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墨探花”王文治

《夢樓詩集》

《續丹徒縣志》王文治墓葬記載

《光緒丹徒縣志》“書畫”記載

王文治像 圖:王禮剛 提供
文/王禮剛
王文治,出生在京杭大運河鎮江辛豐段西岸的東石村,從小喝著運河水長大,大運河通渠的繁忙和船工的艱辛,他全然在胸,激勵了他勤奮、自律求學的刻苦精神。他的努力終于成就了他,他不僅是清代乾隆朝的命官,還是書法家,其書法被世人稱頌“淡墨探花”。
史志記載王文治
《鎮江市志》記載:“王文治(1730-1802), 字禹卿,號夢樓,晚年信佛,法名達無,字無余,鎮江人。少年任俠,狂放不羈。24歲取中拔貢,到北京應廷試,和姚鼐、朱孝純、彭澧等人結為好友。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中一甲三名進士,授職編修,擢升侍讀。乾隆二十九年(1764),外放云南臨安知府,三年后罷官歸里。一度擔任過杭州敷文書院山長。王文治的詩工整精煉,雄杰洪亮,與袁枚、蔣士銓、趙翼等并稱‘袁王蔣趙’。袁枚稱其詩‘細筋入骨,高唱凌云’。王文治的字風神俊逸,與諸城劉墉、錢塘梁同書齊名。當時有 ‘天下三梁(梁國治、 梁同書、梁巘),不及江南一王’等評論,遠近各地都請他書寫碑銘聯匾。”
《鎮江市志》說,乾隆十八年(1753),24歲的王文治取中拔貢,來到京師參加廷試。此時的他“與諸名士唱和無虛日,公卿皆延禮之。”乾隆二十年(1755),王文治參加的第一場廷試落榜,但是,乾隆皇帝對王文治卻大加贊賞,朱批:“似能辦事,學問也好。”
王文治書法妙天下。志書是這樣記載王文治的:“生有夙慧,十二歲能詩,生平吟詠之工,入唐人之室,與分席而處。書法則如米元章、董香光,嗣統二王,天下士共推,無異論者。”《光緒丹徒縣志》這段文字是說王文治,書法深得“二王”神髓,復肆力李云麾、米海岳。晚年超脫,直逼董香光,人所不能學者。王文治書法是基于“二王”,脫胎于董其昌。至今杭州、蘇州、揚州、武昌等地許多園亭、寺廟,仍留有他親筆的聯額、石刻。
乾隆二十四年(1759)舉順天鄉試,二十五年(1760)會試中式,殿試一甲第三人,成進士,為探花,授編修職。二十八年(1763)大考第一,擢侍讀,充國史館纂修。二十七年(1762)順天鄉試同考官,二十八年會試同考官。
王文治為臨安府知府,王師征緬,督運糧餉,受煙瘴,引疾歸故里鎮江。王文治歸鎮江后,很快擔任了杭州敷文書院的山長。王文治在杭州期間自號“西湖長”。王文治在《夢樓詩集》卷十九《六十自壽》,記敘了他那一段“故友饋金勞致問,門生載酒數相過;閑來自制銷魂曲,笑遣紅兒月下歌”快樂生活。后來又校訂了《杭州府志》。
王文治在主講浙江敷文書院時,名宿盡出其門。既而薄游陜洛,所至悉以名師尊禮之。蔣宗海續修志稿未成而歿,王文治續成之。里紳同纂事者有茅元銘、張明謙、張崟、張廷詠、孫焯、魯銓、胡培、馮錫宸、劉植、韓璟、韓芬、鮑文逵、郭恒也。同校閱者有蕭文瑛、王沄、楊哲人、張秉鈞、何菁、蔣穮、陳星、嚴士榜、張深、鄒錫純。
王文治晚年雅嗜聲曲,與吳門葉廣明有同好,葉訂《納書楹曲譜》,王文治為之詳審音節,點定后盛行海內。著《夢樓詩集》二十四卷,及制藝、文賦,皆膾炙人口。又著有《快雪時晴法帖》,道光中纂修國史館奏請編入文苑。
王文治篤信佛教,取法名達無,大概與他從小信佛,琉球海上遇險,神助平安有關。他拜杭州天長寺海宇清和尚為師,平時頭戴僧帽。嘗自言:吾詩字皆禪理也。年七十有三,坐禪而化。墓葬在鎮江城南七里磚橋廖家村秀山枝王家山祖塋。《嘉慶丹徒縣志》卷二十三,有他父親王士閎祖母墓葬廖家村秀山枝王家山祖塋記載。
冊封琉球留墨寶
王文治詩書深受日本人的歡迎和崇拜。故事是說乾隆十六年(1751),原琉球國王尚敬去世,其世子尚穆在乾隆十九年(1754)派使臣前來上表,奏請襲封。乾隆二十年(1755)十二月,乾隆皇帝下達諭旨選派翰林侍讀全魁冊封琉球。全魁充正使,編修周煌充副使齋詔前往。全魁與周煌二人仰慕王文治書法,邀其同往。
