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在圌山竟忘歸
文/劉干
我是先知道圌山報恩塔,后才知道圌山的。那是多年前第一次來鎮江,朋友邀請我去報恩塔游覽,對圌山景色至今依稀記得。
圌山景區位于鎮江市北郊的長江之濱,由圌山、五峰山、報恩塔、紹隆寺、東霞寺等景點組成,總面積18平方公里。這次出差路過鎮江停留二日,再去爬了圌山。沿著石板臺階向上攀行,40分鐘到達圌山之巔的楞嚴寺。寺廟因戰火被毀,原址只留下孤零零的報恩塔聳立在山頂。該塔始建于明崇禎年間,為七層八角樓閣式磚塔,高30.94米,壁厚1.75米,下有白石須彌座。塔依山勢,地基堅實,江闊塔威,位置顯要。從入海口溯江而上,航行者見到的第一座塔便是報恩塔,故有“萬里長江第一塔”之譽。在鴉片戰爭、抗日戰爭中,報恩塔作為長江瞭望哨立下赫赫戰功。
拜謁報恩塔后,我拐入曲徑通幽的下山石道。小路彎轉如腸,樹蔭蔽日,幾扭幾曲便到了半山腰。老遠就聽到山北側傳來鐘鳴梵聲,洪亮曠遠,原來紹隆寺近在眼前。我進入寺院,從前堂繞到后殿,但見寺內蓬松的古柏、粗壯的樟樹,枝葉交錯伸展,攜手覆蔭,昭示著當年寺廟香火鼎盛。
順著曲徑下行不到200米,即是扼守長江咽喉的圌山關古炮臺。宋將韓世忠曾在此屯兵抗金,韓營、韓橋等遺址至今還存,讓人驚嘆。1842年英軍發動長江之役,保衛鎮江的第一炮在圌山關打響。漫步古炮臺遺址,看著已生銹的古炮靜臥在一排炮孔上,當年英勇殺敵的吶喊聲和轟隆的炮聲,猶在耳畔回響。
隨手推開雙扇銅鎖木門,來到黃墻灰瓦的道教圣地華陽觀。該觀存有堪稱初唐妙品的魏法師碑,專家考證是我國石刻歷史中不可多得的重要文物。院子雖小,但很溫馨,莊嚴中透著“仙道貴生,無量度人”的道教遺風。
圌山不僅有奇碑怪石,還有因地殼運動變化而形成的諸多洞穴。譬如箭洞,地質學上稱為天生橋;還有觀音洞、仙人洞、蝙蝠洞、野貓洞等,數得過來的有72洞,或分布在山崖,或隱蔽于幽谷。有趣的是,大多數洞門前均建有小尼庵,原是僧尼們孤影青燈修行的地方。一處處天工與人意相結合的自然奇觀,讓游人大開眼界,為景象增添了文化的內涵。
沿著山北側迂回前行,這時一群不知名的鳥乘著風從江面上飛過來,落在山腰的樹上。眼下正是候鳥春遷時節,作為鳥類遷徙途中的“加油站”,圌山沿江濕地又迎來大量遠方的“客人”。這里匯集了灰鶴、東方白鸛、白天鵝等大批珍稀鳥類,它們在這里停歇、補充能量后,將繼續北飛繁殖地。也有部分鳥類如白鷺、蒼鷺、鸕鶿等在此安家落戶,回報修復圌山生態的人們。
從鳥棲息的樹林下經過,山道旁樹木蔥蘢,紫竹婆娑,野草茂盛,再遠處是一些盛開的花兒,高的玉蘭、櫻花、紅楓……矮的海棠、雪柳、杜鵑……明明一陣風一落雨就能將它們打落消弭,卻還要開得這么熱烈,紅黃白相互映襯,構成一幅絕美的天然畫卷,漫步其間猶如闖進了仙境。
日落前,我終于抵達山腳下的東霞寺。我沐著夕陽余暉,站在東霞寺門前的小橋上,回望圌山,依然婉約、幽峻、挺拔,花與山相映,人與景共美,多么優雅的意境,在春風中醉了的感覺,我竟忘了歸途。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