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的古泉老井

文/雷曉明
古城鎮江,河網密布,街巷縱橫。那散落于大街小巷,隱現于古廟寺院,分布于鄉村田野的一個個古泉老井,歷經千百年世事滄桑的變遷,在風雨中積淀了厚重的歷史,留下深深的歲月痕跡。
一
“井為何物?平地鑿凹,地下涌泉者也”。唐人孔穎達在為《易經·井》作疏時云:“古者穿地取水,以瓶引汲,謂之為井。”鎮江的井泉星羅棋布,在我家城郊老宅門前那棵郁郁蒼蒼的老樹掩映之下,有口斑駁古舊的老井,靜臥于村口路邊。拙樸靜幽的老井,深達七八米,內壁由青磚鋪就,上面長滿了青苔,圓形的青石井欄內壁上,有著繩索磨出的一道道深凹的繩印。井水清澈晶瑩,通明透亮,味甘涼爽,冬暖夏涼,每日里我或去井臺挑水,或去井上洗菜淘米,或與小伙伴們在井旁嬉戲玩耍。老井默默伴隨著我度過了幾十個春秋。
地處長江南岸的鎮江,為丘陵地區,千年的古運河穿城而過,其地下水資源尤為豐富,一眼眼古泉,一口口老井,遍及城鄉。金山西約一里余的中泠泉,原位于茫茫江水之中,歷經千百年的變遷,至清道光年間成陸,因泉味甘洌,煮新茗甘香潤吻。唐代名士劉伯芻分全國宜煮茶之水為七等,中泠泉為之首,遂有“天下第一泉”之美稱。宋代蘇軾《游金山》詩云:“中泠南畔石盤陀,古來出沒隨濤波。”建于宋代年間的古泮泉,為雙井共用一個井穴,井深七米余,現仍存于城里東門坡路東的墻邊。宋時,重文興教,所建府學建在東門坡之上,開鑿此井,以供校舍師生日常生活使用,清澈的泉水沉淀著唐詩宋詞的韻腳,托起久遠的人間煙火。在市區解放路路邊,掩現于樹蔭之下的一口宋代年間所鑿的“紫金泉”,雖經千年風雨滄桑,至今仍靜臥于人行步道邊,井后有明代萬歷二十六年丹徒知縣龐時雍所立的石碑,尤為醒目,令來往市民及游人矚目。
二
大小各異,形狀不同的一個個井泉,皆有著一段段傳奇的人文故事。以“崒然天立鎮中流,雄跨東南二百州”而聞名于世的金山寺,寺院之中有口名為“龍井”的古井,又名南泠泉,始建于宋代?;◢弾r質地的圓形井欄,蓮花底座,井欄外壁雕刻有花紋。這口古井,每日默默聆聽殿堂廟宇的晨鐘暮鼓,陪伴一代一代佛家弟子,度過一個個春秋,雖歲月久遠,至今仍存立于金山寺客堂東側的過道之中;焦山,峨崖峭壁,有著“中流砥柱”之雄渾氣勢。其聞名海內外的定慧寺,乃為江南最為古老的佛家圣地之一,寺院里的枯木堂前,現存有一口“東泠泉”,其泉水與江水有異,清洌無比。幾百年間,無數寺僧依井泉飲用,生生不息,流傳至今;又有山壁陡峭,地勢險峻,氣勢雄偉,立于江岸的北固山,乃為東吳勝境,有“天下第一江山”之稱,可謂“峰巔片石留三國,檻外長江咽六朝”,其山峰之中,有口稱作“天津泉”的古井,此井因明太祖巡游甘露寺,所題“甘露生泉天降津”而得名。
