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和“金山寺”的得名時間及“白蛇”傳說的起源

文徵明《金山圖》
□ 喬長富
今天,說到金山,人們往往會想到“裴頭陀”拾金的傳說;說到“金山寺”,人們大概都會想到金山的江天禪寺,并且還可能會想到歷史上金山的澤心寺、龍游寺之類。但是,這些“金山寺”只是歷史上金山所建寺廟的泛稱。那么,作為金山所建寺廟專名的“金山寺”又是始建于何時呢?對此,人們未見有具體說法。今天看來,個人以為,它當是始建于唐代金山得名之后。請看以下事實。
“金山”的得名時間
其一,歷史文獻表明,古代的金山本來是稱“伏牛山”“氐父山”,直到唐德宗貞元二十一年(806年)才被賜名“金山”。
唐太宗時歐陽詢主編的《藝文類聚》卷八引南朝山謙之《南徐州記》稱:“蒜山北江中有伏牛山。”清代楊棨《京口山水記》稱此伏牛山是指金山。唐代李吉甫撰成于元和八年(813年)的《元和郡縣圖志》“江南道·潤州”稱:“氐父山,在縣西北十里。晉破苻堅,獲氐賊,置此山上,因以為名。今土俗亦謂之金山。”“今土俗”句當取材于貞元二十一年之前的記載,《光緒丹徒縣志》“金山”所錄南唐僧人《頭陀巖記》稱:“貞元二十一年,節帥李锜奏聞,賜名金山。”這些記載表明,“金山”在唐初以至盛唐時還稱為“伏牛山”和“氐父山”;金山正式被稱為“金山”,是在金山被賜名“金山”以后,至于賜名“金山”的原委,今天看來仍有待探索。
從唐人詩歌看,初唐和盛唐,甚至到中唐前期,都不見有“金山”詩;在“氐父山”被賜名“金山”以后,唐人詩中才見有“金山”詩。例如,中唐竇庠有《登金山》詩,竇庠是元和三年(808年)開始為浙西觀察副使,此詩當是作于元和三年或稍后。又如,李紳在大和七年(833年)前后曾在潤州,他作有《憶萬歲樓望金山》,當在這段時期以內。這兩首詩表明金山在被賜名“金山”以后,金山的名稱才逐漸流行于世。
金山得名“金山”的時間,綜觀前人記載,有三種說法。一是李吉甫說“今土俗亦名金山”。二是《頭陀巖記》所載“貞元二十一年”說。三是斐頭陀“拾金”說。三種說法中,從唐人詩歌看,當以“貞元二十一年”說為可信。至于李吉甫說“今土俗”云云,似乎在元和八年《元和郡縣圖志》成書時才有“土俗”稱“金山”,表面看來似與《頭陀巖記》所說相矛盾。其實,今天看來,李吉甫之所以在當時說“今土俗”而避開李锜,當是由于李锜在元和二年(807年)謀反被殺。李吉甫因而說“今土俗亦名金山”。所以,這種說法并不表明元和八年時只有“土俗”稱“金山”。此外,論者舉《舊唐書》“韓滉傳”載建中四年(783年)韓滉“以兵三千臨金山”,證明“金山”在建中四年已得名“金山”。其實,該傳所說只是后人追敘其事,也不能證明建中四年已稱“金山”。至于裴頭陀拾金說(詳下)明顯錯誤,更不足為據(詳下)。總而言之,《頭陀巖記》說貞元二十一年“賜名金山”說,應該是可以信從的說法。
“金山寺”的得名時間
從唐人詩歌看,氐父山在被賜名“金山”以后,建于金山的寺廟才被稱為“金山寺”,并知名于世。這個“金山寺”應該是唐代建于金山的有關寺廟的專稱。之所以如此說,是因為,在唐人詩中,在金山得名之前,并未看到有“金山寺”的名稱。在金山得名之后,在《全唐詩》所錄的唐人詩中,才看到張祜有《金山寺》,許渾和馬戴有《送僧歸金山寺》,劉滄、杜荀鶴、孫魴、韓垂等有《金山寺》詩。而且這些詩中沒有一首顯示金山寺是建造于金山得名之前。至于李翱《金山寺》稱“萬古波心寺”,“萬古”是指長江而言,并非指金山寺。孫魴《金山寺》稱“千載江心寺”,也只是夸張說法,并非實指。由此可見,金山之有寺廟,當是在金山得名之后。至于《至順鎮江志》卷九“龍游寺”(即金山寺)說“梁《高僧傳》:‘天監四年,武帝臨澤心寺,設水陸會。”但從梁武帝所撰“東巡記”看,他雖曾在稱帝以后到過京口,但未見有“臨澤心寺”的記載。而且,《梁書》“武帝紀”及慧皎《高僧傳》都不見這一記載。可見《至順鎮江志》所說缺乏根據,并不可信。總之,“金山寺”的建造,當是始于唐代在金山得名之后。退一步講,金山之寺稱“金山寺”,也只會是在金山得名之后。
