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冰壺書屋
文/余峰
初秋的早晨,天下著蒙蒙細雨,我獨自一人來到市區一條寧靜的小巷,來到小巷深處父母親曾經生活居住過的家。房子建于上世紀九十年代,已顯破舊,父親有一間十多平方米的書齋,他起名為“冰壺書屋”,取自唐代詩人王昌齡“一片冰心在玉壺”之詩句。走進冰壺書屋,一排書櫥、一張書桌、一臺電腦、幾張椅子擺放有序,這里就是當年父親生活的重心和精神家園。二十多個春秋,父親在這間簡陋的書屋里泛舟學海,博覽群書,潛心著述,筆耕不輟,撰寫出版了多部理論專著,200余萬字,內容涉及黨的建設、反腐倡廉、地域文化等方面,有的專著還榮獲全國優秀黨建讀物獎和全國優秀論文成果獎,專著中的很多文章先后被《光明日報》《新華日報》《報刊文摘》《黨的建設》《黨的生活》《群眾》等報刊發表。
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父親擔任地市領導工作時就潛心黨建理論研究,撰寫了許多黨建方面的文章。1987年父親倡議成立了地市級黨風黨紀研究會,開展黨風黨紀理論研究,成為全國第一家黨風黨紀理論研究的群眾性學術團體。父親在為官生涯中,見過官場中的許多官,有清官、好官,也有無德、缺德的官。一個地方,官好,官風好,官場必然好;如果官孬,官風壞,官場必然腐敗。父親深感為官者重官德、守官德、有官德的重要,他以自己敏銳目光和獨到見解在全國最早提出了“官德乃官之魂”這一鮮明論題,這是父親在廉政建設方面的一個鮮明創造。父親認為,一個官員如果丟失了官德,也就丟掉了官之魂,變成了缺德的官。2001年,父親撰寫的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官德感言》和新華出版社出版的《談官德》兩部專著相繼出版,在社會上引起了不小的反響和共鳴。2002年,省雜文學會專門在鎮江召開父親專著研討會,來自省內的四十余名專家和學者到會進行認真熱烈的研討。省雜文學會會長金陵客稱贊父親兩部專著“具有顯著的思想特色,沒有一段不是經過自己獨立思考,沒有一句不是表述自己獨特見解,是對黨風廉政建設富有真知灼見的肺腑之言,也是反對官場某些丑惡現象的扛鼎之作。專著以語絲的形式出現,表述的卻是反腐倡廉的大主題,讀之猶如清風徐來,正氣拂面,有一種靈魂凈化之感”。南京大學一位知名教授感慨地說:“如果我們的各級干部能將《談官德》和《官德感言》當作枕邊書,朝夕誦讀,則百姓幸矣,天下幸矣。”對于官德,父親在專著中有許多精辟、經典的表述和認知。父親專著思想深邃,觀點鮮明,富有哲理,是理性思考的結果,是感性認識的升華。
父親從政四十年,對官德的研究從未停止,官德二字始終是他在官言官的經常話題。2012年他又撰寫了《在官言官四十年》一書,在書中父親直言官場,直言官德,以真情言官,用真話言官,為官場建言,也為官場進諫言。《在官言官四十年》所言,皆是真言,也是良言,沒有妄言,沒有謊言,完全是出于一種社會責任感,出于一個為官者自己的良心,在官言官成了父親心中揮之不去的一種社會責任,他為官場留下了一份真實的記錄,一份屬于歷史的真實記錄。在父親的專著中,關于官德的專著是最有影響、最有代表性、最能引起人們共鳴的,堪稱專著中的經典。
父親雖然離開了我們,但他“丹心一片頌官德”,做人做官的風骨和風采一直在激勵教育著我們,每次拜讀父親的專著都有不一樣的感悟。父親在專著中歌頌真善美不惜筆墨,鞭撻假丑惡針針見血,從父親專著中我讀出了他深厚的文字功底,豐富的人生閱歷,敏銳的洞察力,敢于直言,為民吶喊的“拳拳公仆心”。父親將他在官四十年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所悟化作了對官德的研究,奉獻給了我們的黨,我們的人民。父親專著中的話語像一面鏡子,從中照見了父親對黨、對人民的赤膽忠心,也照見了眾多為官者的靈魂,父親專著的背后是他多年的理論研究、工作實踐、理性思考和辛勤的付出。只有經歷世事,安于內心的智者,才能寫出如此之作。
用細膩的筆觸記述時代,用犀利的語法書寫現實,是父親研究官德,撰寫官德的初衷。
在當今的現實環境下,官場是一個復雜的綜合體,想當官的人不在少數,當一個好官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沒有好的官德,很難當一個好官。官德從何而來,我在父親的專著中找到了答案:一靠修養,二靠建設,三靠自律。
愿天下為官者皆重官德,是父親多年對官德研究捧出的寸草之心。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