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江有座白兔山

王安石《祭刁景純學士文》

蘇軾《哭刁景純》詩

《光緒丹徒縣志》白兔山圖示

三茅宮道觀背倚白兔山
文/王禮剛
“喜迎玉兔、玉兔迎春、兔年吉祥”,“虎威驚盛世,兔翰繪新春。”兔,成了癸卯年新春佳節辭舊迎新的祝福語,也是人們的話題和祈盼。巧得很,鎮江有座群山,就是以兔為名的“白兔山”。《光緒丹徒縣志》繪制的“縣境全圖”第4頁,標出了白兔山圖示。白兔山,豐富的歷史文化和故事,成為古城鎮江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白兔山名,由北宋刁約(字景純)墓葬而始。
白兔山得名由來
白兔山,地處市中心東南7公里左右,北倚長江,東臨運河,屬寧鎮山脈東段組成部分。白兔山自宋以來屬崇德鄉,現在分屬新區、京口區、丹徒區管轄。白兔山,即市民俗稱的“橫山凹”之橫山。白兔山群山逶迤,峰九座,綿延宛如盤龍,主峰海拔139.8米。
據傳,白兔山是因白兔得名。《嘉定鎮江志》卷六記載:“白兔山,在城東南十五里。”《乾隆鎮江府志》卷二記載:“白兔山,在城東南十五里,有白兔山神廟及報親庵(宋詹文守墳庵)。”明《一統志》云:“宋刁約墓此,有白兔躍出,故名。”明代李東陽《懷麓堂集》云:“宋刁約葬此山,開穴見白兔。”陳慶年在《橫山草堂叢書序》中寫道:白兔山“其東側有唐山莊,刁景純之舊林也,景純之葬亦在是山。”白兔山神廟,即現在的橫山凹三茅宮道觀。
白兔山,千百年來,鄉間傳說非常神奇,說是月宮玉兔對應人間神位之穴,可能也是天罡之數,刁約去世,墓穴挖到六尺六時,玉兔身感靈驗,是該當降臨之時。白兔欣然脫離月宮,從墓穴中躍出。自此,白兔山得名。
鄉民傳頌月滿白兔拜月,雖然見過白兔拜月的人不多,卻代代都有鄉民看見。鄉民把看到白兔拜月的人,稱為“種福”之人,“白兔里,十數村皆有之”。白兔里,是以白兔山名而取地名。這句話是說白兔里一帶數十個村莊,歷代都有人看到過白兔拜月。
文人憑吊刁景純
鄉間還傳說白(玉)兔與文曲星有緣,故借刁景純墓葬之機降臨白兔山。刁約文采播于四海,德高望重,深受蘇東坡、范仲淹、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王存等眾多文人大家的尊重和愛戴。這些文人大家文采飄逸,為后世留下了許許多多的詩文篇章。可能是白兔喜愛和尊重文學大家,借此機會降臨來表示贊譽。
刁景純去世后,葬于白兔山,蘇東坡書一文一詩以憑吊。《祭刁景純墓文》寫道:“豈其忽焉,斂茲一墳。俯仰空山,草木再春。平生故人,幾半天下。紛然日中,掉臂莫夜。我非至人,心有往來。斗酒只雞,聊寫我哀。”蘇東坡《哭刁景純》詩:“讀書想前輩,每恨生不早。紛紛少年場,猶得見此老。”寫出了蘇東坡內心的悲痛之情。文中“空山”即指白兔山。陳慶年在《橫山草堂叢書序》中寫道:“東坡蓋嘗游焉,其祭景純墓文所云,撫茲空山者即此山也。”王安石亦作《祭刁景純學士文》以憑吊。
明代李東陽《賦得白兔山,送費司業廷言歸鎮江》云:“宋刁約葬此山,開穴見白兔。予分此題時已被命不及賦,歸至揚州,得書。驛史速詩至寶應舟中作:郡入丹陽境,山傳白兔名。乾坤開葬地,神鬼護儲精。月窟奔仍返,云根臥始驚。塵埃辭穢滓,星斗避光晶。牛卜陶公兆,蛇歸竇母塋。茲言聞故老,異代得真評。吾子山川秀,今時雨露榮。賜歸看晝錦,憶別向春明。吊古尋刁約,題書付管城。驛亭南望久,江海夜含情。”李東陽作此詩時,刁景純已逝400多年。但是,詩中卻彰顯白兔之神靈,“神鬼護儲精”“吊古尋刁約”。
刁約的兩處宅第
刁約,字景純,丹徒人,世居京口。年輕時刻苦好學,應舉京師,與歐陽修、富彥國聲譽不相高下。范仲淹、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王存、蘇軾等大家對他都很愛敬。
