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畫舫錄》中的鎮江元素


□ 徐 蘇
清代名家李斗歷時30年寫就的《揚州畫舫錄》,被尊為一部最權威、最全面的揚州百科全書,也是朱自清先生筆下最推崇的明清筆記體奇書。作者李斗(1749-1817年) ,字北有,號艾塘,江蘇儀征人。諸生。著有《永報堂集》。《揚州畫舫錄》十八卷,成書于乾隆六十年(1795),記錄了當時揚州的社會生活和景物,內容涵蓋城池水系沿革、山川園林、寺觀廟壇、市肆文物,備載風物掌故,除了記載揚州一地的園林名勝、風土人物,還涉及揚州城市區劃、戲曲、名人軼事等多方面內容,揭示了揚州文化多維度、充滿動態的特點。
李斗可能自己也沒有想到,他在描述揚州移民城市的特點和這里形成多層次的文化結構時,融入了許多鎮江的相關元素,同時為揚州和鎮江兩座文化名城研究作出了貢獻。地處一江之隔的鎮江,與揚州關系密切,來往的人員也多,在《揚州畫舫錄》的描述中,涉及了許多鎮江元素,包括鎮江文人在揚州的交往,對揚州園林的貢獻,鎮江商業在揚州的分布,以及揚州文人對鎮江的記事等。
揚州園林有唐代鎮江詩人的精彩
在揚州的園林中,有不少鎮江名人的留名落款。最常見的是唐代詩人許渾的詩句被揚州的造園者廣泛使用,如“桐蔭書屋,屋后小亭,額曰‘枕流’。聯云:‘鳥宿池邊樹(賈島),花香洞里天(許渾)。’”“來薰堂在春波橋東,前湖后浦,左為榮,右靠山。入浣香樓,堂中聯云:‘煙開翠扇清風曉(許渾),日暖金階晝刻移(羊士諤)。’”“橋南小嶼,種桂數百株,構屋三楹,去水尺許?;⒍辐B厲,攢巒互峙。屋前縛矮桂作籬,將嶼上老桂圍入園中。山后多荊棘雜花,后構廳事,額曰‘花南水北之堂’,聯句云:‘別業臨青甸(李嶠),前軒枕大河(許渾)。’”“綠榭既盡,碧天漸闊;雨斬云除,曠遠斯出;疊石構嶺,閑宴乃張,遂構清遠堂于藤花書屋之北,以為是園宴賓客之地。聯云:‘窗含遠色通書幌(李賀),云帶東風洗畫屏(許渾)。”……
許渾(約791-約858年)字用晦,一作仲晦,祖籍安州安陸,寓居潤州丹陽(今鎮江)。他是武后朝宰相許圉師的六世孫, 出仕后體弱多病,辭官東歸,來到丹陽丁卯橋村舍閑居,將這里作為他的樂土和最后的歸宿之地,從此,再也沒有出仕。在丁卯橋村舍閑居期間,他將自己創作的500余首詩一一抄錄編輯,綴成詩集《丁卯集》。其詩皆近體,五七律尤多,句法圓熟工穩,聲調平仄自成一格,即所謂“丁卯體”,在當時和后世詩人中有很高評價。世人所熟知的“山雨欲來風滿樓”,出自許渾之手。由于許渾的名氣大,又擅長山水詩,所以特別受到揚州文人的喜愛,將他的佳句選出,印刻在揚州的大小園林之中。
在揚州園林中,被選用佳句的潤州唐代詩人還有馬懷素、權德輿、儲光羲。如“芍廳后于石隙中種蘭。早春始花,至于初夏,秋時花盛,一干數朵,謂之蘭渚。渚上筑室三間,聯云:‘名園依綠水(杜甫),仙塔儷云莊(馬懷素)。’” “顏其室曰‘珊瑚林’。聯云:‘艷采芬姿相點綴(權德輿),珊瑚玉樹交枝柯(韓愈)。’”“吹香草堂聯云:‘層軒靜華月(儲光羲),修竹引薰風(韋安石)。’”
揚州園林有宋代鎮江名人的印記
《揚州畫舫錄》中有一段文字:“鹺商安氏,業鹽揚州,刻孫過庭《書譜》數石,今陷康山草堂壁上。寺中蘇文忠公《次韻伯固游蜀岡送李孝博奉使嶺表詩》,凡十韻。石刻在寺中,斷仆已久,上有嘉靖辛丑蜀岡盛儀、萬歷己卯沔陽陳文燭二跋。康熙辛丑新城王文簡公士正為司理時,訪之,命僧陷舊石于方丈壁,次韻紀事,為《禪智唱和詩》。乾隆甲午,謝翰林啟昆守揚州,翁閣學方綱托其訪拓,且續唱和故事。丙申間,謝公與朱轉運孝純追和二首刻石,增構數楹,砌石于壁,和者數十家,為《續禪智唱和詩》一卷。翁閣學跋云:“蘇伯固,名堅,鎮江人,博學能詩,與文忠會于揚,李孝博亦自山陽守以治行拜廣東提點刑獄,見《徐仲車節孝傳》。孝博字淑升,而此跡作淑師,當以墨跡為正也。”記錄了蘇東坡和鎮江友人蘇堅在揚州蜀岡游覽并送李孝博的詩文被刻石的經過和價值。
