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唐詩》中的丹陽詩人

清康熙內府刻本《全唐詩》

許渾像

儲光羲像 圖:盧政 提供
文/盧政
唐詩是中國古代文化中的瑰寶,《全唐詩》是極具權威性的唐詩總集。丹陽在唐代曾涌現出一大批詩人,其中不乏名家高手,多人作品入選《唐詩三百首》《千家詩》。經初步查核,《全唐詩》中的丹陽詩人不下于22名,詩總數達1628首以上。若加上長期寓居丹陽的4個詩人的詩,總數達2192首以上,這在古縣邑中并不多見。
獨立成卷的作者
1.儲光羲(706-763),潤州延陵人,開元十四年(726)進士,初授馮翊縣尉,后轉汜水、安宜、下郢等縣尉。曾隱居終南山,與王維為“伯仲之歡”。后出任太祝。天寶中官監察御史。安史亂后,遠貶嶺南而卒。他的田園山水詩與孟浩然和王維齊名,同為盛唐時期代表人物。《全唐詩》存詩4卷,共227首。《千家詩》收其詩1首。
2.陶翰,字敏夫,開元十八年(730)進士,次年登博學宏詞科,授華陰縣丞。累遷太常博士、禮部員外郎等。以一篇《冰壺賦》而名揚天下。他擅長五言古詩,極具風骨。殷璠評曰:“歷代辭人,詩筆雙美者鮮矣。今陶生實謂兼之,既多興象, 復備風骨,三百年以前,方可論其體裁。”《全唐詩》存詩1卷,共17首。
3.蕭穎士(708-759),字茂挺,南蘭陵(丹陽東北)人,梁文帝蕭順之的八世孫、鄱陽王蕭恢的七世孫。開元二十三年(735)舉進士,對策第一。歷集賢校理,揚州功曹參軍等職。以高才博學而名揚天下。《全唐詩》存詩1卷,補遺3首,共43首。
4.包何,包融之子。字幼嗣,與弟包佶俱以詩鳴,時稱“二包”。天寶七年(748)進士,授太子正字,大歷間官起居舍人。曾拜師孟浩然學詩格章法。與詩人李嘉祐相友善。約卒于德宗建中初年。《全唐詩》存詩1卷,共19首。
5.包佶(727?-792),包何之弟,字幼正。天寶六年(747)進士,代宗時任汴東兩稅使。歷任度支郎中、江州刺史、江淮水陸運使、刑部侍郎、秘書監,封丹陽郡公。工詩,《唐才子傳》評他:“天才贍逸,氣宇清深,心醉古經,神和大雅,詩家老斫也。”《全唐詩》存詩1卷,共38首。
6.皇甫冉(717-770),皇甫曾之兄,字茂政。天寶十五年(756)舉進士第一,授無錫尉。安史之亂時,入陽羨山隱居。大歷初表掌河南節度使書記,后入朝任左金吾衛兵曹參軍、左拾遺,轉右補闕。奉使江南,病卒丹陽。曾入選過“大歷十才子”。他的詩作《巫山峽》名揚詩壇,人稱“三峽詩魁首”《全唐詩》存詩2卷, 補遺7首,共241首。《唐詩三百首》收其詩1首。《千家詩》收其詩1首。
7.皇甫曾(?-785),天寶十二年(753)進士。代宗時任監察御史、殿中侍御史等職。大歷間因事貶為舒州司馬。大歷末任過陽翟令,后回丹陽閑住。善寫詩,與兄皇甫冉齊名。高仲武評其詩“體制清潔,華不勝文。”曾入選過“大歷十才子”。《全唐詩》存詩1卷,共48首。
8.權德輿(759-818),字載之,幼時隨父居練湖權里村。德宗時召為太常博士,改左補闕兼知制誥,進中書舍人,歷禮部侍郎,三次知貢舉。憲宗時累遷至禮部尚書、同平章事(宰相)。后因事罷相,歷任太常卿、刑部尚書、山南西道節度使等職。年六十去世。他是中唐臺閣體重要作家。《全唐詩》存詩10卷,共382首。《唐詩三百首》收其詩1首。
9.許渾(800?-871?),出生于北陵村。大和六年(832)進士,歷當涂尉、當涂令、太平縣令。會昌三年擢監察御史。大中年間累遷睦州及郢州刺史。終老京口丁卯橋村舍,享年72歲。以絕句“山雨欲來風滿樓”“萬里共嬋娟”聞名天下。《全唐詩》存詩11卷,補遺1首,共530首。《唐詩三百首》收許渾詩2首。
10.儲嗣宗(830-?),儲光羲曾孫,大中十三年(859)進士。任校書郎。與詩人顧非熊、顧陶友善。擅長寫詩,多有描寫山水景致之作,常發塵外之思,警句尤多。《全唐詩》存詩1卷,共40首。
與他人合卷的作者
在《全唐詩》卷三十八、卷一百十四、卷八百零八等詩卷中,有以下丹陽作者。
1.慧侃(524-625),又作慧偘,是誤入《全唐詩》的隋代詩僧,曲阿人,俗姓湯。受佛法于和法師,后住蔣州棲霞山歸善寺。《全唐詩》中存詩2首。
