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西門橋
文/程兆春
古城鎮江,綠水青山,古老運河穿城而過,千年不息,和浩瀚的長江十字交匯,堪為黃金水道。有河必有橋,有橋通四方,鎮江的古運河上有橋十多座,橋齡不相同,名稱也各異,從城南到城北,沿河流的走向,縱橫交錯,橫跨運河的東西南北,千米就有一橋,橋橋通大路。城外的人進城,城里的人出城,由城東到城西,均為橋上過。古橋座座,取代了小船渡舟,百年橫亙,四通八達,河寬不攔路,碧波河水架通途。
在眾多的橋中,有兩座橋同名同姓,都取名西門橋,均溝通城里和城外,人們稱兩橋為老西門橋和新西門橋。一橋東臨雙井路,西連新馬路,一橋連通大西路,兩橋相隔不遠,各有各的道路,出城進城,人們所需不同,選橋也不同,有習慣于走老西門橋,也有就近走新西門橋,各依習慣,因人而異。
兩西門橋皆為老橋,歷史悠久,原為石木的橋,橋墩為大青石所砌,橋面為杉木板鋪成,耐水耐磨,橋不載車,行人為主。偶有重物則乘橋邊的木舟而渡岸,小心翼翼,生怕壓壞橋的木板。而后,兩橋先后重建,鳥槍換炮,脫胎換骨,修筑而成的橋比舊橋寬了許多,也牢固了許多。橋長不變,而橋面寬了不少,當然承載量也多了。舊橋是人馬通過走橋面,而今的橋是分三道:快車道、慢車道、行人道。堅固的水泥橋面,車馬隨行,重車直過,橋載重物,紋絲不動,堅不可摧。橋旁邊有雕花的橋欄,護了橋,也點綴了橋。西門橋寬了,人行走,車往返,寬暢而通達。橋下的碼頭依舊,但無渡人,小船不知去向,但碼頭在,青石光亮,見證橋與河的滄桑歲月。
城中城外,城東城西,以西門橋為界,也就有了鎮江人的城里和城外人之分。早年橋的兩岸為居民區,東為西家灣,西為西柴院,兩地隔河相望,居民迥異。西柴院為老區,老房老民,生活富裕,而西家灣為后人所居,大都為貧困之人,是簡房陋草屋。兩岸之人,因水而生,那時并沒有自來水,皆用運河水,水清泛綠。晨為淘米洗菜,下午為洗衣搗褲,洗衣棒槌的砰砰聲此起彼伏。后來有了自來水,兩岸的居民便不再下到河邊。
在西門橋兩頭有碼頭,歷史悠久,青石鋪就,離岸有二十多級臺階,估摸有百年時光,石皆泛光,似為供船只停泊下貨之用。想當年,一袋袋大米從此而卸,民工的號子聲,此起彼伏,貨物上岸后,笛聲響起,船趕下一趟。
雙西門橋風景如畫,兩岸翠柳吻波,花紅草青。曾一度運河水道窄了,污泥沉河,黑水泛起,而今對運河改造和保護,遷走了污染源,修整了居民下水道,疏通了河道,運河換新顏。如今的古運河是綠水、雕欄、小橋、花無限,雙橋依舊數風流。大家有空可去雙西門橋看看,領略兩橋不同的風姿,它們都是承載春秋的功臣,方便了多少鎮江人。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