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華山幽棲寺遺址探尋

幽棲寺遺址的圓形石座

幽棲寺遺址的石墻 圖:雷曉明 攝
文/朱來順 雷曉明
綿延起伏的南山,山高林密,人文古跡眾多。山林之中,有座鮮為人知相傳建于明代的古剎——幽棲寺遺址,深藏于九華山山峰之上,多年來始終未能尋到。所幸,有位常年在南山健身運動的朋友,此前探得此寺遺址。前幾日,在其引領下,幾位朋友相約前往探尋。我們一行人由高崇寺門前的一條石塊鋪就的古道穿行,小道上的塊石、條石,歷經歲月滄桑,有的已成碎塊,有的已成斷石,有的條石中間還有深凹的車輪碾壓轍印。古道路邊山陡林密,怪石嶙峋,不時可見一棵棵盤根錯節高大的樹。有的巨石風化后,裂開的石縫間長出大樹,有的彎曲,有的挺拔,樹達六七米高。還可見到數棵不知名的老樹,樹根之間可見塊塊亂石。石抱樹、樹抱石之狀,令人稱奇。據傳這條古道年代久遠,幾百年前可由此道從鎮江城通往南鄉和句容。
沿古道東南方向,蜿蜒曲折,步行約一里路,穿過茂密的灌木叢,向上攀爬五十多米,一個個殘垣斷壁,先后映入眼簾。由下至上,依稀可見有幾層坡面,每層坡面較為平坦,猜想當是古廟的幾進殿堂所在。我們從低到高、由北到南,粗略測量了一下,古寺遺址寬約50米,長近100米。細細在坡地各處搜尋,遍地殘石亂瓦,有黑瓦、紫缸、瓦缽的殘片若干,還有一只較為完整的斑駁發白的圓形石座,直徑60多厘米,高約40厘米,嵌于泥土雜草之中。此鼓形石座,當是寺廟支撐屋梁所用。駐足觀察,寺院遺址的后院有大塊青石壘筑的石墻,尤為寬大,高六七米至四五米不等,長達20多米,石墻表面較為齊整,依山而筑。據現場狀況分析,這些殘存的碎片,也許是寺廟建筑倒塌后的殘物。深紫色的缸瓦,是廟中用作貯水的大缸損壞后的殘片;小瓦缽片,或是廟中僧侶們日常盛裝飯食所用的瓦缽;弧形的黑瓦殘片可能是砌筑屋頂所用之黑瓦。
從現場遺址位置及殘墻斷壁的種種跡象,可知此寺廟當年的規模還是較大的。在遺址山坡上,尚有一根水泥高壓電桿,其上標注為“10KV城南1N02線,電視臺支線,25號”字樣,由此電桿可判別該遺址的具體方位。
關于九華山幽棲寺,現有文史資料記載甚少。我市文史專家王禮剛曾撰文提及:《光緒丹徒縣志》記載,幽棲寺,明萬歷年間,官至禮部郎中的袁思明曾有題額。1948年,水青先生在《京口漫談》“箐深林密是幽棲”文中描述:幽棲寺居于九華山頂,始建于明末崇禎年間。幽棲寺的一部分供奉普通佛像,一部分供奉著地藏佛。據此可推斷,幽棲寺距今也有數百年了。
我們在尋尋覓覓之間,還意外發現一個隱掩于巖石之中的洞穴。因其位于半山腰,又有雜樹藤蔓遮蔽,如不留神,是難以發現的。此洞距幽棲寺遺址三四十米。揣著好奇心,我們爭先恐后,一探究竟。洞口有兩米高,寬約一米多,呈不規則橢圓形。入得洞內,有一尊觀音菩薩像,可能是早年附近善男信女供奉。洞中幽黑,深五六米。我們打開手電筒向前移步三四米時,見此洞左邊還有一個支洞。洞口被兩扇木門封閉,上面有一把鐵鎖掛著。借助手電筒光,可見門兩側有一對楹聯,上聯為“眾善奉行”,下聯是“諸惡莫作”。我們好奇地透過門縫向洞內窺視,隱隱感到洞內幽靜高深,神秘莫測,不知此洞是否與緊鄰的幽棲古寺有關,有待考證。出得此洞,經與當地農民打探,方知此洞名為“金剛窟”。
九華山東峰幽棲寺,被稱為鎮江南郊四大古寺之一。鎮江的宗教文化源遠流長,一位寺院僧人向我們介紹,歷史上鎮江自唐以來,佛教興盛,山林鄉野,城里城外,大小廟宇寺院有百座之多。因鎮江地處長江隘口,乃兵家必爭之地,戰火兵亂不斷,眾多寺廟損毀。九華山山峰之上,有一條戰壕遺址,為當年太平軍所筑,太平軍前后駐守鎮江多年,據此與清軍激戰,幽棲古寺或毀于戰亂之中。
此番九華山幽棲寺遺址尋訪,頗有收獲,初步揭開了這座寺的神秘面紗,所見所聞,更見識到南山歷史文化的深遠。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