2.杜之松,博陵曲阿人。隋起居舍人。約唐高祖武德元年前后在世。仕隋為起居舍人。唐貞觀中為河中刺史。著有文集10卷。《全唐詩》存詩1首。
3.包融(約695-約764),潤州延陵人,為包咸第31世孫。神龍年間(705-706),與賀知章、邢巨等人俱以文詞俊秀而名揚于上京。開元中任懷州司馬,遷集賢學士,大理司直。工于詩,與賀知章、張旭、張若虛齊名,號稱“吳中四士”。殷璠評曰:“融詩情幽語奇,頗多剪刻。”有詩1卷行世。《全唐詩》存其詩8首。
4.丁仙芝(705-?),字元禎,唐開元十三年(725)進士,十八年才涉官場,先后授主簿、余杭縣尉等職。生平喜歡喝酒交友,為官清謹。善寫詩,頗負詩名。唐人殷璠評其詩風:“婉麗清新,迥出凡路。” 有“盛唐名家”之譽。《全唐詩》存詩14首。《千家詩》收其詩1首。
5.蔡希逸,字隱丘,吳房縣令蔡勖之子,排行第四。開元十二年(724)與弟蔡希寂同登進士第,后任緱氏縣主簿,官至監察御史。善書法,工詩,殷璠稱其詩“體調高險,往往驚奇,雖乏綿密,殊多骨氣。”《全唐詩》存其詩1首,斷句2。《全唐詩續拾》補收斷句2。
6.蔡希周(688-747),字良傅,蔡希逸弟,排行第五或第六。少年為太學生。開元十二年(724)進士, 調補廣平郡肥鄉縣尉。歷任監察御史、侍御史兼殿中、膳部員外郎、刑部員外郎。天寶五年貶咸安郡司馬。次年因消渴病(糖尿病)卒于官舍,享年60歲。殷璠評曰:“希周詞彩明媚,殊得風規”。《全唐詩》存詩1首。
7.蔡希寂,字季深,蔡希逸弟,排行第七。開元十二年(724)進士,歷任渭南尉、洛陽尉、金部郎中。善書法,工詩。殷璠評曰:“希寂詞句清迥,情理綿密。”《全唐詩》存詩5首。
8.張潮,又作張朝,開元至大歷年間處士。善寫詩,且有相當高的水準。唐代殷璠匯其詩入《丹陽集》,評曰:“潮詩委曲怨切,頗多悲涼。”《全唐詩》存詩5首。
9.張暈(708-?),又作張翚,開元二十三年(735)進士,官校書郎。蕭穎士有《張暈下第歸江東詩》。張暈有詩名,殷璠評曰:“暈詩巧用文字,務在規矩。”《全唐詩》存詩2首。
10.周瑀,官吏部常選。善寫詩,殷璠評曰:“窈窕鮮潔,務為奇巧”。《全唐詩》存詩3首。
11.談戭,開元二十年(732)進士,官至長洲尉。有詩名,殷璠稱其詩“經典古雅”。《全唐詩》存詩1首。
12.張彥雄,開元間處士,有詩名。殷璠評曰:“彥雄但貴瀟灑,不尚綺密。至如‘云壑凝寒陰,巖泉激幽響’亦非凡俗之所能至也。”《全唐詩續拾》存詩2句。
長期寓居丹陽的詩人
《全唐詩》中還存有長期寓居丹陽的劉太真、張祜、朱放、沈彬等人的詩。
1.劉太真(725-792),字仲適,宣州人。少師事蕭穎士。天寶末舉進士。興元初為河東宣尉賑給使。大歷中拜起居郎,歷臺閣,自中書舍人轉工部、刑部二侍郎,后貶信州刺史。貞元八年卒。《全唐詩》中存詩3首。
2.朱放,約大歷中前后在世。初居漢水濱,后遷隱剡溪、鏡湖間。大歷中辟為江西節度參謀。貞元二年(786)拜左拾遺,辭不就。《全唐詩》存詩1卷共26首。《千家詩》收其詩1首。
3.張祜(約792-859),字承吉,清河人,家世顯赫。早年寓居姑蘇。長慶中,令狐楚表薦之,不報。辟諸侯府,為元稹排擠,遂至淮南寓居。開成二年(837)十一月之后愛丹陽曲阿地,隱居以終。張祜的詩極有成就,以“故國三千里,深宮二十年”廣為人知。《全唐詩》存詩2卷,外補5首,共356首。《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拾》補詩155首,斷句8。尹占華《張祜詩集校注》一書收詩516首,頗為完備。《唐詩三百首》收其詩5首,《千家詩》收1首。
4.沈彬(?-961),字子文,筠州高安人。少孤,苦學應舉不策。乾符中南游湖、湘,隱云陽山數年。又游嶺表,約二十年,始還吳中丹陽。南唐李升鎮金陵,授之秘書郎。保大中以吏部侍郎致仕歸。年八十余時,李璟以舊恩召見,賜粟帛,官其子。《全唐詩》中存詩19首,斷句11聯。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