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古橋“孩兒橋”

文/圖 雷曉明
古城鎮江,河網密布,各個年代不同建筑造型與風格的橋梁無數。位于我市南門外大街鴻鶴橋路邊的“孩兒橋”,其歷史悠久,是我市目前現存年代最久的宋代古橋。
早有所聞“孩兒橋”其名,曾多次尋覓未果。幾天前在幾位愛好文史朋友的指引下,慕名專程前往探訪,終見其真實面貌。沿著崗子下路向南行至鴻鶴橋路東,在該路段一座沿街的圍墻內,穿過枯枝雜草叢生的一片荒蕪土堆,走近一座高約4米的水泥護墻,頓時,一座古舊斑駁,尤顯滄桑的“孩兒橋”,現于眼前。此位置,東至寶塔山公園,西達南門天橋,南往丁卯橋路,北通虎踞橋,圍墻外雖是人流川息,車水馬龍,這里卻顯得無比靜幽。
據橋前所立碑文記載,此橋位于市區南門大街外的大覺寺東南,又名鴻鶴橋,始建于南宋寶慶三年(1227),為單孔花崗巖石拱橋,距今已有近800年,為我市現存唯一的一座宋代石橋。又據《鎮江歷史文化大辭典》中介紹,該橋原高達5米,跨度8米,橋拱上置有石欄板,因其橋上原立有形似兒童的柱石,故名“孩兒橋”。還有史料記載,在橋基東側南北兩端曾有花崗巖石刻的獸頭兩只,其獸挺鼻張口,怒目圓睜,形象威武。
在橋下、橋上我仔細觀察許久,橋所處地勢低洼,現橋的高度已不足4米,橋面約3米寬度,橋長約8米,橋拱直徑為3米,其橋身為一塊塊青石壘筑而成,橋面為長條青石鋪就。許是年代久遠,風雨沖刷數百年,橋下早已淤土堆積,橋身的石塊已有不少殘缺,橋面之上的諸多條石也風化龜裂,形似孩童的柱石和傳說中的石刻獸頭,早已蕩然無存。在橋的西側石拱上部有兩塊長方形石塊上寫有“寶慶三年新建鴻鶴橋”字樣的石刻文字。在現場觀察到,該石橋的拱圈是由若干塊石板拼接而成。像這種單孔花崗巖結構的石橋,橋雖不大,卻體現了我國傳統石拱橋獨特的造型風格和精湛的造橋技藝,展現出勞動人民的豐富智慧。
有橋自然會有河流,孩兒橋下的河水,是由綿延起伏的南山的眾多溪流匯聚而成,流經此橋,再緩緩流向東邊的寶塔山下的古運河。孩兒橋位居鎮江城南,為城鄉通道,農村鄉民進城的必經之路。古往,農村賣菜的、販魚的、挑柴的,還有手推獨輪車的農民們,每日里來往于孩兒橋上,途徑虎踞橋進入城里,每日里,人來人往,川流不息。隨著歲月變遷,橋下曾經的潺潺流水,為多年沉積的淤泥沙土所阻,溝渠變窄,流水漸小,漸成旱渠。再后來,在城市建設中,因道路屢有改造,此橋遭廢棄,漸趨荒蕪。1998年在建設工程中發掘出孩兒橋,近乎湮沒的宋代古橋又再現于市民視線。2007年孩兒橋被市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為保護這座珍貴的歷史遺存不被損壞,市文保部門在該橋周邊的東南西三個方向,建造了長16米、寬達10米連成一體的三面水泥護墻,進入此橋則可由護墻的北面斜坡而入。
駐足于孩兒橋前,眼望這座飽經風霜的古橋,讓人浮想聯翩,曾經的小橋流水,喧鬧的市井雖已不在,而歷經八百年風雨的古橋身軀,卻像一位滄桑駝背的古稀老人,仍不屈地橫臥于此,它躬著背,駝起著千年煙云,似在向人們訴說著過往歲月中的故事,那橋那水,透析著江南水鄉古老文明的文化氣息。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