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兒時鄉村的風車

□ 吳 瑕
每次回鄉下老家總看見老屋角落那臺風車。不僅我家有,大多鄉親的老屋里都放著一臺風車,無人照看,車身蒙塵、車肚木片脫落,有的手柄破爛。望著這破舊的風車我不禁感嘆社會發展太快了,小時候家家戶戶堂屋靠墻邊都放著一臺風車!風車是農家不可缺少的生產生活工具,鄉村人家用來給稻谷除去雜質的手工器具。大凡干過農活在農村長大的人一定見過風車。
風車是傳統的木制農具,相傳是魯班發明的。風車為全木質結構,一米多長,有連在車身的前后四個把手,約一人高,右手邊有一圓形空肚,里面裝著木板制作的風扇,六片風扇板接在一木軸上,木軸一端裝有搖把。風車頂部是一個大漏斗,漏斗底部的開口處有一狹長的閥門,用來調節漏斗開口的大小,閥門的一端有個木條連在緊貼風車肚皮的一個檔口,依次四個檔,檔越大連接閥門的口越大,檔越小閥門就越小直至閥門關緊。人工轉動外面的搖把產生風力,風車有三個出口,在谷物自上而下漏入車身時,用力搖動風車曲柄轉動風扇輪,產生的風向谷物漏斗下的方向沖出,使最輕的谷殼草屑還有灰塵從車身后開口處吹出,較輕的秕谷從風車的中部漏下,較重的飽滿的谷粒落到車身連著搖把的一個出口自動流入接在下面的籮筐里。
大集體時,只要把這些谷物倒進風車上面的漏斗里,轉動手柄,沉甸甸的谷子就流進下面出口的籮筐里,輕飄飄的糠秕稻草則在出風口落在地上。經過風車的加工能很快地清理出最優良的糧食顆粒。風車揚谷一般都是由婦人完成,稻場上婦女們一字排開手搖著風車,金黃的麥子稻子在她們的說笑聲中流淌出來。搖風車得講究技巧,掌握手搖速度與控制擱條上下檔的位置,搖得太快會把很多飽滿的谷物扇出去,浪費糧食,搖得太慢谷物扇不干凈。使用風車時兩手要協調配合,右手要先搖動風車搖柄讓風先扇出來,然后左手負責放檔,開出適當的檔口子,主出口是最貴重的主打糧食。一籮筐接滿以后,就要把擱條擱到最高檔關緊漏斗底板,換一籮筐繼續扇。有一些不飽滿又不干癟的秕谷直接扇到風車肚底下,用一個小籮筐接住,這個我們叫它癟谷,為了節約糧食會再倒入漏斗再搖一次!
兒時風車是我們開心的玩具,那時我們先用力搖幾下,把風車里的灰扇干凈。然后幾個小孩便擠在風車尾端的出風口,一個小孩在前面搖動搖把,大家嘻嘻地笑著享受著涼風,風車越搖越快,空風車發出“呱呱”的聲響。我們那時還不知天高地厚,大人們扇谷時我們也悄悄地站在出風口上,沒等到涼風驅趕完我們身上的酷熱,迎面的灰塵早已迷了雙眼,特別是谷土稻芒鉆入衣物內癢死人。記得有一回,我們幾個孩子捉迷藏,有的藏在柴堆里,有的藏在草叢中,有個小伙伴一著急藏在堂屋一架風車的漏斗中,那個小伙伴蜷縮在風車的漏斗中睡了一覺,他個子矮小的母親到處找他急得都哭出來了。
分田到戶單干以后,隨著生活進步,農用器具也進步了,風車因為實用性不強,不大用了。但是稻子加工場還有兩臺風車作為配置,方便加工過大米的村民用風車分離加工后的米和粗糠。
后來我們長大了,在城市里謀生,鄉村城市化,土地流轉了,都是買袋裝大米,再也用不上風車了,風車退出了歷史舞臺。媽媽當年不顧腰酸背痛扛著養活我們的責任,挑一擔稻谷去碾,然后轉動風車,分離米和糠,挑回家再用篩子篩出細米,大米倒進大缸里是我們吃的糧食,細米和粗糠一起煮了喂豬。細糠直接喂豬,到口的糧食離不開風車,母親搖動風車的艱難歲月一直留在我的記憶里。老屋里的風車已沉睡多年,只剩下骨架了,像個飽經風霜、缺牙豁口的老人,向我們述說著當年的榮光。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