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忱和伯樂夏原吉

無錫惠山“五中丞祠”

周忱像

夏原吉像 圖:張崢嶸 提供
文/張崢嶸
翻開《鎮江府志》卷十八,可以看到這樣一段文字:“明正統年間,巡撫侍郎周忱,作艦二僉,水工三十余,以濟渡,又甃石堤三十余丈,直抵江皋,人免病涉……”說的是明朝正統年間,江南巡撫周忱在西津渡渡口添置2艘大船,并招募水手30余人駕船濟渡救生,他還率領民工修建西津渡石堤30余丈,使救生船直抵江邊,方便旅客登船。
這周忱何許人也?筆者經考證得知:周忱系江西吉水人,字恂如,永樂二年(1404)進士。開始在朝廷中做了二十余年小官。后為夏原吉賞識,又經大學士楊榮推薦,乃以工部右侍郎銜,于宣德五年(1430)九月,任鎮江知府,巡撫江南諸府,總督稅糧。周忱是千里馬,但賞識他的伯樂夏原吉功不可沒。
一
明朝有這樣一位大臣,輔佐了五代皇帝,太祖朱元璋對他信任有加,成祖朱棣臨死前都還在喊他的名字,仁宗朱高熾在父親去世以后第一時間就去面見他,朱高煦造反時把他位列“罪臣榜”第一名。他就是夏原吉。
夏原吉,字維喆,江西德興人。夏原吉早年喪父,他一邊贍養母親,一邊勤奮苦學,后被鄉里舉薦進太學。在太學里夏原吉致力于學問,沉穩刻苦,得到了朱元璋賞識,被任命為戶部主事。在這里夏原吉展現出他驚人的財政天賦,明朝的戶部事務十分繁瑣,但夏原吉總能處理得井井有條。
燕王朱棣奪得皇位以后肅清建文舊臣,有人將夏原吉押上說他曾受建文帝重用,朱棣向來心狠手辣,但對于夏原吉朱棣卻十分愛惜,他不僅沒有處死夏原吉,還任命他為戶部尚書。
與方孝孺不同,夏原吉對于老朱家誰當皇帝并不太在意,他看重的是與百姓息息相關的財稅。夏原吉制定的條例簡潔便民,易于施行,對于政令的施行他曾說:“行之而難繼者,且重困民,吾不忍也。”不僅善于財稅,夏原吉還很重視水利。成祖時浙西發大水,夏原吉親自前往,率領十幾萬民工將水道疏浚,使得浙西一帶的農田得到了灌溉,百姓們安居樂業。夏原吉的一生都在貫徹兩個字:愛民。身為戶部尚書時,夏原吉能不加征賦稅就盡量不加。
二
在這方面,周忱得夏原吉真傳——注重百姓安居樂業,關注民生賦稅徭役。
明宣德年間,明王朝賴以生存的江南地區經濟瀕臨爆炸的邊緣。這件事往根子上說,就是明太祖朱元璋挖的坑,當年因憤恨江南百姓支持死敵張士誠,一怒就給江南加重稅,滿以為既來錢又出氣,誰知不到六十年,就叫后世皇帝急得抓狂:重稅成了大漏洞,非但收不上錢,反而激化土地兼并,世豪大戶一面巧立名目逃稅,一面乾坤大挪移把重稅轉給老百姓,再借機兼并土地。富庶的江南大地,這下成了欠稅如山的重災區,好些地方不但土地流失,百姓更紛紛逃荒。比如出名富庶的常州,能收稅的土地,竟然縮了九成。
這樣一來,大明王朝立刻成了斷血的病人,國力虛弱。明宣宗登基早期,連六部官員的工資都經常性拖欠,鬧災賑濟之類的事,更要拆東墻補西墻,數十萬將士浴血打下的交趾,也因沒錢維持,咬牙忍痛放棄了。但最大危機還不是這個:有錢的不交稅,沒錢的交崩潰,這惡性循環下去,天下大亂只是時間問題。
于是明宣宗下定決心:要改革!可派誰去?無論老臣夏原吉推薦,還是內閣楊士奇、楊榮支持,各位重臣態度都一致:周忱這把寶劍,該派上用場了!
五十歲的周忱就這樣一步登天:工部右侍郎巡撫江南總督稅糧。作為明朝開國以后權力最大的地方官,風風光光赴任去了。
一路之上,場面震撼,引得沿途不少圍觀羨慕,但從出京到抵達,周忱的臉上,就沒半點笑模樣。他知道這次的任務:既要整頓江南經濟,又要追討拖欠稅糧,還要穩定地方不能出亂子。他更知道,自己最大的敵人,并不是歷史遺留問題,而是一群既得利益者:江南土豪大戶,以及與之勾搭連環的朝廷各路大臣。自己勢單力孤,以前唯一當靠山的夏原吉,也已溘然長逝。接下來倘一個不留神,這群人一人一口唾沫,就夠把自己淹死!
三
周忱首先了解情況,得知最大的癥結是江南重稅制度不合理。
其次是拉幫手。周忱對下級比較寬和,有事主動同他們商量。對有才干的官員,則放手提拔。如松江知府趙豫、常州知府莫愚都成為他得力的左膀右臂。
