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揚中島
文/劉干
揚中,是長江沖積洲,江蘇唯一整域處于江心洲的縣級市,俗稱揚中島。對我來說,是牽系一生的地方。隨著年歲漸長,我越發強烈地感受到與這個島城,難以割舍的情緣。
提起揚中,我并不陌生。20世紀80年代初,我和朋友曾來過一次。那時江上無橋,不能直達島上,出行十分不便。我和朋友從皖北老家乘車到揚州,再從揚州換乘私營小客船,在風浪中顛簸一兩個小時才抵達揚中島碼頭。
登島后,從碼頭通往市區的路是塵土飛揚的沙石路,沒有公交車,我們搭上人力三輪車前往市區。沿途看著時隱時現的灰墻黑瓦的低矮民居,委實讓我吃驚不小。印象中,江南一般是小橋、流水、人家,而此地怎么會如此荒涼?車夫說,以前,揚中島基本是與世隔絕的孤島,因為沒有跨江大橋,人們進出島全靠舟楫擺渡,風險勞頓帶來的生存艱辛與生活沉重,時常讓島民欲哭無淚。
豈料,十多年后,我第二次踏上揚中島。這次來,不是旅游,而是任教于島上一所學校。我借助導航儀,從滬蓉高速揚中出口下,車直接開到校門口,不見了十幾年前一江阻隔天涯路的局面,心情自然要比第一次來明朗了許多。
接待我的校人事處周老師告訴我,前幾年島民傾其所有、集資建起了長江大橋,后來政府投資又陸續建了長江一橋、二橋、三橋,僅十幾年光景,揚中人憑借那股不服輸的干勁,硬是把原本羸弱的孤島,建出“一島五橋”的大交通格局。從首座跨江大橋建成起,國道、省道、縣鄉道,星羅棋布,給島民生產生活帶來極大便利,成為鄉親們的致富路、幸福路。
剛到揚中時,街道狹窄陳舊,記得經過幾次舊城改造后,現在的商業街,隨處可見星巴克、肯德基、麥當勞、茶館、酒店等,置身其中,赫然就是江島商業街發展的編年史。當我走過新改造的金鷹商貿建筑群,仿佛穿越朦朧的時空,熱鬧迎面撲來。特別是護城河依岸傍水的幾家鎮江鍋蓋面館,河豚面、鱔絲面、毛肚面、肥腸面等江島特色美食,讓人味蕾激蕩,齒頰留香。昔日的孤島,一下子變成了宜居、宜業、宜商、和美的桃花島。
我在市博物館看到,改革開放前,揚中人口是27萬,耕地只有16萬畝,田少人多,絕大多數農戶仍然是“麥子吃不到栽秧,稻子吃不到下霜”,貧困人口高達80%,窮得全省聞名。窮則思變,改革開放后,全島2萬多名供銷員秉持踏遍千山萬水、走進千家萬戶、說盡千言萬語、吃盡千辛萬苦的“四千四萬”精神,解決了缺原料缺市場的大難題,為揚中鄉鎮企業的崛起立下奇功。
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揚中人緊緊抓住發展機遇,著眼于脫貧攻堅,利用多年跑業務積攢的資金,大力興辦民營企業,迎來了江島第二次華麗轉身。從低矮灰暗的瓦房,到寬敞明亮的樓房,再到住上高大上的別墅,先后創成“國家經濟綜合實力百強縣市”“中國最具幸福感百佳縣市”等,用“四千四萬”精神,講好江島故事,譜寫著一個又一個脫貧攻堅的神話。
為了更科學地利用江島資源,近年來市旅游部門以“水韻芳洲”為主題,著力打造環島旅游新高地。目前全島已推出五條鄉村特色旅游線路:一是博物館館藏探尋之旅,二是美麗鄉村尋覓之旅,三是江島美食文化尋味之旅,四是江洲采風之旅,五是紅色記憶追尋之旅。附近村民憑借景點優勢,加快產業轉型,紛紛辦起了農家樂、民宿等提升江島旅游品質,讓文旅成為江島消費新熱點。
一晃,我在揚中島工作生活18年了,參與并見證了江島由窮到富到強的發展過程。我與江島似乎已達成某種高度共鳴,仿佛我就是那座島,島已化為江上望鄉的我。如果說,皖北老家是我青少年時代最魂牽夢繞的地方,那么揚中島則是我羈旅生活靈魂的皈依所。因為我們都是如此地熱愛這座小小的島城,尤其像我這種被打著深深江島印記的外地人。
清心置閑,常去江堤漫步。風,帶著暖意掠過江面,興起了一層層漣漪。無論站在江堤哪個方位,抬頭總能看到綿延起伏的綠洲。島上總是云霧繚繞,看楊柳曼舞,秋橘如金,榴紅似火,還有那些不知名的野花遍及江岸,讓我親近寄托情懷的美景,也讓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揚中島發展變化的磅礴偉力。
夜幕降臨,遠眺閃爍在江灣里星星點點的燈火,那每一團燈火里都是一個小小的村落、一個個溫暖的家,都是正在匯聚的光源和希望,璀璨著揚中的未來。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