。劉宰在敘述這些先賢的事跡時,有的上溯祖先,下及子孫,最多的涉及世系七八代之多,這些家族在當時享有很高的聲望,《京口耆舊傳》保留了這些家族的珍貴資料,堪稱一部宋代鎮江望族史。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