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塘橋路話古今

文/圖 許金龍
從滬蓉高速公路鎮江連接線下行,通過長4.67公里的官塘橋路,很快就可抵達市中心。官塘橋路的前身是市區通往寶堰的鎮寶公路,官塘橋更是充滿著傳奇色彩。
南鄉關津官塘橋
官塘橋歷史悠久,有著數千年的文化積淀,是鎮江數千年農耕文明的佐證。
官塘地名最早見于宋《嘉定鎮江志》卷六“官塘,在城南八里”;元《至順鎮江志》卷二載“官塘橋……在長樂鄉”,據講金庸的武俠小說《俠客行》里描寫的長樂幫總舵就設在此地。
1983年《鎮江地名錄》轉錄清《丹徒縣志》記載官塘橋:“唐、宋間,此處設有驛站,因驛道遭山洪破壞,積水形成一塘,后由官民合力修筑,俗稱官塘。塘上架設的木橋稱官塘橋。至光緒二十一年(1895)易為石橋,立碑記。”由此可見,官塘橋具體始建年代不詳,歷史最早不應晚于宋。官塘橋從古至今一直是丹、金、溧及寶堰等東南方向進入鎮江府城的通道。過了官塘橋,沿著石板路經三里崗、永德橋(又稱板兒橋)、東鴻鶴橋(孩兒橋)、崗子下(唐宋仁和門)、虎踞橋經南門(虎踞門)便可進入城內。
鎮寶公路6公里處原有一涵洞木橋,1967年改建長11米、寬5.5米的板梁式水泥橋,人們誤以為此橋即老官塘橋。
2011年12月,在基建挖掘施工時,無意中發現一座古橋的橋面露出土層外,疑似早已湮沒的古官塘橋。橋體部分石料雖遭破壞,但橋梁架構經歷百年后風貌猶存。橋兩端道路保存基本完好,格局清晰。市博物館考古隊對官塘橋遺址進行了現場考古發掘。
重見天日的古官塘橋為單孔石拱橋,長約12.25米,凈跨4米,凈矢高2.42米,縱聯分節并列式砌筑。橋西石塊鐫刻有“光緒乙未年孟冬月重建”字樣。鎮江市交投公司在對官塘橋實施了實質性保護的同時,2014年1月建成遺址公園。
歷史上鎮江南鄉當屬吳文化區域,考古曾發現過6處歷史文化遺存,含古代驛站、寄鋪、古寺廟、古井遺址,折射出這里古老的文明。駙馬莊、顯洋村、繆家甸等古村落均有千年歷史,三里崗、五鳳口、嚴家崗、羅家頭的歷史也超過百年。位于南山風景區東側的四明河發源于南郊山林,從史家崗至丁卯橋,匯集了來自南山諸峰和四平山、大萊山的地表水,蜿蜒約10公里。河上的永德橋(又稱板兒橋)橋名來自于乾隆皇帝“板兒當橋,德高永存”的金口玉言。橋拱石側面刻有“乾隆歲次辛卯,清和月,善士重建”字樣。
官塘橋地名的來歷一直眾說紛紜,大部分學者認為其來自古代的官塘制度。山澗的潺潺泉水注入周邊大大小小的天然水塘,給農田以灌溉之利。這些公用水塘或許就是古代的“官塘”。為了解決那些干涸的水塘周邊良田受旱之難題,村民們商定合力開挖水渠,串聯起多個水塘形成長河。河渠影響到村民出行,地方鄉紳們籌款建橋,官塘橋從此誕生。“官塘制度”是一種鄉規民約,長時間以來引導著一方百姓堅守公序良俗,讓淳樸的鄉風代代傳承。
七十功名鎮寶路
早在秦漢、六朝時期,丹徒(京口)至建鄴之間就有一條供車馬通行的江南干線馳道。隋唐以降潤州一度成為陸路交通網之中心。宋代的郵驛業日臻完善,鎮江府轄區共有遞鋪29處、館驛12所之多,官塘驛站包含其內。晚清時滬寧鐵路開通,近代郵政取代了驛傳,驛站隨之遭裁撤。辛亥革命后,在原有驛道的基礎上陸續開筑了通往句容、江陰、丹陽、溧陽等地的公路。
1905年修筑的滬寧鐵路從虎頭山與磨笄山之間穿過,切斷了南鄉進城的古道。民國25年(1936)鎮丹、鎮寶公路上黨段通車,土質路面雨天根本不能通行。直至民國35年(1946)方才改為寬6米的碎石路面。由于公路修筑時間晚于鐵路,故而只能沿觀音山麓劈山開道,五鳳口往北一段的公、鐵高差逾3丈。磨笄山側的陡坡急彎接近30米長,下坡后必須穿過平交道方能轉至解放路。一旦遇到火車擋道車輛擁堵,碰擦時有發生。
1943年日本侵略者在官塘橋、羅家口、三里崗一帶建造飛機場,強行拆毀民房129間、平毀農田1000余畝。鬼子投降后作為省政府專用機場,至省會遷寧后停用。
新中國成立以后,官塘橋通往市區的道路屬222省道的一段。從集鎮到三里崗、五鳳口、呂家灣、高家門沿路發展緩慢。老集鎮僅有一條50多米長的亂石老街,以及數得過來的幾家店鋪。
