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話鍋蓋面


文/張良國
鍋蓋面是鎮江的一張名片,被評為全國十大面條之一,是鎮江餐飲行業極具代表性的美食,與香醋、肴肉并稱鎮江三怪,即“香醋擺不壞,肴肉不當菜,面鍋里煮鍋蓋”。
鎮江人喜食面條,據說鎮江有面館(店)5000多家。不少知名的面館早上門庭若市,中午排著長隊,但絕大多數面館不做晚市。央視報道過鎮江鍋蓋面,里面有一句解說詞是這樣說的,“許多鎮江人的一天是從一碗熱氣騰騰的鍋蓋面開始的”。
鎮江人為什么這么愛吃面條?這與鎮江的歷史和鎮江的地理位置密不可分。鎮江位于中國第一天然大河長江與中國第一人工大河大運河交匯處,自古就是長江上重要渡口,是南北交通樞紐。歷史上北方每有重大戰亂,北方人南下避亂,渡過長江許多人就在鎮江落腳。后來黃淮地區水旱災害頻頻,很多災民逃荒的首選地也是鎮江。鎮江人很包容,不排外。鎮江是塊福地,自然災害很少,外地人來鎮江很容易謀生。大量的外來人口影響了鎮江的人口結構、語言文化乃至風俗習慣,鎮江人也深深地影響了外來人口,使鎮江變成南北文化的融合區。鎮江人愛吃面食尤其喜食面條,就是南北飲食習慣融匯的結果。
曾任鎮江市委書記的張衛國曾經很精辟地指出:“鎮江人既有南方人的精明,又有北方人的豪爽。”就是指鎮江人性格上具有南北文化交融的特點。
面鍋里煮鍋蓋究竟起源于何時,目前還沒有確切的資料,但至少有上百年乃至數百年歷史。可是以前不叫鍋蓋面,而是叫“火面”。從我記事起,就知道“火面”這個詞。年輕的時候,看到不少面館(店)門口寫著“火面”或“供應火面”的字樣。當然,也有少數店家寫的是“伙面”。對于“火面”的起源,我至今沒有看到令人信服的說法。
我年輕的時候,還是計劃經濟年代。那時面店的面條分兩種,一種二兩一碗,需要二兩糧票八分錢;一種是三兩一碗,需要三兩糧票一角一分錢。這里說的二兩三兩,指的是面粉重量,實際做成面條,還要加上含水量,夏季冬季標準不一樣。
過去面館還有一樣與現在不同,那時一般面館沒有澆頭,下的是光面。我小時候聽外婆說過,抗戰前外婆家在南門大街開肉店,常有人早上來店里切二三兩肉絲,拿荷葉一包去面館,面館老板或伙計看到就接過來,放入撈面的漏勺,放進面鍋里燙一燙,再倒入面碗里,然后撈起面條放入面碗,一碗香噴噴肉絲面就做好了。抗戰爆發,肉店被日寇飛機炸毀,外婆家就從小康人家變成貧困戶了,這是題外話。
鍋蓋面的小鍋蓋20多厘米直徑,用杉木制作。杉木是廣泛生長于南方山區的一種樹木,具有樹干直、生長快、價格低、不易變形、不惹白蟻等優點,是南方普通百姓砌房造屋、制作家具的首選木材。用杉木制作小鍋蓋,有兩個好處,一是面有一種特殊的香味,增加面條的可食性;二是防止面湯溢出。
鍋蓋面好吃,必須有好醬油。醬油都是各家的獨門絕技,店家要在里面加上若干作料,熬上幾個小時。前些年恒順就推出鍋蓋面醬油,讓市民在家下面也能下出鍋蓋面的味道。但老百姓家里沒有小鍋蓋,沒有大鍋大火,比店里的味道總要差了一些。
鎮江鍋蓋面雖然有相當的歷史,也有美麗的傳說,但從火面到鍋蓋面,改變發生在改革開放前后,有一幫鎮江餐飲界的大佬商量起個好名字,鍋蓋面才慢慢叫響。尤其是澆頭越來越花樣繁多,大的店里有肴肉、豬肝、腰花、大排、肉圓、肉絲、雞蛋等一二十種澆頭,由顧客任選,有的店還有大麥粥和各種小菜,供顧客免費選用。
也有名不符實的,我至少看到過兩家面店,只有馬口鐵制的大鍋蓋,根本沒有杉木的小鍋蓋,卻也堂而皇之打著“鎮江鍋蓋面”招牌,只是生意清淡、門可羅雀,硬撐了幾年,最終關門大吉。還有一些面館有鍋蓋,但經常不用,因為生意好時嫌小鍋蓋揭來揭去比較麻煩。
如今,鎮江鍋蓋面的名頭越來越大。最近,鎮江鍋蓋面協會與南京世百餐飲管理有限公司簽訂協議,今年年底前,鍋蓋面有望進入南京師范大學、東南大學等五所南京高校,3年內進入30所高校食堂,為來自天南地北的學子餐桌上增添一道美食。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