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氏宗族的鎮江情緣

蘇頌 像

見證蘇軾與金山情緣的東坡玉帶

五州山下的蘇頌祠
□ 徐 蘇
唐宋時,歷史上有名的蘇氏宗族分成閩派、蜀派(銅山派、新安江派)和眉山派三大派系,他們共同創造了蘇氏家族發展史上的黃金時代。從其三大派的遷徙過程中,發現這三大派的不少名人都和鎮江有著深厚的情結,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們或遷居于此,或多次往還。
閩派
唐光州刺史蘇奕之子孫蘇義等從河南固始縣,經湖北、江西遷入福建,俗稱閩派。他們一般居住在同安、南安、晉江、永春、福安、德化、漳州、永定等地。侍讀學士、集賢殿修撰、知河陽蘇紳、右仆射兼中書門下侍郎(宰相)蘇頌是這支閩派的后裔。
蘇紳(999-1046年) ,字儀父,原名慶民,泉州府同安縣人。北宋有名的文學家。宋天禧三年(1019年)進士,歷任宜、安、復三州推官、大理寺丞、太常博士、祠部員外郎、開封府推官、三司鹽鐵判官、史館修撰、翰林學士、尚書禮部郎中、知揚州、集賢修撰,知河陽,徙河中,未上任去世,葬在鎮江。蘇紳博學多智,喜言事,銳于進取。著有《文集》。
蘇紳是北宋著名科學家蘇頌的父親。蘇紳去世后,蘇頌從泉州的同安縣遷至鎮江安家落戶。蘇頌(1020-1101年),字子容,慶歷二年(1042年)中進士。先在地方上為官,后到京城任館閣校勘、集賢校理等職。宋哲宗登位后,出任刑部尚書,又任吏部尚書,晚年入閣拜相。雖然官居極品,蘇頌仍保持讀書人的風范,好學不止,于經史九流、百家之說,以及圖緯、天文、數學、醫藥等方面無所不通,成為中國科技史上的名人。元祐三年(1088年),在蘇頌的倡議和領導下,在京城開封創造了一座水運儀象臺,這是十一世紀中國杰出的天文計時儀器,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鐘,在當時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在創造水運儀象臺的同時,蘇頌又在總結中國漢唐以來天文學發展經驗的基礎上,經過不斷地推敲,編撰成《新儀象法要》。《新儀象法要》是我國現存最詳盡的天文儀象專著,也是一部代表十一世紀我國天文學和機械制作水平的重要文獻。因其對科學技術,特別是醫藥學和天文學方面的突出貢獻,故而被稱為“中國古代和中世紀最偉大的博物學家和科學家之一”。著有《蘇魏公文集》72卷。
蘇頌的族人在鎮江也多名人。如《蘇軾詩集》卷三二《次韻蘇伯固主簿重九》詩題下施注:蘇伯固,名堅,博學能詩。東坡自翰林守杭,道吳興,伯固以臨濮縣主簿,監杭州在城商稅,自杭來會,作《后六客詞》,伯固與焉。方經理開西湖,伯固建議,謂當參酌古今用中策。湖成,其力為多。后一歲,又相從于廣陵,有《和蘇伯韻送李孝博》詩。坡歸自海南,伯固在南華相待,有詩。黃魯直謫死宜州,伯固在嶺外,護其喪歸葬雙井。其風義如此。
蘇堅的兒子蘇庠在鎮江也有文名。據《京口耆舊傳》卷四“蘇頌”條附錄載:庠,字養直,丹陽人。其先泉人,丞相頌之族。庠父堅,字伯固,有詩名。文忠公蘇軾過九江,堅時為縣主簿,多所唱和。……晚為建昌軍通判,致仕,卒。庠……嘗作《清江曲》云:“屬玉雙飛水滿塘,菰蒲深處浴鴛鴦。白蘋滿棹歸來晚,秋著蘆花一岸霜。扁舟系岸依林樾,蕭蕭兩鬢吹華發。萬事不理醉復醒,長占煙波弄明月。”蘇軾見詩稱奇,手書此詩云:“使載在太白集中,誰復疑其非是者?乃吾家養直所作。”自此蘇庠寫詩的名氣就更大了。
蜀派
唐尚書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蘇瓘一支遷到四川鹽泉,俗稱蜀派。蘇振一支遷銅山縣(今四川中江縣),又稱銅山派,宋初參知政事蘇易簡(宰相)是其后裔。與蘇舜欽、蘇舜元并稱“銅山三蘇”。
蘇舜元(1006-1054年),北宋大臣, 字才翁,汴京(今河南省開封)人。參知政事蘇易簡孫。 宋仁宗賜進士出身,知開封咸平縣。歷任殿中丞、太常博士、祠部員外郎、尚書度支員外郎、官終三司度支判官等職。《宋史》中說他:為人精悍任氣節,為歌詩亦豪健,尤善草書,其弟蘇舜欽不能及。還稱贊他為官剛正,關心民生。早年在開封府扶溝縣任主簿時有賑災之舉,遇饑荒“君即出粟以活饑者”。在福建路提刑任上,兢兢業業,除統轄一路司法、監察等事務外,還擔負勸課農桑、興修水利、賑救災民、減免賦稅、移風易俗等重大責任。在福州,他看到坊間百姓生活用水不便,為方便城內百姓就近取水,遂組織人力擇地挖掘十二口水井, 后人稱之為“蘇公井”。宋人蔡襄《蘇才翁墓志銘》稱:蘇舜元“以弟舜欽謫死湖州,求江吳一郡,得揚州,未至。改兩浙”。又據李之亮《宋代路分長官通考》,蘇舜元“改兩浙”指其為提點兩浙路刑獄公事,當時浙西路(杭、潤等州)刑獄公事的治所在潤州。蘇舜元在潤州任浙西刑獄公事的時間是在皇祐元年(1049)至皇祐二年。歐陽修曾作《陶夫人墓銘》,說到蘇舜元和陶夫人生前居住過潤州,所以蘇舜元死后被葬在潤州。
