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興邦:晨林書屋寄生涯

記者 竺捷
晨林書屋在哪?可能絕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它位于桃花塢六區十七號,是一棟小二樓建筑,掩映在幾棵高大的廣玉蘭間。書屋的主人叫熊興邦,編寫出版過十多本書,今年已經82歲。
熊興邦老家在江都,早年在無錫上學,大學畢業后來到無錫水泵廠。那是1959年,他在廠里搞理化檢驗,相當于技術員。除了這個身份,他還是一位文學發燒友,且寫稿范圍極廣:既寫檢測報告投專業雜志,也寫科普小品投《江蘇兒童》《少年文藝》,還寫詩歌、散文、小戲投《無錫日報》《新華日報》《太湖》雜志等,稱得上熱情澎湃。
那段滾燙青春,熊先生有詩為證:“借景惠峰形勢雄,接云高塔入池中。景流澗谷八音繚,影匯清漪詩意中。”想當年,他住無錫通惠路96號,惠山寄暢園近在咫尺,于是經常到園中讀書寫作。早晨那里空氣新鮮,令他心情愉悅,才思如泉涌,因此寫成的詩歌、散文、科普文章,頻頻見諸報刊。由于這些文章多在清晨林中寫就,所以皆署名“晨林”,這便是晨林書屋的由來。
1962年,熊興邦響應國家支邊支農號召,從無錫來到象山園藝場。他住在桃花塢,目睹周邊景色,詩興大發:“晉陵城南桃花塢,山花塘柳迎春雨。晨林鳥鳴喚墨客,書屋藏史載東吳。”詩雖寫景,卻也言志。1965年他進入象山園藝中學,教政治、語文、數學,當班主任,做家訪,可謂盡職盡責。本以為這條路會一直走到底,未曾料1969年教師下放,生活天平再次傾斜。還好,這一切難不倒這位文理通才,陰差陽錯倒讓他學了門手藝。那段時間,他拜老木匠為師,自己再啃書本,很快掌握了高超的木工技能。以至于現在晨林書屋的八仙桌、雕花床,全系熊先生親手打造。
因為這手絕活,返城后的熊興邦成為鎮江軋鋼廠的技術骨干,專做木模。不得不說,這個跨度有點大,從教書育人者直接變成埋頭實干家。之后,他又來到市冶金煅焊廠,除了帶來層出不窮的技術革新外,還將以前育人的好傳統發揚光大,將企業職工教育做到整個郊區聞名。1987年,熊興邦調入象山鄉政府工作。兩年后,他編的第一本書《企業職工知識手冊》出爐,沈陽出版社出版,全書分思想修養、生產常識、實用知識三部分,可謂其十多年企業生涯的“總結陳詞”。
熊先生在政府一路服務到底,退休后依然發光發熱。2000年他編寫了《自助旅游手冊:鎮江》,此書被譯成六種語言,廣為傳播,成為當時推薦鎮江的重要讀物。之后,熊先生更是開啟了鎮江地情書籍編寫模式,陸續出版了《京口掌故》《京口古韻》《京口與名人》《樂游鎮江》《鎮江山水古韻》《鎮江三山百景秀》《鎮江傳說掌故集錦》等十多本書,為宣傳鎮江作出了貢獻。
某種程度上,晨林書屋是這些書的構思原點和能量源泉。從外觀看,它保留了上世紀九十年代的裝修格調,處處流露出時光痕跡;往內里瞧,房間里書籍書櫥是絕對的主角,體現著主人滿滿的誠意。讓記者想不到的是,本世紀初,這間書屋有五六年光景,還曾是一家貨真價實的書店。熊興邦從上海、南京的出版社找來庫存書,與讀者交流,由此結交了不少文友。而現在的書屋設小賣部,油鹽醬醋煙酒茶皆備,大大方便了周邊居民,這里還可以問路,同時也是快遞郵件暫存處。這些都可以看作書屋的另一面——與社會的接觸與融洽之道,書屋絕不僅僅是陽春白雪的代名詞,它也可以是普羅大眾的服務點。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