特別是蘇州知府況鐘,成了他的開路先鋒。這位知府學歷低脾氣臭,卻是有大能耐。兩人接觸沒多久,況鐘就徹底服了,他說:周忱簡直是個算無遺策的神人,利國利民的好事,件件都籌算精確。最能見證周忱神奇能耐的,正是他放出的大招:平米法!
平米法,即巧妙調整稅收項目,稅收中的運輸費耗米,改成誰有錢誰多交,休想再分攤給百姓,于是同樣一筆稅收,以前是貧苦老百姓買單,這下卻變成了有錢人買單!在平米法實行的第一年,周忱更發揮了數學特長,把歷年大戶欠朝廷的錢,都算在里頭。
可這傳說中的大招,剛一亮出,就從中央到地方,引來一片嘲笑。江南大戶們盤根錯節,哪有這么好對付。誰知沒多久,讓大戶們崩潰的現象發生了:江南各級官員們熱火朝天,認真落實推廣平米法,說好的抱團抵制呢?
其實官員們也有苦衷:一是狠人況鐘等知府坐鎮,只能跟著闖;二是周忱連細節都做到了,收糧的鐵斛都換成自己設計的新款,不好糊弄。最重要的是,他竟捏住了大家的飯碗。過去江南官吏領俸祿,都是拿著俸貼去南京領,這下周忱改了,直接改由當地官田支取。美其名曰減少折騰,保證大家及時拿工資,潛臺詞卻豐富:認真完成任務,就有工資,否則你懂的!
官員們為了工資,只能撕破臉,可推廣下去以后,卻是笑逐顏開:以前拿俸貼去南京領,路遠又折騰,俸祿還被人克扣,這下改成平米法,只要任務完成,管保拿到的都是貨真價實的祿米,不用收大戶黑錢,既做好官又過好日子!而且更叫官吏們印象深刻的,卻是周巡撫的脾氣。
明朝官員做到巡撫這級別,都比較會擺架子,但周忱卻是例外,他雖然是朝廷正二品官,平日沒事就喜歡逛田間地頭,各地尋訪,十分親民。鎮江西津渡渡口設立救生大船,筑長堤以方便渡客,就是他的政績之一。對待身旁官吏,也從來和藹可親。無錫惠山有個“五中丞祠”:原為周忱祠,后增加了海瑞、周孔教、湯斌、李星沅,可見百姓對周忱的熱愛。
可別以為周忱好糊弄。有次有差役謊報軍情,說運糧船在路上翻了,打算找這借口獨吞稅糧,誰知卻被周忱不溫不火地揭穿:你說的出事地點,那天根本就沒風,怎能翻船?就連天氣水文,他都如此了如指掌。原來周忱有個記日記的習慣,大事小事隨時記錄。
就在這樣巧妙拿捏中,傳說中盤根錯節水極深的江南官場,被周忱變成了相親相愛的一家人,業績更是滾雪球般地上漲:上任第三年,就追回了江南地區之前二十年的欠稅,之后每年稅糧再無拖欠,大明朝國庫,這才重新充實起來!
四
周忱在江南“一切治以簡易,”不過是對明初江南地主所持的打擊政策,略加緩和而已。但仍遭反對,特別是周忱“欲減松江官田額,依民田起科”的主張,被戶部官郭資及胡瀅認為是“變亂成法”,應加以治罪。宣德九年(1434),給事中李素又劾奏周忱“妄改變更,專擅科斂”,終因明宣宗對周忱比較信任才未得逞。
然而從景泰二年起,各種罵周忱的奏折又連篇不絕。幸虧周忱早有準備,一一輕松化解。但比起個人遭遇來,周忱最憂心的還不是這個,自從景泰皇帝登基后,一向悶頭干活的他,突然寫奏折就多了,連篇的奏折往京城送,議自己極少,論江南經濟的極多,反復表達一個觀點:我個人的榮辱,怎么樣都行,但耗盡半生心血的平米法,卻是萬萬動不得。
然而事情的結局,卻恰恰相反:周忱雖說受夠攻擊,但總算平安退休,落得安享晚年。參考下當時的政治風氣,可以全身而退確實不易。
可最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皇位穩固的景泰帝,竟做出了一個最駭人聽聞的決定,把周忱費盡二十年苦心積攢的江南儲糧,一粒不剩全拉到了京城。昔日改革成效顯著的平米法,更給強力叫停。
如此推倒重來,一年后就遇到了惡果:江南遭遇大災,官府竟無錢賑濟,以至于各地餓殍遍野,鄉間十室九空。這場十五世紀江南民生最大的慘劇,可以說是天災加人禍。
但面對心血付之東流的悲劇,74歲的周忱已無力回天。按照明朝一些文人筆記的記錄,得悉江南大災的他,痛哭流涕到嘔血數升,甚至繼續熬夜挑燈上奏疾呼,可滿腔的忠誠在景泰皇帝面前,皆石沉大海。一年之后,懷著念念不忘的治國夢想,周忱溘然長逝,謚號文襄。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