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甌:結緣揚劇四十年

金甌(中)參加非遺宣傳日活動 受訪者 提供
竺捷
金甌是鎮江市金派揚劇市級傳承人,說起她與揚劇的緣分,至今已有四十年之久,這到底是怎樣的一種情愫呢?
1982年,金甌考進市揚劇學館。當時,她在市四中上初一,適逢揚劇學館在江蘇省招學員,便抱著試試看的心情,前去面試,結果一試便中。不過這對她來說并不算偶然,因為她有兩個先天性條件:其一她家就住在市揚劇團宿舍里,也就是現在雙井路市老年大學所在地,當時那里還住著市京劇團、歌舞團的演職員,耳濡目染之下,心中早已埋下了文藝的種子;其二她可以說聽著揚劇長大的,潛移默化中,對這門戲曲有了不一般的感覺。
不過,系統的揚劇基本功訓練并非金甌想象的那般輕松。比如毯子功,要承受身體和精神的雙重打擊,痛苦和歡樂往往交織在一起,金甌為此哭過,但哭過之后依然會練下去。揚劇學館一開始在諫壁劇場上課,屬于全封閉式培訓。那屆學員約40人,男女各半,鎮江學員占一半,其余多為揚州一帶的。當時主要授課老師有筱榮貴、仲孝文、王少華、葛克瑛等,特別是王少華,他曾是金運貴的琴師,與其緊密合作幾十年,深得“金派”唱腔精髓。在學館里他時常操琴示范,金甌因此打下了較好的唱腔基礎。當時他們主要學的是《白蛇傳》《借子》《挑女婿》等傳統戲。
一年半后,因為市揚劇團缺少演員,學員們開始隨團演出,當時巡回演出范圍包括江蘇、安徽和上海,這些地方都是揚劇流行的區域。但即便跟團,學員們一般仍保持著上午上課、下午或晚上演出的節奏,以保證學習進度。又過了一年半載,眼看著學員們逐漸能挑大梁了,從市揚劇團分出了青年揚劇團,主要是給這些學員創造更多的演出機會。此時的金甌,因為基本功扎實,唱腔韻味十足,扮相清純甜美,開始在青年揚劇團里擔任主角了。那時常演的劇目有《嬌妻告夫》《三試浪蕩子》《金鳳怨》等,這是一段特繁忙的日子,有時一天要趕兩場戲。
好時光總是太匆匆,上世紀九十年代市揚劇團解散了。金甌也離開了劇團,那段時間不僅是揚劇的低谷期,對金甌來說也是事業上的空窗期。不過這種狀況并沒持續多久,她很快迎來了又一次機遇。因為金甌在市揚劇團的出色表現,很早就有人注意她了,這個人就是與鎮江一江之隔的揚州揚劇名家汪琴。
當年的揚州也面臨與鎮江同樣的困境。揚州有多個揚劇團因生存困難,撤銷的撤銷,停辦的停辦,關閉的關閉。一批藝術上已趨于成熟的演員,失去了舞臺,處于閑散狀態。面對這種狀況,1995年從揚州市揚劇團退休的汪琴,1996年創辦了揚州首家民營揚劇團——汪琴藝術團,為已退休的和閑散在家的名演員搭建施展才華的舞臺,一步步讓揚劇的絲弦之聲,重新回響在揚州大地。
這里面還有故事,需知金甌唱的是金派揚劇,而揚州唱的多為高派揚劇。兩者區別顯而易見:前者音域幅度小,字多腔短,似平非平,明快如訴;后者音域幅度大,吐字如珠,健朗亮麗,具傾訴感。金甌不太適應那邊的譜曲風格,怎么辦?當時排的是《紅樓夢》,揚劇名家孫愛民演賈寶玉,金甌演林黛玉。按照她的理解,小家碧玉的林黛玉正好適合金派唱腔表現。金甌找到原揚劇團作曲周永民,請他重新編曲,這可能也是原創大戲中兩種唱腔融合的首次嘗試。最終效果不錯,在“黛玉葬花”“黛玉焚稿”等重頭戲上都有精彩表現,受到觀眾歡迎,后來這出戲和她演的《十八相送》還由揚子江音像出版社發行了光盤。
金甌在汪琴藝術團唱了十年,再后來,回到鎮江的她進入康盛劇社。因為劇社集中了鎮江揚劇的三代人,這里有當年揚劇學館的老師,有1977屆的學哥學姐,還有他們1982屆的不少學員。憑借這股強大的力量,這些年劇社排演了金派揚劇《白蛇傳》《恩仇記》大戲,以及《牡丹戲仙》《拾玉鐲》等折子戲,活躍了城鄉文化生活。不僅如此,金甌還在市老年大學和九華山莊社區授課,看來她這輩子與揚劇分不開了。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