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園對巷話吳園

金山寺(資料圖片)
文/許金龍
吳園對巷南至新河路,北至金山公園河邊,長136米,寬1.6米。因該巷位于吳家花園對面,取名吳園對巷。巷內大部為外地移民自建民居,以簡易草屋為主,上世紀七十年代逐步翻建為瓦房,巷內空間越來越狹窄。原放生池于1957年并入吳園對巷。1958年吳園對巷西側興辦鎮江味精廠,車間規模越來越大,工業廢水污染金山河。八十年代味精廠遷往四圩村新廠址,直至本世紀初破產倒閉。
1994年,市政府將蘇北路和新河路西段統一更名為長江路。1999年12月長江路拓寬改造工程動工,吳園對巷南端少許住戶房屋被拆遷。2005年建造中山北路和后來的征潤洲路,吳園對巷與味精廠地塊全部列入征收范圍,在新版地圖上消失。
金山河原本是運糧河東段的入江口。咸豐年間,江島金山四周灘涂、沙洲陸續上漲致河口淤塞,進而與陸地相連。導致原本就不太長的金山河航運受阻。同治八年(1869)鎮江知府蒯德模主持從金山河汊口處向北另開一條新河入江,金山河便成了運糧河的一段斷頭支流。河里雖然帆檣如云,但大船航行至金山北緣便會調轉船頭。
金山河畔的冶心園又稱曹園,當年為南京人曹家麟(字秉仁,1861-1928)所建。光緒中葉,曹在鎮江開設祥和廣貨號,主營美孚煤油生意開始發家,故而買下了金山河畔的一片蘆柴灘建造“冶心園”。園內除曲徑通幽、小橋流水、花木亭榭外,還建有承志學堂培養人才,后因故被迫停辦。辛亥革命前,曹園也是鎮江革命黨人重要的活動基地,清末端方、張謇等官紳到鎮江時常寄寓曹園。其間曹秉仁不遺余力支持辛亥革命和討袁戰爭,光復后曾任都督府財政部長及海關監督。后來因經商失敗,曹秉仁只好將園產轉賣給寧波慈溪人吳錦堂(1855-1926)。吳接手后對花園進行了修繕并改稱吳園。吳園內溪水環繞,亭屋點綴,環境優雅,繁花似錦,尤以菊花最為名貴。民國成立后縣議員選舉等政治活動均在吳園內舉行。
1937年冬,張勤夫私家的琴園遭受侵華日軍飛機轟炸而廢圮,與之一河相隔的吳園也不幸為日軍占領。園內景觀遭日寇鐵蹄的蹂躪,林木景觀破壞殆盡,園林建筑滿目瘡痍。鬼子在園內開辦酒精廠,還在吳園西南角建了一座高高的水泥煙囪。金山河岸邊建有軍用碼頭和一排鋼筋水泥酒精池,運輸酒精的軍用汽艇出沒其中。此刻吳園內外正在發生了一場鎮江人與日本侵略者的殊死爭斗。
1908年,江寧人曹萬興在新河渡上架起了木結構的新河橋。1925年秋,一心夢想實業救國的江都樊汊人張懌伯(1884-1964)在新河橋堍開辦了“上海家庭工業社鎮江無敵牌分廠”,生產“無敵牌”蛤油和蚊香。“無敵牌”蛤油質量超過了稱霸市場的日本“老都王”蛤油,后被譽為國內四大名牌蛤油之一。“無敵牌”蚊香質量也超過曾經壟斷中國市場的日本“豬牌”蚊香,并且行銷中國南部各省。通過資本不斷擴張,1931年張懌伯改組成立的“無敵牌”鎮江化工股份公司在鎮江發行股票。
正當這位愛國實業家的事業如日中天之時,日本侵略者將戰火燒到了鎮江。鎮江城淪陷后,國破家亡,浩劫難逃,張懌伯和夫人堅守在新河橋畔的工廠中,與日本人展開激烈商戰,險遭日軍槍殺。他目睹日軍在新河橋、金山河一帶大肆燒殺奸掠的慘景,自家好端端的工廠和房屋遭日寇蠶食,三兒子被日寇抓捕后殺害。于是他奮筆寫下了鎮江版的 “拉貝日記”——《鎮江淪陷記》,翔實記錄了日寇侵占鎮江所犯的滔天罪行。
日本人在吳園開設的酒精廠為了與相隔不遠的“無敵”公司爭奪資源,視張懌伯為“眼中釘”,他們三番五次到“無敵”廠騷擾施壓,并以“委以要職”為誘餌,千方百計逼迫張懌伯遷讓廠房。但是張懌伯決不退讓半步,表現出崇高的民族氣節。最后日本人唆使偽縣長黃香谷出面斡旋,兩次脅迫張將工廠遷出新河橋,仍然遭到嚴詞拒絕。張懌伯就這樣一直與日偽方“拉鋸式”對峙了五六年。最終窮兇極惡的日本人使出“軍部限期簽約,否則即行沒收”的損招,勒逼張懌伯就范,否則就以“反對大東亞圣戰”治罪。但是張懌伯依然不從,誓與侵略者血戰到底。所幸的是過了不久,日本政府宣布無條件投降,張懌伯的工廠終獲保全。抗戰勝利后,張懌伯重新恢復了原有的“無敵牌”等著名產品,集資創辦金山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為振興民族工業嘔心瀝血。
抗戰勝利后酒精廠停辦,國民黨政府重新瓜分吳園的地皮。東側地塊開辦鎮江縣警察訓練學校,內戰時期警校改為傷兵醫院。新中國成立后傷兵醫院成為康復醫院的第二醫療點,承擔治療傷殘軍人的職能。吳園西側建成金山路糧庫,直屬糧食局管理。五十年代中期,糧庫隔壁改辦市委黨校,毗鄰新河中心小學。
六十年代初,金山河完全失去了航運功能。河岸邊的山神廟被毀,周邊搭起了違建。液化氣公司填河建造儲氣站,2000年前后金山河被完全填埋,公交公司設置金山公園始末站停車場,如今的金山大廈、桃園菜市場全部建造在金山河廢棄的河道上。金山寺對面的老河道后來改造成一片枝繁葉茂的荷花池和佛教文化廣場。
隨著時代前進的步伐和城市面貌的巨變,昔日吳園的位置已經變為金山寶地商業廣場和新建的中山北路,吳園對巷也作為已消亡的老地名隱存在人們的記憶之中。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