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這些年我們身邊商店的變化



文/圖 吳家祥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身邊的商店經歷了從單體店、組合店到城市綜合體的發展歷程。
改革開放初期的商場是分大小和類別的,鎮江的大型商店,有中百一店、中百二店,專門賣百貨服裝鞋帽布料生活用品;五化交是賣五金交電、自行車、油漆化工等;萬祥副食品商店是專門賣副食品;萬美醬園店專門賣醬菜腌制品;蔬菜公司的菜場專門賣新鮮蔬菜;食品公司的門店則專門供應肉類家禽,水產公司的門店供應水產魚蝦,物資回收公司專門收購廢品,實行專營,為工農業生產服務。在鎮江的街邊巷口糖業煙酒公司、土產雜品公司、飲食服務公司都開有專門的糖果食雜店小吃店,而供銷社系統的農村代銷店小賣部什么都賣,火柴、香煙、蠟燭、鹽、糖、草紙、針線、紐扣,過節還有副食品賣,柜臺旁邊是缸,缸里是醬油,柜臺上面還摞著高高的黃肥皂。農民們計劃供應的物資,很多都是通過農村代銷店小賣部供應給農戶。
那時候的商店,都是玻璃柜臺和大貨架的標配,柜臺里的東西可以看得見,顧客透過玻璃自己挑選,貨架在柜臺里面靠墻,上面放著各種商品,如果看不清楚,售貨員就會給你介紹。但是,人是不可以走到玻璃柜臺里面的,柜臺里面的東西也不可以自己動手拿出來看,那時候物資緊張,居民、農民們很多物資都要憑票購買。
當年的營業員在社會上還是比較吃香的,也涌現了許多愛崗敬業的模范人物。鎮江中百一店營業員祁春嵐是“全國先進生產者”,幾十年始終如一地熱情為顧客服務,在平凡工作中作出了不平凡的業績。
1989年鎮江金山飯店商場二部開辦了小型超市,金山飯店是中國旅行社總社與澳大利亞合資在金山風景區塔影湖畔建造的,用于接待外賓,是來鎮江旅游的外賓,港、澳、臺胞和華僑的主要下榻之地,1980年3月15日對外營業。金山飯店內設商場部,1989年金山飯店商場二部在飯店利用客房和一間會議室開辦了小型超市,主要是向鎮江的一些小店批發和零售國外進口的一些食品。這種超市模式,打破了我們一貫的商場經營模式,從理念上改變了主與客的關系。過去,顧客是客,商家是主,顧客是不可以到柜臺里面去拿商品的,而超市里,顧客可以直接到貨架去拿商品,最后,到出口結賬。
我國大型超市的發展史較短,上世紀80年代末,廣東成立了我國第一家超市——百佳超市。隨后,上海華聯商廈成立了華聯超市,并拉開了我國超市發展的序幕。但是,我國早期的超市大多規模小,營業面積一般不超過1000平方米,以食品和日化用品為主要經營范圍,真正的大型超市是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發展起來的。
上世紀90年代末,鎮江有了第一個大型超市,在青年廣場礦機路的上海農工商超市。超市滿足了顧客日常生活需求,通常以生鮮食品供應為主要內容,突出了市場的喧騰感,同時針對在家庭生活用品上的一站式購買需求,組合并提供中等品質生活必需品,在價格上不斷追求競爭優勢。
上世紀90年代初,鎮江的商店進入日新月異的變化中,從大市口華聯商廈開始,帶火了大市口商圈,鎮江所有的商場服裝就開架了。上世紀90年代,隨著華聯商廈、商業城、商業大廈、中山商場、新世紀商廈、國際飯店的建成,大市口商圈的核心地位牢牢確立。
2006年大潤發(原名天潤發)超市進駐鎮江,經營范圍包括日用百貨、生鮮初級食用農產品等。大市口商圈開始悄悄“變臉”,大潤發超市、蘇寧電器、五星電器、國美電器、第一樓街步行街、八佰伴、華地百貨一個個新型商業項目進駐,諸多新型業態的引進,促使傳統商業改變自身經營模式,適應新的競爭格局。
2011年鎮江萬達廣場正式開業,集購物、娛樂、餐飲為一體。鎮江萬達廣場城市綜合體聚合形成全功能都會居住區、集群式超級商業區、集成式中央商務區三大主要功能區。
改革開放以來,鎮江的第一代單體店、第二代超市組合店發展到第三代城市綜合體。2016年鎮江蘇寧廣場城市綜合體正式開業迎客,蘇寧廣場集辦公,酒店,零售,娛樂于一體,將零售、精品超市、健身、餐飲、娛樂、影院等多種商業業態融為一體,滿足城市高端消費群體各種休閑購物需求,讓鎮江市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