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愛是紅色!
茅山新四軍紀念館線上線下雙線融合獻禮“七一”



記者 笪偉 本報通訊員 沈君芳
一座紅色場館,一段濃縮歷史,一份精神傳承。
“七一”期間,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2周年,弘揚黨的優良傳統和偉大精神,茅山新四軍紀念館開展“線上+線下”活動,以講故事、辦展覽、做教育活動等方式,引導深入了解黨史,堅定理想信念,有效發揮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效用。
線上系列活動,讓學習隨時隨地
革命紀念館見證了黨的紅色歷史,在加強黨史教育學習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進入六月以來,茅山新四軍紀念館通過官網、微信公眾號開展一系列線上活動,薈萃多類黨史知識資源,便于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黨史知識,讓學融入日常。
欲知大道,必先知史。在“黨史知識知多少”專欄,通過講述“黨的生日為什么不是7月23日”“毛澤東為何未能出席中共二大”“‘中國共產黨萬歲’什么時候明文提出”“中共三大為何選址廣州”等知識點,回望中國共產黨過往的奮斗路,卓望前方的奮進路。
歌以載道,歌以抒懷。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多年里,涌現出了許多滌蕩靈魂、深入人心的優秀音樂作品,通過“紅歌聲中憶黨史”,從一個個不朽的旋律故事,探尋歷史的煙云。一篇社論,激發出《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這首經典音樂作品的創作靈感;從閩南廈門,飄出一首童年的歌《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在抗日烽火硝煙中,誕生了新四軍的《馬賽曲》——《新四軍軍歌》……一首首紅色經典歌曲,珍藏著逾百年黨史故事,唱出了對黨的崇敬和熱愛。
革命文物是革命文化的重要載體。“物蘊精華·館藏文物線上展”活動,展現了紀念館豐富的館藏資源,促進了文物價值的深度闡釋和文物故事的充分挖掘,從黨史文物、精神傳遞的角度,了解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歷史,進一步延展紅色故事溢出效應。
翩翩昨日“少年”,走進今天的校園
為更好地擴大“第二課堂”的輻射面,搭建館校聯動合作平臺,茅山新四軍紀念館在“七一”前夕開展“送展進校園”活動,“中國少年的‘詩和遠方’——新安旅行團抗戰歷史圖片展”走進句容市第三中學。
“新安旅行團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以少年兒童為主體的革命工作團體。最開始的14個團員,年齡最大的17歲,最小的12歲,妥妥的一個青少年團體,這個展覽應該來說很適合走進校園,同齡人與同齡人更能容易產生共鳴。”茅山新四軍紀念館策展人說,88歲俗稱米壽,是值得慶賀的高壽,新安旅行團今年恰巧正是88歲。
1935年,一群愛國奮進的小好漢在黨的號召下,走出校門走向社會,不怕山高水深,不懼飛機大炮,深入城市、農村,宣傳黨的抗日主張,呼號團結抗戰,組織青少年投身于抗日戰爭,完成了一場舉世無雙的修學旅行,更是創造了中國教育史和革命史上的一個奇跡。
“眼下學生開展研學游學很受關注,當年的新安旅行團足跡東起黃海之濱,南到港澳地區,西達蘭州,北抵內蒙百靈廟,可以稱得上是抗日烽火中的一支‘游學天團’,從另一方面看也是對梁啟超‘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的一種有力回應。”第三中學的老師在參觀過展覽后,感慨良多。
透過時空對望,昨天的“他們”布衣草鞋夢想新中國,今天的“我們”踔厲奮發建設新時代。誕生在戰爭年代的這道紅色血脈,駐足在了21世紀的悠悠故事里。
一對革命夫妻,兩封絕筆家書
6月30日鎮江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舉辦“七一”藝術黨課,茅山新四軍紀念館紅色家書誦讀亮相黨課課堂,贏得現場觀眾共鳴。
此次藝術黨課,紀念館特選取了土地革命時期陳覺、趙云霄夫婦的兩封絕筆書:一封是陳覺給妻子的絕筆書,一封是趙云霄留給襁褓寶寶的絕筆書。
陳覺、趙云霄,是一對伉儷情深的夫妻,更是兩位志同道合的年輕共產黨員,他們一起學習,一起工作,一起入黨。1928年,兩人先后被捕,漠視敵人威逼利誘,一起英勇赴死。
紀念館經過細致打磨,運用“融入角色現場誦讀+影像圖片烘托+背景音樂渲染”相結合,為現場觀眾上了一堂令人難忘的“情景式”“沉浸式”黨課。
1928年10月14日,陳覺英勇就義,自己的孩子還未出生。1929年3月26日,趙云霄為啟明寶寶喂完最后一次奶,從容赴死。他們在臨刑前寫下的絕筆家書,錚錚鐵骨、蕩氣回腸,令人震撼,感人至深。
黨課現場,誦讀者飽含深情的誦讀,極具張力的演繹,打開了觀眾情感閥門。“趙云霄”那一聲聲“小寶寶”“小啟明”的呼喚,那百轉千回的俠骨柔情,感人肺腑,催人淚下,也抒發了我輩對先輩的敬仰和緬懷。
紙短情長,字見風范。透過這兩封用生命和鮮血寫就的短信,現場全體黨員干部群眾深切感悟到了革命先輩對革命理想信念的執著追求,對黨無限忠誠的赤子之心,經歷了一次思想上的洗禮,汲取了共產黨人強大的精神力量。
回眸輝煌路,從一大到二十大
展覽,是紀念館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突破點。7月1日,茅山新四軍紀念館推出“回眸輝煌路——中國共產黨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概覽展”。
在中國近現代歷史舞臺上,許多黨派走馬燈式地過場、謝幕。1921年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決定性地開啟了中華民族轉向最光明前途的歷程。
作為黨的最高領導機關的黨的全國代表大會,每一次的歷史影響都非同尋常。展覽以中國共產黨歷次全國代表大會為主線,聚焦“召開情況”“重要內容”“歷史意義”等方面,突出了中共一大至二十大的歷史進程。
黨的歷史上20次全國代表大會,會議時間從早期大致每年召開一次,到隔17年、11年、13年、4年一次,再到黨的十二大后固定每5年一次,會議地點從上海、廣州、武漢,到莫斯科、延安,最后到北京,會議代表從一大的13人到二十大的2000多人,都從一個個側面反映了黨從弱到強、從秘密到公開、從幼稚到成熟、從局部執政到全國執政的歷程。
整個展覽圖文并茂,讓觀眾在徐徐展開的歷史畫卷中重溫瞬間,從會議這個特定的角度回顧黨的奮斗歷史,促使在歷史中尋找方向,堅定信念,砥礪品格,增強開拓前進的力量和勇氣。
革命紀念館是標注奮進征程的紅色地標。
革命紀念館是見證如磐初心的精神火炬。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