歐陽修《湖州長史蘇君墓志銘》記載:蘇舜欽也和兄一樣,葬于潤州丹徒的檀山里石門村。蘇舜欽(1008-1048年),字子美,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北宋中期以歐陽修為領袖的詩文革新運動的重要作家,與歐陽修并稱“歐蘇”,與梅堯臣并稱“蘇梅”。景祐元年,他考中進士,歷任蒙山縣令、大理評事、集賢殿校理,監進奏院等職。以文章知名,不受浮艷文風的束縛,與穆修等致力于古文和詩歌創作,在詩文革新方面有突出貢獻。后因支持范仲淹推行的慶歷革新,遭到御史中丞王拱辰劾奏,被削職為民,閑居蘇州。慶歷八年(1048年),復出授湖州長史,未及赴任病逝。
蘇舜欽來過潤州,游覽過金山、花山和南山等名勝,有《金山行》《題花山寺壁》《游招隱道中》三首詩,說明他在潤州。其中《金山寺》鋪寫了“氣象特清壯,所覽輒快適”的觀感,嘆息道:“予心本高灑,誤為塵土隔。不知人間世,有此物外跡。落日將登舟,低回空自惜。”詩人在離開金山泛舟京江上的同時,嘆息自己遭遇政治打擊后的悲憤。他還為鎮江焦山建寶墨亭做過貢獻。宋慶歷年間,潤州知州錢彥遠(字子高)建焦山寶墨亭,特地請蘇舜欽寫詩記其事。蘇舜欽因而作《丹陽子高得逸少瘞鶴銘于焦山之下,及梁、唐諸賢四石刻共作一亭,以“寶墨”名之,集賢伯鎮為之作記,遠來求詩,因作長句以寄》,詩云“山陰不見換鵝經,京口今存《瘞鶴銘》。瀟灑謫仙來作記,風流太守為開亭。兩篇玉蕊塵初滌,四體銀鉤蘚尚青。我久臨池無所得,愿觀遺法快沈冥”。對后人探討《瘞鶴銘》頗具價值。這首詩題目較長,如同內容提要,含意豐富。“丹陽子高得逸少瘞鶴銘于焦山之下”:丹陽,即丹陽郡,北宋潤州別稱。子高,錢彥遠,字子高,為五代吳越國嗣吳越王錢綜之孫。慶歷六年(1046年)八月任潤州知州(太守)。逸少,為東晉書法家王羲之字號。《瘞鶴銘》,是鐫于焦山崖壁的石刻,后斷裂墜入江中,在錢彥遠主持下將瘞鶴銘兩塊殘石打撈出水。詩人蘇舜欽并認定《瘞鶴銘》為王羲之書。“及梁唐諸賢四石刻共作一亭,以寶墨名之,集賢伯鎮為之作記”:除兩塊瘞鶴銘殘石外,還有南朝梁代及唐朝的四種石刻一起移置新建亭內,故名“寶墨亭”。錢太守為慶祝開亭,邀請名流學士、各方長官來作客、賀文,共襄盛事。“遠來求詩,因作長句以寄”:蘇舜欽收到錢彥遠來信求詩,因作長句寄贈。
眉山派
唐趙郡蘇氏子孫有一支遷到四川眉山。俗稱眉山派,蘇洵、蘇軾、蘇轍是其后裔,合稱三蘇,并列唐宋八大家之中。蘇軾、蘇轍與鎮江的關系密切,兩人多次來過鎮江。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大臣、文學家、書法家。嘉祐二年(1057年)進士。嘉祐六年(1061年),授大理評事、僉書鳳翔府判官 。宋神宗時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并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
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與辛棄疾并稱“蘇辛”,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研究學者喻世華考證,蘇軾曾15次到過潤州(鎮江古稱),描寫潤州的詩詞有上百首,沿江的三山、津渡、城中的南山,都在蘇軾的筆下生輝。他還有購屋隱居鎮江云臺山讀書的想法,并傳有在南山建過蘇公竹院。
蘇轍,字子由。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時期官員、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嘉祐二年(1057年),登進士第,授試秘書省校書郎、商州軍事推官。宋神宗時,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歷職地方。宋哲宗即位后,入朝歷官右司諫、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等職,位列執政。哲宗親政后,因上書諫事而被貶知汝州。宰相蔡京掌權時,再降朝請大夫,以太中大夫致仕。著有《欒城集》等。蘇軾兄弟情感深厚,蘇軾曾說“嗟予寡兄弟,四海一子由”,蘇轍則說“手足之愛,平生一人”。兩人曾攜手鎮江,以詩唱和,瀏覽名勝。蘇轍寫過《和子瞻金山》《和子瞻焦山》等多首與鎮江山水有關的詩文。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