刁約回鎮江后,修葺自家的園林住宅,取名藏春塢。據傳,遺址在范公橋東,即今鎮江市區丁家巷一帶。藏春塢建有逸老堂,在小山阜上種了許多松樹,稱作萬松岡。刁約曾作詩紀念,詩云:“城南已葺藏春塢,溪側方營逸老堂;嶺上萬松山徑合,江中千稻一丘黃”。刁約在此度過了晚年。
刁約除了鎮江城里藏春塢住宅外,在白兔山群山的唐山下也有一座別墅,叫唐山莊。《京口山水志》曰:“唐山,在白兔山側下,有唐山莊,刁約所居。”《嘉定鎮江志》曰:“刁約,《懷南徐所居》詩注:‘唐山莊在白兔山側。’又王莊定《送刁景純歸京口》詩云:‘因公東還輒悲咤,重厚士風須長者。少年流輩輕老人,去矣唐山舊林下。’”唐山下有刁景純的山莊別墅,刁景純喜愛這里的景觀,可能就是刁景純墓葬白兔山的原因。
大家愛敬刁學士
刁約,為人忠厚,時人稱他為刁學士。《光緒丹徒縣志》“明賢”記載:“刁約,字景純。少卓越,刻苦學問。始應舉京師,與歐陽永叔、富彥國聲譽不相高下。”施元之《蘇詩注》記載:“約,少有盛名,擢天圣八年(1030)進士,為諸王宮教授。時南班之制未立,宗子非遇殊恩無遷官法。景祐(1034-1038)中,宗室欲緣大禮推恩,命約草表,丞相王曾愛其文,遂有南班之授,宗室以千縑謝,不受。寶元(1038-1040)中,入為館閣校勘。慶歷(1041-1048)初,與歐陽修同知太常禮院,又并為集賢校理、管當三館秘閣。四年(1044),坐蘇舜欽進奏院神祠飲酒事,出通判海州。皇祐(1049-1054)中,仍以校理權吏部南曹,尋為開封府推官。至和(1054-1056)中,以溫成后厚葬為非,未奏疏,為內臣所白,出提點京西刑獄、同修起居注。嘉祐(1056-1063)初,還朝,判度支院,假太常少卿,直史館,使北歸。四年(1059),出為兩浙轉運使。還,判三司鹽鐵院,出提點梓州路刑獄。八年(1063),再判鹽鐵院,還戶部。治平(1064-1067)中,出知揚州,移宣州。熙寧(1068-1077)初,判太常寺議講讀官,當賜坐,與呂公著等合。”
《光緒丹徒縣志》曰:“約性篤至,急人之急甚於己私。在京師,賓客無少長,有謁必報館中,至有‘走馬多羅’之誚,而實為嘗一登權要之門。同輩多躐進,而約獨四十年周旋館學,天下士皆稱曰‘刁學士’,而一時名德如范仲淹、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王存、蘇軾皆愛敬之。告老歸,從容里闬。”《京口耆舊傳》曰:“約歸,作藏春塢,日游其間。蘇軾輩皆與之善,呼為‘十八丈’。”刁約是一位影響力很大的文人,范仲淹、歐陽修、司馬光、蘇東坡、王安石、王存等歷史名人都是他很要好的朋友。司馬光、蘇東坡、王安石、王存,都比刁約小20到40歲,他們愛敬刁約而成為忘年之交。
白兔山亮點不少
刁約墓葬白兔山,蘇軾《哭刁景純》“俯仰空山”憑吊刁約。大約此間,蘇軾去辛豐李莊一游,鄉民倍感榮幸,改李莊村名為蘇游村;志書記載“白兔山神廟”,即現在被稱為“小茅山”的橫山凹三茅宮。相傳西漢時,茅盈、茅固、茅衷“三茅”真君來白兔山采藥修煉,建有茅庵。后人感念其治病濟世恩德,在原址擴建成道觀,始稱三茅宮;《嘉定鎮江志》記載:“吳孫氏(策)墓,在城南。……惟策在丹徒。”鄉民見證小霸王墓在白兔山東側,即今東山水庫迎面山上是也。
三茅宮背倚的山巔,至今仍留有大喬當年給孫策上墳后“洗淚盆”古跡和宋開府儀同三司詹文,妻榮國夫人何氏勅祔葬,及子資政殿學士詹度墓。明太子太保大學士謚文僖靳貴封一品夫人夏氏等許多名人大家,墓亦葬于白兔山;清代,著名的書法家“淡墨探花”、白兔山下東石村人王文治書寫的“三茅宮”三字,已經成為三茅宮鎮觀之寶。清末民初,鎮江著名文人、西石村陳慶年為保護白兔山青山綠水,不遺余力,作出了不朽貢獻。
白兔山文化亮點眾多,可圈可點,俯拾可得,禿筆難以概全。白兔山是一座歷史之山、文化之山和景觀之山。
圖:王禮剛 提供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