琉球及琉球諸國皆為中國的藩屬國,歷代琉球國王都向中國皇帝請求冊封。1429年,琉球統一諸國,仍與明朝保持著宗藩關系。明朝以后,琉球國繼續向清府朝貢。1663年,琉球國王正式被清王朝冊封,琉球國使用的是清朝年號,每年向清朝納貢,而且從未間斷。乾隆二十二年(1757)十二月,朝鮮、暹羅、琉球皆來清朝入貢,《清史稿》亦作記載。
清朝派遣大臣前往琉球的冊封活動就有八次。歷次冊封活動派出的使臣或隨從者大都留下文墨,記錄琉球國的風土人情和冊封活動。乾隆二十一年六月十一日(1756年7月7日),王文治以書法家從客身份參加冊封使團,“翰林侍讀全魁冊封琉球,邀同渡海,颶風破舟,遇救不死。”(《光緒丹徒縣志》卷三十三)王文治用詩歌形式記述了出使經歷和所見所聞,他所著的《海天游集》詩集作了記載。
在冊封琉球期間,王文治在琉球各地參觀,了解風土人情,與琉球王公大臣唱和詩文,以文會友。每到一處,他都題字作詩。他的詩文和書法贏得了琉球各界人士的喜愛,同時也受到兩位冊封使臣的贊許。全魁稱贊他“爭夸客有鐘王筆,敢說仙同李郭舟”。日本漢學家外山軍治在《書道全集中國》中寫道:“王文治乾隆二十年隨遣為琉球國冊封使全魁赴琉球,其時僅二十六歲,然琉球人視其書為家寶而予以珍視。”當時,琉球人紛紛重金求購王文治墨寶?,F在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沖繩縣立博物館、京都藤井齊成會有鄰館、大分縣立博物館,仍然珍藏著王文治當年的墨寶。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日本友人還到浙江和丹徒辛豐東石村尋訪王文治后人??梢娡跷闹蔚脑姼钑ň?,受到日本人的如此崇拜。
眷念家鄉寫詩篇
王文治愛著家鄉,眷念著家鄉。在他任云南臨安知府,三年后罷官,王文治即歸鄉里,租賃房屋居住在古城東門夢溪,改號夢樓。王文治除了在杭州敷文書院講學和出游,基本上都居住鎮江。
王文治不忘少年時在南山八公洞讀書的歲月。王文治祖父去世早,他父親從小與祖母相依為命,長而至孝。祖母去世,家境尚寒,喪殯不能華飾。家庭生活貧困,王文治從小讀書常在灶前借光?!秹魳窃娂罚?ldquo;曰余初受書,志在破萬卷。貧無買書錢,見書空慕羨。”“我生不識字,亦復墮憂惱。寒愁衣履穿,饑畏糠核少。讀書灶觚下,爨塵落如攪。食貧身每勞,處隘見逾小。”寫出了他求學,生活雖然貧困,卻懷揣志在破萬卷之志向。他在《漢隱庵》寫道:“漢隱讀書處,落花沾客衣。白頭重到此,惆悵故人稀。”王文治深情憶及當年讀書的八公洞。
南山八公洞風景秀麗,山水相依,文脈厚重。王文治對八公洞周邊景觀廟宇十分了解且十分有感情,他連同《漢隱庵》寫了《八公洞十詠》詩。
描述“平等寺”:佛法沒些子,唯茲平等心。破壁漏殘月,曉來無處尋;描述“翠淙庵”:高樹列森梢,女羅垂冪歷。山翠夜淙淙,風幡晨寂寂;描述“深云庵”:云生深山中,俄頃滿巖谷。今夜住山人,商量伴云宿;描述“大林庵”:門內夕陽樓,門前古溪水。新竹出墻來,影落溪流里;描述“紫竹庵”:日暮柴扉里,蕭蕭紫竹林。櫻桃花落后,扃鎖到如今;描述“半壑庵”:縛竹作門扉,橫石為略彴。秋來黃葉多,風吹填半壑;描述“化城庵”:化城本無城,陽焰空中過。當日妙莊嚴,如何今破墮;描述“海潮庵”:薜荔覆墻頭,青苔積門外。欲聽海潮音,喬林迸虛籟;描述“遠塵庵”:庵中最高樓,林光驚乍曙。但聽有啼鶯,不見鶯飛處。
王文治根據八公洞十座庵廟特點逐一描述,為后人了解和研究南山八公洞留下了可以參考的資料。筆者曾隨文友多次去東石村尋訪。東石村王氏后裔王以鳳(九十歲病故),帶著我們參觀了東石村王氏祠堂,王文治故居。王氏祠堂后人已經修葺,王文治故居還有后人居住。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