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華鬧市的古巷

白蓮巷中老宅

蘇寧廣場旁邊老巷 圖:金力 攝
文/金力
大市口蘇寧廣場西南角,有一片縱橫交錯的古巷區,白蓮巷、將軍巷、經折巷……它們與繁華鬧市為鄰,讓古老與現代融匯交織,凸顯了古城鎮江獨特的魅力。漫步其間,純樸的街巷風情撲面而來,常會勾起“老鎮江”的往事和回想。
我童年時就有這樣一段記憶:上小學三年級時的一個暑假,老師把我安排到住在白蓮巷的同學家做作業,他家住在巷中唯一的一幢樓房里,好像是市政府的宿舍樓,同學奶奶戴著一副老花眼鏡,每次總是將我迎進送出,做作業時,奶奶都會安詳地坐在我們身旁,手上還不停地織著毛衣……前不久,我憑著記憶,去尋找那幢樓房。記得童年的我是從山門口街走進白蓮巷的,如今沿著同樣的路線我來到巷中,雖然巷子已經以樓房為主,但依然保存著兩處青磚小瓦馬頭墻的民國老宅,我發現南側老宅后面有一棟小樓,與四周建筑相比顯得有些陳舊,佇立面前,童年往事突然清晰起來,小樓正是當年同學家的住處。我感嘆時光飛逝,更感嘆老城保護性的改造,留下了多少人的記憶,留住了“老鎮江”的鄉戀情懷。
其實白蓮巷本身就有著厚重的歷史。據載,白蓮巷早在元代時期就有,距今已有700多年,到清代巷內曾建有尼姑庵名白蓮庵,后毀于太平天國戰火,所幸,因庵而有的白蓮巷名稱保存至今。白蓮巷在民國時期,因出了“舍身駕戰機撞向日寇”的英雄烈士陳懷民,而引人注目,陳懷民出生于富商家庭,陳氏住址曾在白蓮巷29號。帶著崇敬的心情,我曾與老友去尋找陳懷民的故居,巷內唯存的兩處老宅為24號、33號,遺憾29號早已被現代建筑取代了。
與白蓮巷平行有兩條巷子,南邊的水陸寺巷,同樣很有歷史。巷子因“水陸寺”而得名。古時鎮江有“八大寺”,水陸寺就是其中一座古老寺廟,其香火興盛歷經幾個朝代。元代《至順鎮江志》有載:水陸寺建于宋淳祐年間,毀于清代咸豐年間。水陸寺巷比白蓮巷略寬,沿巷均是店面旺鋪,小飯店面館居多,一家經營雞湯蘑菇面的名聲很響,我曾光顧品嘗,其味道鮮美堪稱一絕。
水陸寺巷東與經折巷相通。說到經折巷總是帶著幾分書卷氣,古時書本由竹簡折疊而成,有紙張印刷后,古人的記事本延續折疊的方式,稱為經折,給人以典雅、神秘的感覺。舊時巷內是否有過與“經折”關聯的故事,未見記載,倒是經折巷的南端有游泳館、體育場,讓巷子與運動、鍛煉有了更多的聯系。
經折巷與白蓮巷垂直,沿巷向北便來到將軍巷。將軍巷緊靠蘇寧大廈,走進巷中,那巍峨聳立的兩棟鎮江標志性建筑,總會吸引人的眼球,讓古老的巷子更顯滄桑感。將軍巷至少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巷名因清代將軍署設于此而得。光緒《京口八旗志》有載,清初鎮江曾有兩位漢軍八旗大將軍駐守,“順治十二年(1655年),鎮海大將軍石廷柱統率八旗官兵駐扎鎮江;順治十六年(1659年),鎮海大將軍劉之源駐扎鎮江,以城內西南隅為八旗屯兵之所”,大致位于今斜橋街、山門口街、將軍巷一帶。因駐守鎮江的旗人大多為正紅旗,因而這一帶也曾經叫作紅旗口。
將軍巷東與市政路貫通,從清初到上世紀60年代,鎮江最高的行政機關、軍事機關就設立在這里,市政路總會給人以莊重、神圣的感覺。在我的記憶中,曾經的鎮江市政府、公安局就在蘇寧廣場位子上,廣場的東側解放路,一直就是鎮江的熱鬧市口,曾經的京江大廈是集餐飲、理發、浴室為一體的綜合樓。那時的京江理發店屬國營,我經常光顧。因為理發店緊靠京江飯店、新華劇院,可謂得天獨厚的好市口,店內也很氣派,理發師年輕新潮,那時我也是小年輕,所以愛上了這家帶有現代氣息的理發店。
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市政路北端新開了一家甘露商城,以其商品豐富,價廉物美,吸引了鎮江人的光顧,商城的建立帶動了這一片餐飲服務店鋪、攤點,市政路、將軍巷、白蓮巷從此成了大市口熱鬧的后街。
時代的變遷,商貿的繁榮,讓老街古巷煥發出現代的朝氣和活力,我喜歡在這里漫步,走街串巷感受老鎮江的味道,同時緊跟時代的步伐,體驗林林總總商貿帶來的便利。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