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德潛在鎮江編纂《古詩源》
□ 于錫強
五千年的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熠熠生輝,其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無疑是詩。詩書易禮樂春秋傳承至今,《詩經》為六經之首。以言志、以抒情,七情六欲,徹透天地,天人合一皆存詩中。詩在人生中不可或缺,是取之不盡的寶庫,百學不厭受益無窮。沈德潛在鎮江編纂的《古詩源》也是近代流行的古詩讀本。
沈德潛(1673一1769),字碻士,號歸愚,長洲(今江蘇省蘇州市)人。22歲那年考中秀才,被錄為長洲縣庠生,他是一名大器晚成的飽學之士。沈德潛少年喪母,父親靠坐館授徒維持生計,家境很是一般,一家人衣食不周,生活窘迫。從23歲起沈德潛不得不去做教書先生,邊賺些碎銀養家,邊繼續科考之路。但這一路走得很慢很不順。從第一次參加舉人試開始,他幾乎每科都赴試,每次都落榜,十六次鄉試,十六次敗北,恓恓惶惶,一考就是四十多年。但沈德潛不信不棄、愈挫愈奮,乾隆三年(1738)的鄉試他又去了,這一年他66歲,終于等到了“轉運年”,成了一名白發舉人!接著會試中第65名;67歲,殿試后,中二甲第8名;70歲,散館考試他考了第四名授翰林院編修,成了皇帝的近侍之臣才開始了高光人生,后官至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
在未得功名前沈德潛以授徒教館為生,過了40余年的教館生涯。在江南一帶很有名聲,盡管處境并不如意但他并未棄學,在奔波生活之余勤奮讀書,十六歲前已通讀《左傳》《韓非子》《尉繚子》等書。他早年師從葉燮學詩,曾自謂深得葉燮詩學大義所謂“不止得皮、得骨,直已得髓”,其自負可見一斑。他將葉燮精英化的理論與大眾所需要的價值標準結合起來,構建了宏闊融通,成為普通文人所接受的詩史框架。
44歲那年他來到京口住在見山樓做了三年教館,在此期間他編纂《古詩源》一書,將先秦至隋各個時代的七百余首詩歌收錄其中,并對大部分詩作加以評注和考訂,全書共十四卷。除《詩經》《楚 辭》《離騷》已備不收而外,但凡郊廟樂章里諺童謠無不收錄其中。他自稱“雖不敢謂已盡古詩,而古詩之雅者略盡于此,凡為學詩者,導之源也 ”。他在書前撰《序》說明取名為《古詩源》的原因:“詩至有唐為極盛,然詩之盛,非詩之源也。……則唐詩者,宋、元之上流,而古詩又唐人之發源也。” 既然所選皆是唐以前的古詩,追根溯源古詩是唐詩的源頭,故取名《古詩源》。
他在《例言》中對列朝詩歌逐一予以簡短而精要的評論:“康衢擊壤,肇開聲詩。上自陶唐,下暨秦代,韻語可采者,或取正史,或裁諸子,雜錄古逸,冠于漢京,窮詩之源也。詩紀備詳,茲擇其尤雅者。”如收錄的《擊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與我何有哉!”言淺意深,明白如話。展現了豐富的社會活動內容。
“蘇李以后,陳思繼起,父兄多才,渠尤獨步,故應為一大宗。鄴下諸子,各自成家,未能方埒也。嗣宗觸緒興懷,無端哀樂,當涂之世,又成別調矣。” 他對曹操、曹植及建安諸子、兩晉詩人中左思、陶淵明,劉宋詩人中謝靈運、謝朓和鮑照特別推崇。
“蕭梁之代,風格日卑。隱侯短章,猶存古體。文通仲言,辭藻斐然。雖非出群之雄,亦稱一時作者。陳之視梁,抑又降焉。子堅孝穆,并以總持。略其體裁,專求名句,所云差強人意者耶。梁時橫吹曲,武人之詞居多。北音鏗鏘,鉦鐃兢奏。企喻歌、折楊柳歌詞、木蘭詩等篇,猶漢魏人遺響也。北齊敕勒歌,亦復相似。”這是他對南北朝時梁、北齊詩歌的評價。
“北朝詞人,時流清響。庾子山才華富有,悲感之篇,常見風骨,所長不專在造句也。徐庾并名,恐孝穆華詞,瞠乎其后。” 他對徐陵、庾信極為推崇。體現了他反對綺靡而注重詩歌社會內容的宗旨。
“隋煬帝艷情篇什,同符后主,而邊塞諸作,矯然獨異,風氣將轉之候也。”這是對隋代詩歌精到的評價。
沈德潛是一位有眼光的選家,《古詩源》因篇幅適當,箋釋簡明,成為近代流行的古詩讀本。后世的掃葉山房刊出的石印本名為《評選古詩源》,說明此書的重要意義不僅在于“選編輯錄”還有“評介注釋”。詩后評語不乏精當或具有啟發性的見解。
沈德潛在《序》的篇末寫道“康熙己亥夏五長洲沈德潛書于南徐之見山樓”表明此書成于鎮江。沈德潛到京城做了高官后仍懷念在京口的日子和結交的詩友,他在《懷南徐諸子》詩中寫道:“海岳庵前結古歡,歸來每憶舊詩壇。百年身世知音幾,兩地關河會面難。南國霜清吳苑晚,西津木落大江寒。何時更踏三山頂,萬里登臨眼界寬。”抒發了濃濃的思念之情。如今見山樓雖已消失在歲月的長河,但在這里的編纂《古詩源》仍在世間流傳歷久彌新。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