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路鄉民不唱《雙合印》

圌山腳下的極樂禪寺

寺后的一池清水(傳說為水牢)

曾經的地藏王殿

大路鎮許家弄村的門牌
文/王禮剛
鎮江東鄉是一個文化底蘊十分豐富的地方,民間傳誦“秦始皇造‘圌’字”“韓世忠勒馬造韓橋”,以及“大路鎮鄉民不唱《雙合印》、姚橋鎮不演《斬姚期》”等故事,成為東鄉民間文化的一個縮影。
劉家弄村的由來
東鄉原大路鎮位于大江南岸,土肥水美,民風淳厚。大路鎮歷史悠久,自唐代開始,境內圌山峽江乃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歷代均有駐軍守衛長江這座軍事要塞。隨宋室南遷,大批躲避兵焚的中原居民到達江南,見圌山鐘靈毓秀,移民陸續遷居“圌東”“圌南”,逐漸將這塊土地建設成人煙稠密的魚米之鄉。
人口的增多,民間交往也日益增多。先后在沿江一代開辟了陳家灘、新港、郭家港、張三港等碼頭。武家橋村得港航之利而日漸繁榮,清代亦稱武家橋市。從圌南進入新港碼頭,一片荒野,久之便成了通衢大道。大道邊上形成村落就取名叫“大路(村)”。大路村終于衍變成街市,客商云集,店鋪林立。衍變的洗禮,大路村逐漸形成行政區域大路鎮,成了鄉民集市活動的商貿中心。緊鄰大路村不遠的地方劉家弄村也形成了。在劉家弄村里住著一位兵部尚書劉三太爺,由此演繹了“大路鎮不唱《雙合印》”的民間故事。在圌山腳下極樂禪寺右側有一池清水塘,傳說曾經是劉家弄村劉三太爺水牢所在地。
為啥不唱《雙合印》
《大路鎮志》記載的《雙合印》,故事說是在明代,大路許家弄原名劉家弄,又稱劉富莊。莊主劉三太爺在京城執掌兵權,早有篡位野心,借口老母親想看皇帝的金鑾殿,便在圌山腳下私造皇宮。獨種兒子劉金龍不學無術,在家鄉仗勢欺人,無惡不作。百姓上奏朝廷,當朝天子十分重視,立即委派新科狀元為巡按,微服私訪。由于私訪動靜比較大,剛到大路鎮就被劉府發現,關進水牢致死。
巡按一去不歸,百姓訴狀不斷,皇帝震驚,皇帝為了拿到真憑實據,又委派新科武狀元董宏為巡按查處此案。為保證沒有閃失,并派2000人馬供董宏調遣。可是,新科武狀元董宏剛離開京城不久,便傳出半途暴病死亡消息。其實,董宏是詐死。董宏清楚,去探劉家弄,那里的水肯定很深,否則新科狀元的巡按就不會消失的一點蹤跡都沒有。董宏雖是武人,心卻細致,使出了這么一招想遮劉三太爺的耳目。董宏扮成算命先生,只身潛往鎮江東鄉查勘實情。
董宏途經大港正碰上惡少劉金龍強搶民女,一想這正是查案的一個好機會,順著這根藤查個究竟。董宏便借宿一座小廟,正好又巧遇被搶民女之母張氏前來求神。經過詢問和交流,張氏請董宏為她代寫了訴狀,懷揣訴狀進京上告。董宏卻來到劉富莊。惡少劉金龍正在為民女至死不從而煩惱,一見有算命先生,便請算命先生卜卦。董宏說府中有瘴氣,恐有災難,劉金龍遂留下董宏消災。
民女之母張氏上京城告狀途中,不料被劉府家丁搜出訴狀,劉金龍一看,就覺得訴狀上的字跡與算命先生字跡相同,便命張氏辨認董宏。張氏否認,被劉家活活打死,董宏被打入水牢。董宏在水牢中腳踩到一塊硬物,撈起一看,原來是一顆金印,與自己身藏金印一模一樣,情知前任巡按已經死于水牢之中。
劉府有一位送飯丫環,對董宏十分同情。董宏觀察覺得丫環可靠,便實情告知他來此查案之原委。一日,劉金龍姑母做壽,全家前去祝賀,丫環乘機救出董宏。逃出途中,董宏身體虛弱,不能再行,將金印交給丫環去搬救兵。董宏昏倒途中。劉金龍回府后派人將董宏追回拷問。聰明的丫環按照董宏指示,迅速搬來救兵。
官兵星夜前來捉拿劉金龍。按封建帝王法規,一人謀反,株連九族。劉富莊的人連夜將劉姓改為許姓。劉家弄頓時改成許家弄,族人免遭滅頂之災。朝廷只捉拿了劉氏父子,立即正法。對于劉氏父子倒行逆施,大路人民恨之入骨,引以為恥,因此,大路民眾不唱《雙合印》。
