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國道346國道寧鎮段改擴建工程科技感滿滿
“智慧化”賦能項目建設
金山網訊 當前,312國道346國道寧鎮段改擴建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建設中,千余名建設者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鉚足干勁,戰高溫、斗酷暑,全速推進項目施工。眼下,工程JR2標段MK28+527大橋正進行上部結構施工,140片預制箱梁將于近日架設完成。
作為負責全線橋梁上部結構預制箱梁、空心板梁預制、運輸的G312G346-CQ3標,其施工情況一直備受關注。7月19日,在項目經理曹旻昊的帶領下,記者來到位于丹徒區水臺村的項目預制場。這個總面積約175畝的預制場內,一排排板梁和箱梁整齊地擺放著,工人們穿梭于智慧化生產場景中,每一道工序都有條不紊地進行著。這里承擔著312國道346國道寧鎮段改擴建工程全線2095片預制箱梁和2170片空心板梁的預制和架設任務。
“在施工生產過程中,我們引進了許多‘智能化’手段。”提起“智慧化”施工,曹旻昊如數家珍,項目部堅持“機械化、標準化、信息化”全面布局,由班子成員牽頭組建QC小組開展技術攻關、小改革、微創新生產工藝,同時引入智慧梁場管理系統,達到了“機械化換人、自動化減人”的雙重目標。
以新型信息化管理為手段,以裝配化、標準化、機械化、智能化、信息化、共享化管理為目標,項目部利用物聯網和設備監控技術,打開預制梁生產過程中的每個封閉性環節,實現了由傳統的人工對接轉變為現在的中央廚房式統一信息化安排。曹旻昊告訴記者,生產過程中,采用整體自行式液壓模板,一鍵開合自動校核,所有鋼筋均采用先進機械設備自動化加工,鋼筋綁扎采用“移動式定位胎架”,為作業工人提供了一把固定量尺,使施工得以按標準進行。
順著曹旻昊手指的方向,記者看到,預制場更像一個“流水線”的預制工廠,工人們根據設計好的固定胎架把鋼筋放入固定的位置進行綁扎,完成后吊裝至移動臺座上移動至液壓模板中間區域,再通過模板四周的智能振搗設備進行振搗,待混凝土凝固后,打開模板移動至智能蒸養棚進行養護、張拉,即可吊入存梁區。
“現在每天可以生產7片板梁和7片箱梁。傳統工藝生產一片梁需要8至9天,現在5天即可完成,相比之前,勞動力的投入大幅減少。”曹旻昊說,現場還裝有智能監控系統,實時監控鋼筋加工和綁扎、整體吊裝、梁預制等全過程,減少人工、提升質量。
像這樣的“智慧”元素在預制場內隨處可見。記者在存梁區看到,每片梁上均貼有獨自的“身份證”二維碼,工作人員掃碼即可獲取橋名、梁體編號,以及預制、張拉壓漿時間等從生產到架設過程中的所有信息,實現了梁場施工的信息化管理。同時,預制梁構件、進度、質量等多維信息也隨著施工進展情況及時動態更新,數據自動匯總、上報、分析和儲存,實現了預制梁生產工序的過程管理,通過輸入值與預設值自動判定合格與否,減少人為計算失誤,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自動實現工作內容流轉及實施流程的記錄。
針對現場實際施工情況和可能預見的各種危險源,梁場編制了高空墜落、機械傷害、觸電事故等應急預案,及時組織開展應急預案演練、班前安全教育,在做好技術交底的同時做好安全交底。此外,對梁場所有視頻監控錄像進行AI分析,遇有未戴安全帽的錄像實現截圖存檔,提交平臺處理,并現場通過喇叭喊話,自動實時預警。(記者 朱浩 通訊員 陸曉霖)
責任編輯:鄧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