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井路上
文/雷曉明
位于我市古運河岸邊的雙井路及仙鶴巷、西府街和宋官營等幾條老街巷,歷史悠久,人文景觀眾多,有著一個個古老的傳奇故事。
雙井路,南北走向,南至中山東路,北接大西路,西臨古運河,全長約600米。據《鎮江市地名錄》,此路名源于西府街口古時有一水井,并設有兩個井欄,其歷史已有千年之久。宋志記載為:大井、小井;元《鎮江志》稱雙井巷。1929年,由人工拆除城墻后所開筑的一條道路,取名雙井路,路名沿用至今。
素有“濕地之神,水中之鳳”美稱的仙鶴,民間歷來有著長壽吉祥之寓意。位居雙井路北的仙鶴巷,是我市少有的以珍稀鳥禽冠名的老街巷,其歷史可追溯至1000多年前的唐代。據清《丹徒縣志》記載,建于唐肅宗乾元年間的乾元萬壽宮,原在中山路南側的唐頹山之西瓶場巷內,宋時戰事頻發,萬壽宮毀于兵亂。元代大德五年(1301年),由民間道士捐資購買了宋代安撫使畢再遇在仙鶴巷的舊宅,重新復建了殿宇樓閣,改創宮門,仍稱為乾元萬壽宮。畢再遇,字德卿,祖籍山東兗州,臨安西溪人,出身將門之家,南宋抗金名將,足智多謀,驍勇善戰,屢立戰功,曾先后任鎮江都統制兼權山東,京東招撫司事,驍衛大將軍等要職,嘉定六年被宋孝宗提太平興國公。復建后的乾元萬壽宮,宮前曾有一條小河,河上建有一座石橋,相傳橋下常有仙鶴飛出,此巷因之得名“仙鶴巷”。
鎮江地處長江下游,地形險峻,為重要的軍事要隘,歷代均有重兵駐防,雙井路一帶集中了諸多古時的重要軍事機構及與軍隊有關的設施。
由仙鶴巷往南約100多米,便是西府街,該街東至斜橋街,西通雙井路,東西走向,全長約300米。據元代志書記載,此街原稱為雙井巷。清《丹徒縣志》圖標所示,西府街為清代右協領署所在地,俗稱“西府”。清代八旗重視騎兵,入關以后,大量的騎兵部隊駐防鎮江,左右協領署(左協領署在南門大街西的南府巷),這兩個軍事機關負責統管鎮江城的全部騎兵部隊。
雙井路最南端的宋官營,東西走向,長約400多米,也和古時軍隊有關。宋室南渡后,鎮江城成為南宋半壁江山的北大門及重要的江防前沿,城里城外駐防有水師、步兵、騎兵等眾多軍隊。宋官營其時為駐軍的重要軍事指揮中心所在。
歷史上,南唐的林仁肇、南宋的韓世忠、明代的戚繼光等著名將領,也都曾在此街巷留下過千古不朽的故事。據地名錄記載,當年的西府街、宋官營附近,方圓約一、兩里范圍內的諸多老街巷,均與古時鎮江歷代的駐軍及軍事設施有關。如,專為清軍騎兵部隊服務的“馬棚巷”;有為軍隊作戰使用的刀劍磨刀的“磨刀巷”;曾經的清軍紅旗兵駐防過的“紅旗口”;還有現大市口西南角的“將軍巷”,因清代將軍署衙設此而得名;倉巷則是古代國家重要的糧食倉庫所在,明清時成為鎮江地方駐軍的后勤保障基地,再如演軍巷、馬場街等等老街巷,都有著一個個古老的歷史傳說。
歷經千百年歲月滄桑,曾經的石橋河邊,翩翩起舞的一只只仙鶴,已化作人間美好的傳說;彌漫的戰火煙云也早已消散,成為了一段段歷史記載。現今,雙井路上的仙鶴巷、西府街和宋官營這幾條古老的街巷,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早已舊貌換新顏。這里道路寬闊,環境整潔,高樓林立,鎮江市第三中學和老年大學位于街巷之中,沿街商鋪眾多,市井繁華。雙井路旁的河濱公園,緊鄰大運河,四季鳥語花香,景色秀麗。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