據傳,當時劉府宮殿建造未及完工,大路民眾就把已經建成的房屋改作地藏王殿。殿南約4里的地方至九龍橋,當時全為劉府的莊園。大路鎮南有個燈籠村,傳說就是為劉府制作燈籠的傭人住所。劉府莊園之大,故有“驢駝鑰匙馬駝鎖”之說。
《雙合印》版本不少
《雙合印》是一曲古戲曲名。不僅鎮江東鄉大路鎮記載《雙合印》民間故事,《雙合印》戲劇全國好多地方都在唱。《雙合印》戲劇還有一個名字叫做《水牢摸印》。川劇《雙合印》表演的最烈,又名《廣平府》,彈戲。彈戲,是川劇五種聲腔之一,系秦腔演變而成,屬于梆子聲腔系統的分支,故亦有“川梆子”之稱。《雙合印》經常演出的,還有越調、京劇、晉劇、湘劇、河北梆子等等劇目演出。
《雙合印》川劇表演的是豪紳劉應龍仗兄之勢,橫行鄉里,無惡不作。八府巡按董洪奉詔巡察廣平、順德二府,微服私訪邢臺縣查劉應龍罪行,天齊廟遇龐氏,控訴劉應龍害子奪媳,董洪代寫狀詞。誰知狀落劉應龍之手,董洪借看相算命進入劉府,被軟禁書房。董洪題詩抒憤,不慎詩稿被劉家人拾得。劉應龍將詩稿、狀詞對比,始知狀出董洪之手,遂將其打入水牢。董洪在水牢中摸得前任巡按黃伯卿官印,與己印相合,方知黃為劉所害。后董洪得民女黃汝梅救出,交印予汝梅,囑赴廣平救援。汝梅改男裝去后,董再次被劉拿獲,投入獄中。老禁卒憐董與之結拜,董洪以另一印授卒赴廣平報信,廣平府巡按至,董洪得救,嚴懲劉應龍等人,董洪與汝梅結為百年之好。
大路鎮《雙合印》民間故事與全國多地故事情節基本相同,都是鞭撻邪惡,匡扶正義,祥和社會的民間故事。
當地民風之解析
《大路鎮志》記載大路鎮鄉民不唱《雙合印》民間故事的水牢,與圌山腳下地藏王殿有關。《大路鎮志》“寺廟”記載:“地藏王殿,寺后有一池清水,傳說為水牢所在。”《重修極樂禪寺碑記》的記載,清楚地說明了地藏王殿與極樂禪寺關系。極樂禪寺在原址重建,原址曾叫茅篷,又曾以地藏王寺、慈凈寺命名。
大路鎮歷代以來民風淳厚,都希望當地能夠出現鄉民稱頌的人物。劉富莊劉三太爺官至京城兵部尚書,鄉民們應該為鄉里出了劉三太爺這樣的人感到驕傲。可是,劉三太爺父子懷揣篡位野心,罪惡鄉里,遭到鄉民們唾棄。就像秦始皇東巡至鎮江,使三千赭衣徒開鑿鎮江徒陽運河,因為是身著“赭”色衣服,推理三千人應該是專業的民工(如后代出現的偃軍,或工程兵之類),“赭”色,也是秦代使用的顏色,大約是赭紅色,因而改稱谷陽地名為丹徒。到了民國江蘇省政府遷鎮江之前,不知什么人偏偏在“赭衣徒”中加上了“囚”字,導致近百年來,很多人也都在“赭衣徒”中加了“囚”字。歷代志書記載根本就沒有“囚”字。民國江蘇省政府憎惡這個“囚”字,由此,丹徒縣名在民國一個時期消失。
民國二十年(1931)出版的《鎮江指南》有這樣一段記載:“鎮江,一名丹徒(丹徒名稱相傳系秦始皇并吞六國時,方士謂京峴山有王氣,遣三千紅衣囚徒,鑿一長坑可破之說,省府遷鎮后,業經通令取消),古號谷陽、鐵甕、朱方、潤州、徐陵、京江、京口、南徐、古潤等,今則通呼曰鎮江。”民國時期自江蘇省政府遷鎮江后,憎惡“囚”字,將丹徒縣改稱為鎮江縣。大路鎮鄉民不唱《雙合印》,憎惡劉三太爺父子,與鎮江人民憎惡“囚”字的感情是一樣吧。
在《大路鎮志》“村委會”地名錄中記載:“許家弄,以姓氏得名。因村落較大,形成街弄。相傳,古代許氏祖先本姓劉,因莊主劉三太爺謀反,村民連夜改姓許。”在許家弄附近,由許家弄分出一些族人又組成一個村落,這個村落因為小,取名叫“小許家弄”。《大路鎮志》還記載:“燈籠村,從前村民以扎燈籠謀生故名。”以地名能溯往事,可知大路鎮民間文化是多么豐富。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