在青山連綿,綠色蔥蘢,面積達十三平方公里的南山景區,山林古寺之中,古泉老井諸多。建于東晉年代的竹林寺,明代年間高僧林皋在夾山山腰所鑿的“林公泉”,有著“雨后聽泉石縫中滴漏之聲如磬”的奇妙;不戀皇權愛南山的南朝昭明太子隱于山中,潛心編撰《昭明文選》時,為解附近村民飲水和農田灌溉之需,所鑿的“珍珠泉”,泉水如注,惠及民生。宋時,蘇東坡流連于此,深為涌如珍珠般的泉水所感嘆,即興詩云“巖頭匹練堅天凈,泉底真珠濺客忙”;還有招隱山玉蕊亭東側,于東晉年間所鑿的“虎跑泉”及唐代前的“鹿跑泉”等;更有距今2500多年前,春秋時期齊國慶封王,為避朝廷內亂,投奔吳國,聚其族居于南山回龍崗時,所鑿的“慶封井”(也稱逆流泉,蓮花泉),其泉如潮涌,流淌不息,惠及鄉村百姓。唐代陸龜蒙詩云:“古甓團團蘚花碧,鼎渫寒泉深百尺。江南戴白盡能言,此地曾為慶封宅。今歌此井示吳人,斷綆沉瓶自茲始。”
分布于城鄉各地的井泉,真可謂千姿百態,無奇不有。丹陽北門外觀音山,晉代元時所鑿的玉乳泉井,井深達12米余,其色似牛奶,干冷熨齒,故名為“玉乳泉”。唐劉伯芻評其為“天下第四泉”。而春秋時期開鑿的丹陽行宮九里廟(季子廟)前的六口沸井,尤為稱奇,泉涌如浪,騰涌驚沸,故得名九里沸井。最奇妙的是六口井泉,其味各異,分別有啤酒味、汽水味、雪碧味和鐵銹味、苦甜味及麻辣味等,可謂天下奇觀。歷經2000多年,此沸井至今保存完好,來此觀賞品泉者不絕。更有令人稱絕的是位于句容市城東30里的虎耳山的一口沸井(也稱沸潭)。周圍12丈,其井聞人聲則沸,不聞則不涌。明代弘治時志書便有記載,曾有諸多文人雅士,來此探訪,駐足流連,留下贊頌佳句。
三
有著三千多年悠久歷史的古城鎮江,遍及城鄉的井泉,數不勝數。據史料記載,七十年前,鎮江各地的井泉多達1600多個,隨著時代的變遷和城市的發展,現已為數不多。如今,在我市的京口區、潤州區、丹徒區及句容、丹陽等的村鎮街巷,鄉野之中,留存的井泉尚有460多口,有的仍在用,有的已廢棄。
鎮江各地的井泉,其歷史悠久,上至春秋、東晉、南朝,下至唐、宋、元、明、清及新中國成立前后,歷經華夏數千年之久。各處的井泉也分官井、公井、私井及作坊井等,歷代井泉的形制與風格各異,井內壁大多為青磚砌筑;井欄質地有青石、白石、紅石、麻石和漢白玉、火山巖等;其形狀有圓形、方形、圓鼓形和等邊五邊形、六邊形、八邊形等;有的井欄外側刻錄文字,有的雕刻花紋圖案;有的還立碑撰文并建有碑亭。井深有的幾米,有的深達10多米至20米不等。在距市區西南20余公里的五州山凈因寺外的山野之中,有一口建于宋代年間的雙口同穴的千尺井(也稱卓錫泉,萬佛井),頗為奇特,其井上寬下窄,水清甘醇,深不可測,相傳此井可通至長江。古人詩云:“門對懸巖千尺井,石橋分水繞松杉。”
水,乃生命之源,數千年來,一眼眼泉水,一口口老井,滋養了江南大地的城鄉百姓,形成了源遠流長的井泉文化,歷代文人墨客,官宦達人,駐足井泉,感懷抒情,吟詩賦詞,留下無數流傳后世的佳作。煙火氣息濃濃的古泉老井,無論在用的、廢棄的,或已消失的,留下的是滄桑歲月的痕跡和嵌入心靈深處的記憶,還有令一代代人難以忘卻的厚重鄉情。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