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橋命名紀念范仲淹

文/圖 曹樹高
在市區的正東路上,緊靠酒海街巷口,聳立著一塊石碑:“范公橋遺址”。如今的正東路平坦,兩邊高樓林立,怎么會有河和橋呢?這就要追溯到北宋時期了。
在古代,鎮江是座山林城市,市區內有三山五嶺,除繞城的古運河外,還有許多河流在城區內流淌。東門附近有條美麗的關河,河水清清,兩岸綠樹蔥蔥,非常漂亮,就是這條流入市區的關河,經夢溪巷繞過壽邱山,從梳兒巷向北流淌。也就是這條關河,讓人們來往十分不便。廣大的老百姓熱切希望能有座橋,改善兩岸的交通,方便人們的日常生活。
到了宋代景祐四年(1037年)12月,范仲淹被貶從饒州遷往鎮江(潤州),任鎮江知府。范仲淹在鎮江,時間并不長,一年多時間。他到達鎮江后,看到這座古老而又美麗的城市,就被深深地吸引了。這位曾以一則“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而流傳千古的大文豪,脫手賦詩一首“突兀立孤城,詩中別有情。地深江底過,日大海心生。甘露樓臺古,金山氣象清。六朝人薄命,不思此升平。”詩人寫出了甘露寺、金山寺的壯麗豪情,也說出了詩人到達鎮江后所體味到的獨特人文情懷,以及對鎮江未來的祝福與希望。
范仲淹對人民有著一種愛憐與同情之心,心中總關愛著人民的冷暖。當他站在江邊,看到風高浪急,在江中打魚謀生的漁民,信手寫了一首《江上漁者》的詩章。詩中寫道:“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有人把這詩理解為,是描寫美食。而我總認為,是詩人對老百姓的關愛,對出沒江中打魚人生命安危的擔憂。
雖然范仲淹在鎮江擔任知府時間不長,僅一年多,但他卻做了許多好事實事。在甘露寺,他看到里面的唐代李德裕紀念堂既小且又破舊,便實時地把李德裕紀念堂遷出并擴大,專門將《唐書》中的《李德裕傳》篆刻于紀念堂內傳于后人。他十分欣賞這位晚唐時期的名相,贊頌李德裕為“才大名高”的政治家,還為李德裕的《述夢詩》作序。在鎮江,范仲淹樂為老百姓做好事,大辦教育事業,救助民眾“施濟于民”。
最讓老百姓稱頌的是在關河上建筑橋梁,方便兩岸百姓交往。當時,范仲淹看到關河阻斷兩岸百姓來往交流,就積極籌建,建筑橋梁。關河上建筑的橋是座石拱橋,據有關資料記載,橋長約45米。橋梁建成后,老百姓十分高興,起名為“清風橋”。石橋現埋于地下,是鎮江的地下文化遺產。早幾年,我在夢溪園巷與一位陳姓80多歲的老者談起關河一事。他說,他小時候,關河里的河水十分清爽。直到1958年“大躍進”時期,鎮江開始進行大規模的城市改造,人口逐漸增多,道路和房屋逐漸擴建,以至于河道填埋,山坡鏟平。當年的關河已成為道路和房屋,即便是今天有的地方仍然可看出是河流填埋的結果。夢溪園巷,梳兒巷,地勢較低仍留有河流的痕跡。
對于做了許多好事實事的范仲淹,鎮江老百姓十分感激,后來就將“清風橋”名改為“范公橋”,以此紀念。在鎮江有副很有名氣的對聯,廣為傳誦。上聯曰:石婆婆磨刀劈竹竿,萬家箍桶。下聯曰:范公公拖板搭浮橋,千秋太平。出聯人真是太有水平了,用鎮江的橋巷地名進行出聯,妙極了。這上聯中的五個巷名,石婆婆巷、磨刀巷、竹竿巷、萬家巷和箍桶巷,下聯又出了五個橋名,分別是:范公橋、拖板橋、石浮橋、千秋橋和太平橋。這詞意貼切生動形象,工整對仗風趣別致,寫出了箍桶婆婆和橋匠公公辛勤勞作的勞動情景。同時,用這種形式來紀念為鎮江做了許多好事的范仲淹,真是十分妥帖和形象。
在鎮江,以橋、路命名的并不多見,用范公橋的橋名來紀念范仲淹,可見范仲淹在鎮江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近千年來,范公橋的橋名一直沿用至今,多少王朝的更迭都沒有變更。現如今,關河消失橋梁拆除,人們仍不忘那座范公橋。1989年9月,由鎮江市建設委員會專門樹立了范公橋遺址的石碑,讓后人記住這一橋址,記住范仲淹在鎮江所作的好事。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