說到這里,需要指出的是,對于金山的得名,《光緒丹徒縣志》卷四十五所錄“九域志”說:“裴頭陀……唐河東裴相國休之子也。……頭陀于江際得金數鎰。李锜鎮潤州,以表聞。”今人多從此說,認為金山是因裴頭陀得金而獲名。但是,據《新唐書》“裴休傳”,裴休“卒,年七十四”,去世時為荊南節度使;又據《唐刺史考》“荊州”,裴休是咸通三年(862年)到五年為荊州節度使。據此,裴休當是生于貞元四年(788年)前后,到貞元二十一年金山得名時,裴休本人也只有十七歲左右。他即使當時已生下裴頭陀,裴頭陀也只是嬰幼兒,怎么會在大江邊拾金并出家為僧呢?由此可見,說金山得名于裴頭陀“拾金”,仍值得探討。今天雖然保留這一傳說,但如果信以為真,卻不妥當。
金山和金山寺得名以后,從唐人詩文看,這一名稱在唐五代時期并未有所變化。因此,當時它們是“金山”和“金山寺”的專名,而不是泛指。但是歷史進入北宋以后,“宋祥符五年(1012年)改山名曰龍游。天禧五年(1021年),復名山曰‘金’,而以龍游名寺”(《至順鎮江志》卷九)。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人們再稱“金山”和“金山寺”,那么它們就不能算是專名,而應是泛指“金山”和“龍游”及“金山寺”和“龍游寺”了。但這樣一來,使得人們對“金山”和“金山寺”名稱的解讀,會有所不同,這是值得注意的一個問題。
“白蛇”傳說的起源
以上是說對金山和金山寺得名的一些看法。下面說說與金山有關的白蛇傳說的一些看法。白蛇傳說是我國著名的民間傳說,它與金山和金山高僧有重要聯系,這一點眾所周知。但是對于這一傳說與金山的聯系,人們大概都只會想到法海,而不會想到靈坦。其實,從相關記載看,個人以為,這一傳說當是起源于靈坦傳說,法海只不過是后來成為傳說中的“主角”之一而已。之所以如此說,是因為早在北宋贊寧所撰《大宋高僧傳》卷十《唐揚州華林寺靈坦傳》之中,我們就看到了白蛇傳說的記載:“釋靈坦,姓武氏,太原文水人也,則天太后侄孫。……(大歷以后)又止潤州江中金山,今澤心也。其山北面有一龍穴,常吐毒氣如云。近者多病,或斃。坦居之,毒云滅跡。又于江陰定山結庵。俄聞有贊嘆之聲。視之,則白龜二。坦為受(授)戒。又見二大白蛇,身長數丈,亦為受(授)戒。……卻往吳興。……,元和五年,相國李公鄘之理廣陵也,……一見坦,鄭重加禮,召居華林寺。”從這一記載中,我們看到了與白蛇傳說有關的兩個情況,一是“龍穴”,當即與白蛇傳說有關的金山白龍洞。二是“二大白蛇”。白蛇事雖發生于江陰定山,但此事緊接靈坦居金山之后,因而也與金山發生了聯系。從這種情況看,白蛇傳說發生的地點和主人公“法海”以及白蛇和青蛇的“影子”,已出現于“靈坦傳”之中。據此,今天,可以認為,白蛇傳說的起源,當是與靈坦有關,時間在唐代中期。
說到這里,自然會產生一個問題,這就是:金山既然在南北朝時期已有“氐父山”之名,為什么當時以至盛唐以前是默默無聞,直到中唐時期才嶄露頭角呢?這個問題,論者似乎未見論及。今天看來,金山之所以會在中唐開始逐漸知名于世,當與唐代開元年間潤州刺史齊濣于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在當時屬于潤州的瓜洲開鑿伊婁河所產生的積極影響有關。之所以如此說,是由于伊婁河開鑿以后,從而使得揚州與潤州間本來由揚子津抵達京口的主航道發生變化,使得本來遠離揚子津至京口的主航道的金山,置身于從瓜洲到京口的主航道之間。特別是安史之亂以后,地處關中的唐王朝更加依賴東南地區,京口到瓜洲的交通更加頻繁。在這種情況下,地處潤州與揚州之間長江主航道之中的金山,自然也會越來越知名于世,產生了更大的吸引力和更高的知名度,從而由一個本來囚禁戰俘的江中小島,發展成為江中“浮玉”;本來名不見經傳的寺廟,發展成為聲名遠播的“金山寺”。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