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江河風光

諫壁閘江河交匯處

文保碑 圖:沈伯素 提供
文/沈伯素
成年累月,亙古的長江洪波滔滔,永恒的運河白浪滾滾,天造地設,江河就在我居住的這塊土地上交匯了。生活在鎮江這片土地上,我倍感幸福和驕傲!江河交匯處聞名于世。面對洶涌澎湃的長江波濤,悠然溫柔的運河白浪,我感受著不盡的江河風光。
盡管長江和運河都是那樣恒久古老,卻又閃爍著永遠的青春光芒。她們是年老的祖母,也是年輕的母親。置身江河交匯處,也就是感受母親的永在和母愛的溫暖,感受自然的神奇和歷史的滄桑!
曾經的江河交匯處,在鎮江原有五地:大京口,小京口,甘露口,丹徒口,諫壁口。小京口就在我漫步可及的地方——南接京口閘的平政橋。每來到平政橋,甚至偶爾經過諫壁口,我都會站下來,有時還站得很久很久。我喜愛站在江河交匯處,站下來,才能全神貫注,悉心感受江河風光。我感受母親河的古老,體驗江河之水展示的雋永歷史,感觸自然的神奇。江河之水每時每刻都顯示著動人的畫卷;站在江河交匯處,就像是翻閱宏篇巨著,吸吮、品味和咀嚼廣博的知識,領略地理的滄桑!
站在江河交匯處,不必說“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一連串的優美詩句會自然在胸中流淌。眼前江河奔流不息,曾經過往的一條條小船,一艘艘巨輪,告訴了我什么是漕運之益、舟楫之利;眼前的一只只鷗鳥,一聲聲鶯啼,傳揚著曼妙之音,也都是一首首優美的詩,一曲曲江河之歌。
奔騰不息的江河之水,令我感受到無窮無盡的自然之美,領略到天籟之音無盡的樂趣。我從未把江河之水看成僅僅是自然地理上的概念,江河之水是人民的生命,是世世代代祖輩的深情,是思想的、民生的、民族傳統的洪流!江河之水在視野里奔放,雖然物換星移,卻經久不衰。水運富民,民富城興。沒有這江河之水,缺少這江河風光,就沒有我們這座城市的今天,鎮江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每天吸引著四面八方的游人前來觀賞。大長江,古運河,是注入我們這座古城的生機,是它們助長了我們這片家園的繁榮!
站在江河交匯處,眼前的一切,雖然從形態上看,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甚至在名稱上都出現了一些新詞。但是,它們的本質永遠屬于長江,屬于運河。放眼無邊的視野,就像我們這個古老國家的歷史鏡頭從眼前閃過。我讀著歷史的書籍,聽著古國的故事,感受著恬靜,享受著安寧,渾身一陣陣通泰。
從朱方到丹徒,從潤州到鎮江,一頁一頁,寫滿了江河之水奔騰的洪流,告訴世人這里是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的重鎮。“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荊蠻”民族繼承商周農耕文化從這里開始;江南最早的城池在這里筑成;江浙地區的中心首先在這里塑形;在東晉、隋唐年代,華夏軍政中心更是依靠這里得到進一步穩固,并且逐步形成了漕運咽喉;更有那個宋朝,一位皇帝依據水勢變化把這里更名“鎮江”,又有一位皇帝把這里升格為“府”,其后代南宋高宗更派良將把守這里,依托江河險要在臨安建成了都城。
鴉片戰爭中,帝國主義的軍艦溯江而上,來到江河交匯處,漕運阻斷,腐敗的清政府被迫求和,拉開了中國百年屈辱史的序幕;而在我人民解放軍面前,同樣還是那個強盜,在“炮轟紫石英號”的隆隆聲中逃跑,結束了洋人在江河橫行百年的歷史。
正因為江河在這里交匯,江河之水使鎮江這座城市地位長盛不衰。江河之水不僅承擔過全國漕糧中轉重任,并長時期帶來庶民的生活必需。這里當南北之要沖,值東西之通衢,江河之水永遠充滿生機,激活了塵世。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