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名村柳茹

柳茹王公祠

柳茹貢氏宗祠

柳茹老街 圖:楊再年 提供
文/楊再年
丹陽市延陵鎮柳茹村,原名柳塘。南宋紹興十一年(1142)十二月二十九日,抗金名將岳飛被誣謀反,以“莫須有”罪名殺害。“刎頸之交”秣陵關總鎮貢祖文辭官潛匿岳飛三子、年僅12歲的岳霖于偏僻的丹陽柳塘。貢祖文及其后輩開溝鑿塘,蓄水養魚,廣植柳樹,于此定居,逐漸將柳塘形成“東西兩長溝,南有大塘千百畝,北有神河萬丈深”,是不旱不澇的荷花地。居民絕大部分為貢姓、始祖為貢祖文的柳茹村系改柳塘之名而立,它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文化遺產豐厚的傳統村落。
村落遺產豐富
出于安全防御的需要,柳茹村布局獨特。它由兩條主巷道、南北兩條支巷道,縱橫交錯,形成以村中大巷為中軸線,呈“井”字形分布。各巷道口都砌有圈門,共有九個,各有名稱。雖年代久遠,但人們仍記住“太平”“南極”“吉慶”“北斗”分立在東南西北的這四個圈門的名稱。村中還鑿有十三口水井,并有良好的排水系統。大巷老街兩側皆為單層清末民國初期的傳統建筑,狀況良好。老街寬2-3米,總長約230米,東西兩端圈門建筑上各建有7米高的更樓。東更樓名“涵春”,西更樓名“聚秀”,可登臨其上,瞭望放哨,遇險報警。每有險情,關閉圈門就可防盜拒匪,村民則安居樂業。柳茹村是座“九圈十三井”城堡式村莊。
文化遺產豐富是柳茹村又一特色。一個村落竟有四處丹陽市文物保護單位,這在周邊地區是不多見的。
貢氏宗祠。堂號“萃渙堂”,為紀念柳茹村貢氏始祖貢祖文,興建于南宋嘉泰三年(1203)。貢祖文勇救岳飛遺孤岳霖有功,岳飛冤案昭雪后,宋孝宗賜其“旌表忠義”匾額。貢氏宗祠原有三進,每進五間,占地面積1025平方米,后僅存清代祠堂遺構一進,面闊五間24.25米,進深九檁11.1米,檐高3.4米,硬山頂。2001年4月,貢氏宗祠前后二進,在多方資助下,得以全面整修,于2005年5月全部竣工。由此,一座完整的貢氏宗祠展現于世間,并成為丹陽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王公祠。始建于明天啟年間(1621-1627),是為頌揚明朝知縣王志道清廉為民,老百姓自發集資建造。王公祠前后共兩進,兩進間有一小庭院。前進門前與王公祠一體建有過街棚,這種歷史建筑實屬少見。王公祠頭進門首懸掛有王志道感激柳茹村民,特意書寫的“里社干城”匾額,村民則在祠內增添“惠我無疆”“不顯亦靈”兩個匾額,永記王志道的惠民恩德。
眭氏節孝坊。清乾隆九年(1744),為表彰處士貢蔭三妻眭氏,守寡20余年,敬養瞎眼婆母終老,育兒成才懿行而立此節孝坊。節孝坊,青石質地,四柱五樓式,高約6米,闊5米,正間額枋鐫“旌表處士貢蔭三妻眭氏之坊”,另有官員、名賢題名。次間額枋分刻“瑤池冰雪”“貞明執操”。
貢氏書院。原名“友于堂”,始建于元大德六年(1302)。有貢氏文寶、文虎、文豹兄弟三人,成家立業后,相聚日少。為常相鼓勵,彼此照應、學習,共同追求事業,故建相聚之堂,取陳友于兄弟之義典故,名之“友于堂”。元大德九年(1305),貢文寶之子貢子仁在此辦成“遠山書房”,用作辦學。后毀于清咸豐年間戰火,于光緒年間重建。明清、民國時期從柳茹走出去的許多名人,都曾就讀于此,這是一所名副其實辦學近700年的“貢氏書院”。
文化活動豐富
柳茹村還有不少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每年的農歷正月二十舉行的廟會,自明末延續到現代。廟會既是文化傳播會,又是商品交易會。文商結合,規模宏大,隆重熱烈。有水稻開鐮祭活動也是熱鬧非常,充滿農業豐收在望的喜悅。還有流傳數百年不衰的、有40人組成,24種刀法的大刀隊;50人組成,串陣打圈的馬燈隊;融武術雜技于一體,數十人組成的羅漢隊和舞動驚心動魄的20人組成的舞鐺隊等民間文藝隊伍,陣容大,表演活躍,深受村民歡迎,還常應邀赴周邊村莊表演。
