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長山灌區
文/草長鶯飛
在丹徒新城西側的山林中,掩映著一座丹徒人民引以為榮的水利工程——長山灌區。該工程包括長山提水站、長山引河和長山灌渠,旨在引導長江水輸送到丹徒南鄉廣大的丘陵地區,增強抗大旱、排大澇、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1978年夏天,原丹徒縣南鄉發生嚴重旱災,嚴重影響當地的農業生產和百姓生活。為徹底解決長期困擾南鄉丘陵地區的農業灌溉難題,丹徒縣委、縣政府決定舉全縣之力,在蔣喬公社南部興建長山灌區(長山山系翻水工程)。當年12月3日,長山灌區破土動工,全縣2.8萬民工和工程技術人員參加這一水利建設工程“大會戰”。我們村(那時叫大隊)的適齡勞動力全都參加,我的父母親也一樣,每天堅持奮戰在水利工地上。
村里離水利工地有六七里路程,參加水利建設的人們每天吃住在附近大地巷的一戶人家。那時條件非常艱苦,每頓只有一個菜,每桌一大盆,吃到最后就用菜湯泡飯。住的也很簡陋,在農戶家“打地鋪”。即便如此,我從未聽父母說過一聲苦,叫過一聲累。
其時,我還是一名高中生,僅在學校參加過簡單的勞動實踐,或在節假日到生產隊做些輔助性事情,并未從事過“上水利”這樣繁重的勞動。因為母親臨時有急事,我替母親到灌區上了一天的水利,那種辛勞至今難忘。
那天凌晨,我和隊里的群眾準時出現在水利工地上。現場彩旗飄揚,熱火朝天,大喇叭里播放著《社會主義好》等紅歌。引河上下,勞動的人群有的在河底挖土,有的肩挑畚箕向上挑土,還有的在河兩岸平整堤岸。一輛輛壓路機在堤岸上來來去去,突突突地唱著歡樂的歌。
我是勞動新手,先負責挖土。河底都是硬硬的黃土,用鐵鍬挖不動,只能用釘耙翻。開始不感覺什么,可時間不長,就覺得手心有點疼,打開一看掌心泛起了紅紅的血皰。等到中途休息時,我手心早就血肉模糊了,感覺鉆心的疼。休息過后,我主動提出換工挑土。第一次挑起沉甸甸的土疙瘩,差不多有七八十斤,感覺特別沉,壓在肩頭的擔子好像一座小山。我站穩腳跟,抬眼向河岸看去,感覺岸坡有四五層樓高。我雙手抓住擔繩,一步一個腳印,向岸堤攀登。登上岸堤,我已經氣喘吁吁,直到把一擔土倒掉,才感覺肩頭一陣輕松。一直到中午收工,我也不知道挑了多少擔,只覺得右肩生疼。
下午,我還是選擇挑土。右肩酸疼了,我就換成左肩。挑著挑著,我反而感覺肩頭的擔子變輕了,攀登的腳步更加堅定有力。可是,第二天一早醒來,我發現自己的雙肩紅腫,摸一下感到火辣辣的疼。
經過親身經歷,我才深深地體會到,“上水利”不是一般的辛苦,對剛剛參加勞動的年輕人來說確實是一場考驗。隊里一個初中畢業的姑娘上完水利,掌心長繭了,肩膀不疼了,雙臂有力了,一場水利把一個學生娃變成了能干的“壯勞力”,勞動真能鍛煉人啊!
多少年后,我問母親,“上水利”這樣辛勞,忙碌一天有多少報酬,母親想了想說14分工吧。我又問14分工值多少錢?母親回答,要看年終結算,差不多一塊錢吧。由此可見,我的父母、我的鄉親并不在乎“上水利”吃多少苦,更不在意有什么豐厚的報酬,他們的思想境界和勞動精神令人敬佩。
1979年4月,經過全體工程建設者5個月的連續奮戰,長山引河工程基本結束。河底平均高程1米,底寬4米,河堤堤頂高程9.8米至12米,引河長度13.41公里。同時,開挖拓浚長山灌渠18.65公里。灌渠途經豐產水庫、西麓水庫、張寺水庫,最終匯入凌塘水庫。6月21日,長山提水站關鍵工程——底板澆筑工程如期竣工,共完成土石方320多萬立方米,當時鎮江地區行政公署致電祝賀。同年10月,丹徒縣委、縣政府加快長山灌區后續工程建設,先后組織5萬余人參與這一浩大工程。1980年2月,長山灌區主體工程建成,同年5月投產運行。整個工程共完成土石方開挖任務503萬立方米,澆筑砼2.1萬立方米,砌筑石方2.95萬立方米。滾滾不息的長江水可灌溉8個公社51個大隊11萬畝農田,大大提升了南鄉丘陵地區農業灌溉、抗旱保產的能力。1980年6月,時任江蘇省委書記周澤親臨長山灌區,視察丹徒水利設施建設,充分肯定了丹徒水利建設取得的顯著成績。
長山灌區建設是丹徒縣最大的水利工程。它凝聚了全縣干部群眾的智慧與汗水,是丹徒精神的真實寫照,在老一輩勞動者心中刻下了不朽的豐碑。長山灌區建成以來,不斷維護更新、完善升級,曾被評為“江蘇省節水型灌區”。2018年12月,長山灌區建設成功入選“改革開放40周年丹徒經濟社會發展10件大事”之一。
一個陽光明媚的春日,我獨自駕車去長山提水站參觀。漫步在這個隱于山林間的提水站,享受著楊柳輕拂、房舍儼然,眺望曾經流過汗水的長山引河,我淚眼婆娑,感慨萬千。在那個肩挑手提的年代,老一輩付出的不僅是艱辛的勞動和自豪的回憶,更有得益子孫、值得后輩銘記與學習的精神。
在提水站的展示館,工作人員介紹說,長山提水站建成40多年來,總共開機20次,累計開機22000多臺時,總抽排水量達7300多萬立方米,有力保證了干旱時期農田的灌溉需求,為全區糧食生產發揮了重要作用。2022年夏季,丹徒區持續高溫無雨,不少農田出現干旱,嚴重影響農作物生長。長山提水站及時開動機組,全力提水、引水,抗旱保產,滿足了工農業生產的用水需求,解除了群眾的后顧之憂。
離開長山提水站,想起長山灌區的貢獻與作用,我倍感欣慰。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