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江老手藝:竹篾匠

陳師傅在工作 圖:任德發 攝

錢師傅賣貨
文/任德發
竹匠手藝,在我國流傳了幾千年,可以說是一項與中華民族農耕文化并存發展的技藝。用竹子做原材料的產品,過去在人們的生產、生活中隨處可見,農耕工具、生活用品中許多都與之有關,并形成了相關的竹子文化:竹子總會令人想到它不畏逆境、不懼艱辛的品格,這是一種取之不盡的精神財富。我國的竹文化博物館在浙江安吉,博物館充分展示了竹文化的精髓和竹匠、篾匠的匠心。
以往的竹匠有粗細之分,粗竹匠,是指用大毛竹搭房造屋,建牌樓竹樓,特別是在南方少數民族地區,其成就很為突出,令人嘆為觀止。以往的鎮江地區雖然竹房竹樓不多,但在建高樓大廈、高大建筑物時用的竹子腳手架,房子、院子臨時用的竹子圍墻、竹柵欄,臨時搭建的竹子牌坊倒是常見。市區西門橋東北側,曾有過“鎮江市竹器搭建社”,是在社會主義改造后竹匠師傅集聚的單位,就是專門接受類似工程,河邊岸上有好幾處露天的竹子庫存場,那多是借長江、運河水運從竹鄉運來的,供單位、市場之需求。
在鎮江的其他地方,也有不少竹匠,有的是走街串巷趕集市,還有的經營竹器店,生產出售竹床、竹椅、竹杌、竹筷、竹碗、竹碗櫥、竹筷籠,竹刷、竹籃、竹籠屜、竹水瓶殼等等,當年人們生活中的角角落落,無不充滿竹子所制成的產品。在農村則更多,很多農具也都是竹匠的產品,如打麥的連枷、扒柴草的竹耙、鋤頭釘耙的竹柄、肩挑的扁擔、糞桶的竹夾、竹匾、竹篩、竹籮筐、捕魚的竹簍等等,這些都屬于細竹匠的范疇。與竹子產品相關的還有竹篾制品、藤柳制品,考究的這些產品可與工藝品相提并論,一段時間竹篾藤的工藝產品,在每屆中國廣州交易會上,為國家換取了不少外匯。曾記得揚中的竹制日用品竹籃、竹匾、竹篩在市區廣受群眾歡迎。
我聽老輩人所言,日常使用的竹子產品,常常會發生蟲蛀損壞現象,使竹制品變空、變脆,粉末不斷,既影響衛生安全又會縮短物品的使用壽命。要想東西用得長久,除平常仔細使用外,還得在使用前用熱水煮或水蒸氣薰,目的是老化竹子的有機成分,殺滅寄生于竹子上的微生物蟲卵,從而避免竹子產品日后生蟲蛀壞,一般小物件可在家中處理,大器件則就需要浴室或蒸氣鍋爐了。后來,隨著塑料工業制品的問世,農業機械化、現代化的發展,傳統竹匠、篾匠的活計就越來越少了。
這里我講兩位熟悉的竹篾匠。一位是寶堰人陳士喜,中學畢業后便從師學藝,與竹子相伴了三十多年,制作了無數農業生產工具和生活中的竹木制品,憑著精湛的手藝,他立業成家,生兒育女,經受住了現代工業產品的沖擊,而他所帶的兩個徒弟卻沒有能守住這個傳統的技藝,改行打工去了。目前,在寶堰鎮的古街口,陳士喜還守著他那幾十年的竹匠作坊,繼續用竹子為農業生產、周圍農村鄉親們的生活服務。
另一位竹篾匠是在市區?,F今的東吳路象山供銷社附近,丹陽市訪仙鎮人錢炳坤,很是有名,他已年近七旬了,十幾歲時在家鄉投師學藝,竹匠干了四十余年。改革開放后,他帶著妻子來鎮江闖蕩,靠著他純熟的竹匠技藝,扎根在九里街,他制作的農具扁擔、竹夾、糞箕、籮筐等,生活日用品竹床、竹匾、菜籃、篩籮、淘米籮等廣受歡迎,居民都是慕名前往選購,可以說服務鎮江市民已有三十余年了。錢師傅有時感嘆他帶的幾個徒弟都是能人,手藝學得都不錯,有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勢頭,但很可惜他們最后都改了行,這也許是這個行當普遍面臨的困境吧!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