貢祠內的一棵古銀杏樹,是柳茹村多棵古樹中樹齡最長的,已逾420年,成為吸引人眼球的一大亮點。1939年1月5日,丹陽安息鄉(今屬延陵鎮)等地村民代表前來柳茹村慰問新四軍第一支隊第二團部分指戰員,并贈送“民族先鋒”錦旗。時任第一支隊司令員的陳毅親自接見,并與民眾代表在貢祠大院這棵銀杏樹下合影,留下了珍貴的記憶。
時至今日,這棵古銀杏樹,根深葉茂,生機勃勃。其果實滾圓,殼薄,果肉鮮嫩細膩,黏而甜,有一定藥用價值。南京農林專家認定:“貢祠這棵銀杏樹比較獨特,屬華東地區稀有品種,要妥善保護。”人文與自然的結合,古銀杏樹更顯彌足珍貴,妥善保護,責無旁貸。
保護任重道遠
柳茹村,形成于南宋,以村落民居建筑和村落民風民俗為主要人文景觀,可謂形神兼備。柳茹村較為完整地保存了清末至民國初期的建筑、環境風貌,負載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價值,是一種生活生產中的遺產,同時又飽含著傳統的生活方式。2013年9月2日,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公布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丹陽市延陵鎮柳茹村名列其中。
柳茹村對中國傳統村落不滿足于“名錄保護方式”,制訂有四章二十七條的“延陵鎮柳茹村保護暫行辦法”,規范傳統村落自身的保護發展,又信心滿懷創建歷史文化名村,成立了創建小組,依法有序地開展創建工作。
柳茹村自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以來,著力村落的整體保護和文物遺存的維修。在市住建和文管部門的指導、監督下,依村落保護發展規劃,2014年度完成了貢氏書院的修繕,并按原規模拓展復建。2015年始,又對貢氏宗祠等文保單位進行全面維修和恢復。并對“九圈十三井”“更樓”等已經不存的歷史建筑,按原貌逐一恢復。對晚清至民國時期的歷史街巷,清除了水泥路面,使石板路長街再現原貌,殘舊的傳統民居的墻體也不見涂料痕跡,得到不改變原樣的修復。
每年農歷正月二十的柳茹廟會,自2004年更名為“貢氏文化節”,迄今已成功舉辦了十三屆。這一歷年來被村民視為盛大節日的柳茹廟會正以新的形式傳承發展,富于時代氣息。不僅于此,柳茹村仍在繼續挖掘貢氏文化內涵,進一步發揮貢祠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作用。明代貢原懋捐糧賑災,建“守愚堂”、興辦義學的事跡得到彰顯,村中“守愚堂”遺址得到確認,并籌辦建材,準備復建。20世紀60年代供村民集會、戲曲表演、文藝匯演、電影放映之用、堪稱村文化中心的柳茹大會堂也被妥善保護。
由此可見,在村落生產生活系統、農業文化活態傳承的同時,柳茹村更重視村落的文化性。根據江蘇省有關歷史文化名鎮名村認定標準及申報程序,經申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省文物局組織審核,并報省人民政府批準。2017年2月9日,省政府辦公廳公布的第八批江蘇省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丹陽柳茹榜上有名。
據了解,我國自2000年至2010年自然村落銳減。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村鎮建設司趙暉司長表示,如今全國“有較高價值的村落不足5000個”。可見歷史文化名村數量不多,若失于保護將瀕臨損毀。形勢嚴峻,歷史文化名村保護工作任重道遠。省歷史文化名村柳茹村的保護工作,將按照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規定編制的實施歷史文化名村保護規劃,依法做好規劃實施管理,正確處理歷史文化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切實保護各類歷史文化遺存,努力提升歷史文化名村的建設水平。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