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河西岸與貽成面粉廠
文/圖 許金龍
江南橋的身世
新河西岸南起原金山路,北至今江南橋,長1315米,寬6至8米。原稱新河南、北岸,因位于新河西側,后統稱新河西岸。道路最北端的鎮江港試辦引河,是新中國成立后為根治長江南岸淤漲而開鑿的人工河道,隔河就是莽莽的征潤洲蘆柴灘。引河報廢后成了木建材公司貯存木材的“水庫”,行人進出江灘可踩著木排過河。引河以南是建于1957年的市水產養殖場,一方方養殖池似棋盤整齊排列,近5000畝水面與金山公園外圍接壤。
1965年經鎮江市計委批準,農藥廠在二人醫對面的蘆葦叢中擴建新車間,采用電爐法工藝生產黃磷。新廠區隔江過水,迎江木船隊的20條木劃子負責渡運來往兩岸的員工。次年9月黃磷車間投產,年產量40.1噸。1978年1月,蘆灘上的黃磷、化工車間劃出成立江南化工廠,生產規模不斷擴大,銷路一直看好。1979年,在引河上建造了一座長121.3米的江南橋,上部為三孔20米T形梁,兩邊由10米空心梁板及二孔2米蓋板組成,下部為單排雙柱式摩擦樁橋墩,重力式U形漿砌塊石橋臺,是城區最長的一座橋梁。
江南橋的建成使得新河西岸與蘆灘之間變為坦途。運糧河沿岸有航運公司船舶修理廠、省商站五庫、丹徒縣生資庫、日雜果品公司倉庫和港務處碼頭。一到下雨季節,砂石路上泥濘不堪,滿是車轍印和大小水坑,路人行走困難。新河橋口的金山河小學是一所老學校,后來與新河小學合并。新河橋以南主要是面粉廠和脫粒機廠的碼頭。
面粉廠瀕臨倒閉
貽成巷,東自新河西岸,西轉北至新河路,長258米,寬1.5米,新河路巷口過去有一售水站。因該巷與大名鼎鼎的貽成面粉廠為緣,故以貽成取巷名。進巷子不遠左手是貽成面粉廠宿舍區,前后大院里住著與老廠血脈相連的幾十戶人家。
早在1908年,常州人惲禹九等人在瓜洲鎮合作創辦合興石磨面粉廠。歷史上的瓜洲曾屬潤州管轄,不久該廠遷徙到對岸的鎮江,經過增資擴股改名為貽成機制面粉廠。1914年因股東意見不合,由無錫煤炭商唐晉齋接辦,改名貽成晉記面粉廠。兩年后工廠日漸式微,舉步維艱。“寧波幫”在關鍵時刻幫助貽成面粉廠起死回生。1918年,貽成晉記面粉廠轉給鎮江美孚洋行經理、浙江鎮海人李皋宇(1874-1962),李遂集合上海銀行、糧食界股份撐起了瀕臨倒閉的面粉廠。1926年經鎮海小港李家的李祖華先生介紹,寧波鎮海人樂甬生投資入股成為貽成面粉廠董事、廠長,1931年改組為鎮江貽成新記面粉股份有限公司。
樂甬生,1900年出生,世居鎮海北侖高塘之塘頭弄。祖上經營帆船貨運,在寧波江東設有樂全興字號。十七歲入讀上海同濟大學,十八歲時因為父親病故,其母命樂回寧波管理公司。樂甬生為人生性豪爽,交友中以氣量大、肯助人著稱,在家鄉曾捐助鎮海同義醫院,大碶同安醫院等慈善事業。1934年樂甬生賣掉寧波家中正屋、側屋各24間及沿街店面5間,用于增資面粉廠,并且將全家搬至鎮江。
聲名遠揚面粉廠
小有名氣的貽成面粉廠占地58畝。1933年,一幢5層灰色大樓在新河西岸拔地而起。磚混結構,青磚墻體,屋頂上豎著一只挨著一只大煙袋模樣的吸塵裝置,猶如鶴立雞群。主廠房設備選用歐美式磨粉機和德國西門子電動機,主管機械師也是一位鄭姓寧波人。從小麥進廠,到除塵、碾皮、粉碎、過篩、出粉,都在自上而下的一條自動化生產線上完成。到了一樓,小麥就變成了面粉和麩皮。“金山牌”標準面粉名揚各地,每天出粉6000袋。因機制白面粉當時被稱為洋面,所以人們習慣上都稱這家工廠叫洋面廠。洋面廠成為當時鎮江唯一的“大哥大”,生產規模在蘇浙皖三省工業中排列第八。
新河橋頭的星月,運糧河畔的垂柳,貽成巷口的車水馬龍,在這里構成了一片熱氣騰騰的景象。大車間里馬達轟鳴,大屋頂上的排塵管道不停地搖著頭,面粉生產線天天在創造著歷史的輝煌。廠部大門和運糧河之間僅一路相隔,緊貼河邊有三個碼頭。碼頭上豎立著幾根小扒桿,進進出出的小推車來往穿梭。江南江北的農戶都在這里加工、兌換面粉。新河橋的活動橋面每天開合兩次,大小麥船停滿了河道等候放行。送來的是一批批小麥,運走的卻是一包包人見人愛的白面。
抗戰時期舉步維艱
1937年12月8日鎮江淪陷,面粉廠被日寇鎮江宣撫班霸占,日本人要樂甬生出面維持當地商界局面。樂甬生是鎮江商界頭面人物,深知這種漢奸事體做不得,決計不從。于是他以逃難為名帶著一家老小繞道武漢、香港,躲進了上海灘。