1959年2月,官塘橋成立鎮江市畜牧繁殖場,下轄五鳳口(二七大隊)、嚴崗、官塘橋(五星大隊)、回龍(勝利大隊)、駙馬莊(勤豐大隊)、繆家甸(東方紅大隊)6個行政村。上世紀六十年代末,集鎮原有的商業服務網點逐步遷到公路兩側,鎮區有鑄造、農具、五金、制帽等鄉辦廠6家,大小商店26家,以及影劇院、文化站、供銷社、糧管所、派出所、信用社、中學、小學、幼兒園、敬老院、衛生院等單位。公路兩側的農貿市場每月逢十開放豬、牛集市貿易。
鎮江乳品廠捷足先登,最早在三里崗開辟第一牧場,飼養著上百頭奶牛。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公交6路、21路車以及長途客車在集鎮均設有站臺。1983年5月,人民公社政、社分設在官塘橋鄉試點,9月,郊區所屬公社全部改為鄉(鎮)建制。
1972年鎮江汽車制造廠在五鳳口征地建廠,不料新落成的廠房剛準備進設備,就被轉讓給了錨鏈廠,這家全國最大的閃光電焊錨鏈生產企業后期更名正茂集團。鎮江船用柴油機廠是中船公司下屬企業,占用了原飛機場的整個地盤。晉煤集團在呂家灣山坡上建立了療養院。船舶螺旋槳廠、環保設備廠等緊隨其后也在路邊安營扎寨。
為了解決南門平交道口“卡脖子”難題,1978年,在虎頭山與磨笄山之間架設了第一座跨滬寧線的立交橋,橋長64.4米、寬18米,凈高15米,稱“南門天橋”。引橋自原來建設路中段沿虎頭山北坡弧形上坡,過橋后與黃七公路相接。
1988年市人民政府將老鎮寶路命名官塘橋路。1995年新建的谷陽路與官塘橋路相通,鎮江又多了一條跨滬寧鐵路的主干道。三里崗交叉路口北側新建了一家紅太陽裝飾城,經營了好幾年后來拆除。
2000年首次對官塘橋路實施拓寬改造,沿鐵路邊澆筑了鋼筋混凝土擋墻,建成了連通城區與滬蓉高速的“引資大道”,鎮江的南大門一舉改變了模樣。
引資大道奔遠方
為改善市內交通狀況,優化城市路網結構,2003年5月1日,全長650米、寬28米的南門高架橋通車。高架北起解放橋,穿越鎮江站南門貨場一角,斜跨滬寧鐵路正線,南接官塘橋路和南徐大道。不僅改善了鎮江的城市形象,而且打通了城市的南北中軸線。從南徐大道上高架橋直達市中心,無須再繞道行駛。
2009年4月南門汽車客運站從健康路口遷入官塘橋路2號對外營業。晉煤集團療養院先是改作鴻雁山莊旅游度假中心,進而又嬗變為九久老年康復中心。
為加速城市南移步伐,進一步改善鎮江南大門的形象,2013年市交投公司再次投資對官塘橋路進行快速化改造,次年元旦通車。路幅總寬100米,路面為雙向八車道加兩側雙輔道,兩邊各有15米的綠化帶以及4米寬的非機動車道。五鳳口高架與觀音山隧道和丁卯高架實現互通;主車道在谷陽路、萊山路設置了2個下穿隧道;板橋路、三里崗路、和兒廟路另有3條人行通道;一些新材料、新工藝的采用,使得工程更加精細完美。整條路平坦開闊,氣勢磅礴,整條路沒有紅綠燈,各車道整齊劃分,各項道路設施和諧分布,是一條充滿魅力和現代節奏的生態低碳景觀大道。
官塘橋路連接起老城、官塘、丹徒三個城市組團,有利于鎮江進一步融入長三角,增強了與上海、南京、蘇錫常以及全國各地的交流合作。經過幾次打造,官塘橋路兩側的五鳳口路、板橋路、官山路、周灣路、寶平路、三里崗路、四平山路、秀山路、萊山路、環山路等7條主次干道和15條支路先后建成通車,形成了官塘片區內“三縱三橫”骨架路網。
從五鳳口高架放眼眺望,昔日嚴崗村的高崗土坡難尋蹤影,取而代之的是官塘綠苑一棟棟林立的高樓。長江乳業奶牛場西遷石頭崗,牛欄里那陣陣氣味隨之而去,嶄新的公交官塘樞紐站躍入人們的視野。作為未來“鎮江城市副中心”,官塘創新社區扛起引領數字經濟發展的大旗,開始了新的蝶變。蘇州外國語學校鎮江校區、鎮江實驗學校官塘分校搶灘官塘,填補了域內教育資源的短缺;一個高品質、高規格的都市生活圈蓄勢待出。從招商引資到一批規劃和產業的配套落地,再到逐步實現藍圖,默默發展多年的官塘進入了加速騰飛的新時代。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