鎮江方志中對蘇伯固的記載甚少,只提及他是蘇頌族人,但他與蘇軾的交往卻是相當的密切。據《蘇軾詩集》卷三二《次韻蘇伯固主簿重九》詩題下注:“蘇伯固,名堅,博學能詩。東坡自翰林守杭,道吳興,伯固以臨濮縣主簿,監杭州在城商稅,自杭來會,作《后六客詞》,伯固與焉。方經理開西湖,伯固建議,謂當參酌古今用中策。湖成,其力為多。后一歲,又相從于廣陵,有《和蘇伯韻送李孝博》詩。坡歸自海南,伯固在南華相待,有詩。黃魯直謫死宜州,伯固在嶺外,護其喪歸葬雙井。其風義如此。”說明蘇軾和蘇堅兩人曾在一起任職,共同修繕杭州西湖,蘇堅還是修筑西湖長堤的負責人。兩人的情誼很深,甚至惠及蘇堅的兒子蘇庠。據《京口耆舊傳》卷四“蘇頌”條附錄載:庠,字養直,丹陽人。其先泉人,丞相頌之族。庠父堅,字伯固,有詩名。文忠公蘇軾過九江,堅時為縣主簿,多所唱和。……晚為建昌軍通判,致仕,卒。庠……嘗作《清江引》云:“屬玉雙飛水滿塘,菰蒲深處浴鴛鴦。白蘋滿棹歸來晚,秋著蘆花一岸霜。扁舟系岸依林樾,蕭蕭兩鬢吹華發。萬事不理醉復醒,常占煙波弄明月。”蘇軾見詩稱奇,手書此詩云:“使載在太白集中,誰復疑其非是者?乃吾家養直所作。”自此蘇庠寫詩的名氣更大了。
《揚州畫舫錄》中也有關于沈括的記事,說他與揚州園林有關聯。書中載:“《揚州鼓吹詞序》云:‘是橋因古之二十四美人吹簫于此,故名。’ 或曰即古之二十四橋,二說皆非。按二十四橋見之沈存中《補筆談》,記揚州二十四橋之名,曰濁河橋、茶園橋、大明橋、九曲橋、下馬橋、作坊橋、洗馬橋、南橋、 阿師橋、周家橋、小市橋、廣濟橋、新橋、開明橋、顧家橋、通泗橋、太平橋、利國橋、萬歲橋、青園橋、驛橋、參佐橋、山光橋、下馬橋,實有二十四名。美人之說,蓋附會言之矣。”說明了沈括是有心人。他在對揚州園林的游覽中,不是一般的走馬看花,而是對一些代表城市特色的建筑進行了仔細考察。如揚州二十四橋進入他的眼簾后,就專門作了詳細的筆錄。
《揚州畫舫錄》中還提到了沈括為揚州平山堂寫記文:“平山堂在蜀岡上,《寰宇記》曰:‘邗溝城在蜀岡上。宋慶歷八年二月,廬陵歐陽文忠公繼韓魏公之后守揚州,構廳事于寺之坤隅。江南諸山,拱揖檻前, 若可攀躋,名曰平山堂。寄魏公書有云:平山堂占勝蜀岡,一目千里,謂此。其時公攜客往游,遣人走邵伯湖折荷花,遣妓取花傳客,事載諸家說部中。嘉初,公遷翰林學士,知制誥,新喻劉敞知揚州,有《登平山堂寄永叔內翰詩》, 公與都官員外郎宣城梅堯臣俱有和詩。八年,直史館丹陽刁約自工部郎中領府事,堂圮,復修,又封其庭中為行春臺。察訪使錢塘沈括為之記。’”從這段記載中,我們還知道宋代鎮江人刁約擔任揚州知府時,有過修復平山堂之舉。
揚州景點有清代鎮江文人的題記
除了園林,在揚州城中的景點中,也有鎮江著名文人的記文或題聯。如書中記到:“敬亭書院在北橋,建于康熙二十二年,兩淮商人創始,因御史裘充美論湖口稅商疏,感其德建此,令士子誦讀其中,京口張九徵為記。” 據《揚州畫舫錄》記載,自明以來揚州的書院有:資政書院、維揚書院、甘泉山書院、安定書院、敬亭書院、 虹橋書院、梅花書院、廣陵書院等。這些書院在建設過程中得到了鹽商的資助,常常邀請一些著名人士到書院參觀、講學,以充實書院的文化內涵。京口的著名學者張九徵也在受邀之列,并在訪問后為敬亭書院撰寫了記文,成為書院的墨寶。
張九徵,字公選,世居鎮江城南。名相張玉書之父。貫通經史,精于《春秋》。順治二年(1645年)張九徵參加清江南開科鄉試,奪得舉人第一名,是為解元。順治四年(1647年),他赴京參加會試,考中進士。歷任行人司行人、吏部文選司郎中、驗封司郎中。順治十二年(1655年)擔任會試同考官。官至河南提學僉事,視察河南學政,考績顯著,有“天下第一撫臣”之稱。著有《艾衲亭稿》《閩游草》《文陸堂文稿》。
在《揚州畫舫錄》中,還記錄了鎮江著名的書法家王文治在揚州的活動情況,說在揚州的城市建筑中,不乏這位“濃墨探花”的書法作品。“王文治,字夢樓,丹徒人。乾隆庚辰進士一甲第二人。工詩,尤精書法。城中祠廟,湖上亭榭,碑文、榜聯多出其手。”
清代中葉著名詩人、駢文名家曾燠,字庶蕃,一字賓谷,晚號西溪漁隱。他在擔任兩淮鹽運使時,倡導風雅,曾辟“題襟館”于揚州,“周植花木為唱和之所”,延納四方名流唱和,與賓從賦詩為樂。有一次,他在西園舉行文筆活動,特邀丹徒畫家陸曉山為之繪圖。還有俞鶴,字橫江,丹徒人。題春雨堂聯云:“疏鐘聲遠流何處,明月多情在此間。”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