1938年10月工廠交由日商新井洋行經營,更名為鎮江面粉廠,組織機構設工務、經理、財務、業務、總務、倉務六課。日本人早就覬覦著面粉廠這塊“肥肉”,隨時意欲吞并。1941年2月18日,新井洋行與鎮江面粉廠簽訂了為期三年的租賃合同。三年后工廠又“出售”給新井洋行,至此面粉廠由一個中國民族資本的工廠全部轉化為敵產。
1945年8月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企業停產,由國民黨軍政部和鎮江縣政府先后派員駐廠監管。同年底由江蘇省田賦糧食監理處正式接收,重新組建了內部機構。先后配備了業務、倉務、會計、器材、總務、工務等課,并于1946年春恢復生產。但由于資金短缺,原料不足,生產很不正常。
鎮江解放前夕,為了迎接解放大軍渡江南下,根據鎮江地下黨組織提出的要求,開展護廠、護路、護校、護店活動,確保電廠供電、水廠供水暢通,盡力減少西區工廠的損失。面粉廠組織了30多名工人成立武裝護廠隊,嚴格治安巡邏,防止散兵游勇、地痞流氓進廠破壞。工人們還在柴油機、電動機頂部及四周堆上麥包,以防遭流彈打中而毀壞機器。直至1949年4月23日,鎮江面粉廠被市軍管會接管,成為全省大中型面粉廠中唯一的地方國營企業。
從輝煌走向消亡
新中國成立以后的面粉廠與對岸的熒昌火柴廠并駕齊驅,是鎮江近代工業的驕傲。廠門口的大喇叭每日廣播三次,播放著《咱們工人有力量》,嘹亮的歌聲傳向四面八方。廠里的職工宿舍、食堂、幼兒園都數得上是全市一流,令人羨慕。
廠內運輸和碼頭作業實現了機械化,河道中帆檣林立,停泊在碼頭上的大小麥船卸完麻包,即裝即走。每天都可以看到來自九里街、八角亭、煙墩灣、下濞塘、詐輸崗的農民兄弟們,挑著小麥擔子翻山越嶺到面粉廠兌換面粉。返回的路上一個個笑容可掬,將擔子歇在小吃店前,買好籌子吃飽肚子再趕路。
1958年大躍進,面粉廠的機修車間擴展為專區農業機械廠,首開鎮江農機制造行業之先河。專區農機搬到包家灣新址后,原址變更為鎮江脫粒機制造廠,生產“金牛牌”小型機動脫粒機,一部分出口第三世界國家,是全市機械行業的骨干企業之一。
一直到20世紀60年代,面粉廠的動力裝備和企業管理仍然處于領先水平。在那物質條件匱乏的年代里,托人去面粉廠購買一點麩皮、雞食,用回收的面粉袋布料加工縫制內衣褲,都是當時的熱門。
多年以來,面粉廠一直是在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和國有企業管理模式下運作,依靠國家的統購統銷政策吃飯,不用參與市場競爭。1982年之后,企業內部機構臃腫、包袱沉重、人浮于事、獎懲不明、員工吃大鍋飯的弊端逐漸暴露。成本居高不下,虧損越發嚴重,工人發不足工資,企業危機顯現。雖然經過企業整頓、定員定崗、競爭上崗,收入拉開檔次,緩解了一時的矛盾。但在市場經濟和社會競爭浪潮的沖擊下,面粉加工的市場份額減少,生產接近癱瘓,效益滑坡,債臺高筑,職工被迫下崗分流。1997年8月,具有90年歷史的鎮江面粉廠進入破產程序,成為全市第一家上市拍賣的國有企業。
新河西岸換新顏
面粉廠隔壁的脫粒機廠改制之后搬遷丹徒新城,新開筑的中山北路和“金山寶地”綜合體切去原脫粒機廠(包括泰興隆食品有限公司)地塊的一大半,剩余部分和面粉廠地塊存量土地捆綁開發,建成如今的金山翠堤春曉住宅小區。
隨著征潤洲處女地的大規模開發利用和運糧河沿線的環境整治,新河西岸跨過江南橋,向北延伸與金山湖路、航道路相接,形成四通八達的道路網絡。昔日的漁業鄉更名金江鄉,多家餐飲店在此聚集形成富有特色的江鮮一條街,15路公交線直達街心。水產養殖場西南片地塊建起了江南新村居住小區和文旅金山東街;東北片地塊開工建設了集旅游、餐飲、文化、娛樂為一體的綜合性時尚休閑街區——“長江新天地”,商業街區建筑既相對獨立,又與亭、臺、樓、閣、園景、曲徑渾然一體。2008年在征潤洲路與新河西岸之間的沼澤地段開通了試辦引河南路,后定名豐潤街。2016年2月,在原江南化工廠廢棄地塊舉辦了第六屆蘇臺燈會,一組組流光溢彩的大型燈彩栩栩如生,將鎮江的歷史文化和臺灣地區的民情風貌展示在世人面前。
徜徉在運糧河畔,沿河的花園、綠化、草坪、街景、夜景亮化燈飾、沉浸式親水平臺,一路風光令人目不暇接。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