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長江客輪的記憶

□ 于錫強
鎮江地處長江和大運河交匯處,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水上客貨運輸由來已久。鴉片戰爭后作為長江干流上第一批開放的通商口岸,英、美隨即就有五艘輪船專駛鎮江-九江-漢口一線。港口碼頭由原來自然港灣駐泊木帆船,逐漸向靠泊輪船的近代港口發展。1873年招商分局開始自營了長江航運。港口最繁忙時有60多家小輪公司,年吞吐量120萬噸以上,日客運萬人次以上。
上世紀70年代初我因上班離家遠急需買輛自行車。那時自行車憑票供應,沒票有錢也只好干瞪眼。好不容易上海親戚幫忙弄到一張票,我便去滬提車。哪知鐵路不給托運,一籌莫展中表弟說乘船可帶自行車,于是便排了兩個小時隊買了船票乘船回鎮江。帶著嶄新的自行車早早到十六鋪碼頭候船,夜幕下的黃浦江畔,汽笛聲聲,馬達轟鳴,燈光璀璨,萬國建筑博覽群一覽無余。晚上十點汽笛一聲長鳴,我乘坐的長江大輪到了,我只記得是東方紅號,但記不清是幾號了。
我是首次乘大輪船,遠望江中即將停泊的大輪,我覺得那簡直就是一幢大廈。船身有百米長,水上有四層,聽說水下還有兩層,高大雄偉,威風凜凜;船尾飄揚著五星紅旗,鮮艷奪目。
我推著自行車手持船票,排隊檢票進入大輪。我買的是四等艙,乘務員將船票換成某層某號的臥室牌。四等艙是面對面的兩排鐵架子床,共有十六個床鋪。兩邊是門,門外是走道。我好奇地摸摸墻壁,那是白磁漆刷的,光滑滑的。躺在標有“東方紅某號”紅字的白床單上,還有蓋的毛毯,非常愜意——乘坐各種交通工具在不考慮時間的前提下乘船無疑是最舒服的!
票價低廉的輪船是多數平民百姓長途旅行的首選。我在船上亂逛,看到幾個農民模樣的人也在船上到處看,正當他們撫摸著墻和門感慨時,突然一個女同志從門里面走出來。等他們看清門上寫著“女廁所”字樣時驚訝不已,說輪船上的廁所真干凈!后來我出差到南通、漢口坐大輪大多買四等艙。有時買不到票則選擇坐五等艙,那是大房間,床鋪一排排每排有三層。我也買過三等艙,價格要高一點(出差高出四等艙的費用要自貼),室內環境寬松一些。大輪上還設有一、二等艙,條件就更好了。客輪上生活設施一應俱全:開水間、洗漱間、廁所、浴室、醫務室、餐廳、小賣部、郵電所……在小賣部可買到市面上緊俏的 “飛馬”“大前門”等香煙。五等艙之外還有大輪水下最底層的散席票,大空間,不甚明亮,通風不暢,價格十分便宜,又是另外一番景象。幾十人甚至幾百人各自隨意在鐵地板鋪一張席子、有的只墊個硬紙板。隨身帶的各式物品,有大籮小筐,盛雞鴨的是用竹編的扁圓形鏤空簍子,上面有蓋,竹簍雖淺平但是特別大,根據小雞小鴨的實際情況設計得很實用。每個竹簍能盛小雞小鴨數百只。竹簍下兜著繩索,可用扁擔挑起。還有硬木包裝箱(裝有機械配件或螺絲等)等大包裹,甚至還有帶八仙桌等大件家具的。
我逐漸了解到長江客運的航線有漢申線、漢寧線、漢渝線等。漢申線是漢口至上海,停靠漢口、九江、安慶、蕪湖、南京、鎮江、南通、上海。漢寧線是漢口至南京,漢渝線是漢口至重慶。上世紀70年代長江客輪大多是以國產新輪船東方紅ⅹⅹ號命名,全國勞模楊懷遠就在東方紅客輪上工作。
輪船起航后在遠光燈的照射下,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望無際的長江航道。客船的汽笛聲劃破了江面的夜空,兩岸的景色變得朦朦朧朧,猶如霧里看花。螺旋槳在船尾攪動起白色的浪花,不停翻滾。等天逐漸亮了,坐在床上也能看到兩岸風光。我站在走道倚扶船舷,江風撲面,海鷗就在不遠處飛舞,頗有情趣。長江下游寬闊的江面,給人留下海面般的感受。溯江而上不同的江面不同的景色,岸上的村莊、樹林、山巒、河道、農民、牧童,以及漁船下網、魚鷹捕魚,大帆船鼓滿風帆搖槳前行,讓我眼花繚亂。江面上大小船只穿梭來往都離得遠遠的,避開大輪過后那很深的一道水槽漩渦。有次我突然看見江中一排黑影穿梭于浪中,一拱一拱的,有七八條,只能看到它躍出水面的一點背脊。有人大聲叫:江豬(江豚)、江豬!一會兒便不見了。
輪船每層都設有餐廳。餐廳是玻璃門窗,小桌子、木凳子擺放整齊。飯菜物美價廉,早餐是粥、饅頭、包子、菜湯面,還有榨菜、腌蘿卜條;中午、晚上是米飯、蓋澆飯等,配有多種菜肴供應,比火車餐車的更可口實惠。經過十多個小時的航行,中午抵達鎮江港。
隨著改革開放后經濟的飛速發展,長江上建成多座大橋,高鐵、高速公路不斷延伸,人們不再選擇乘輪船出行,長江客輪離我們已遠去。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