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資印象
文/雷曉明
高資,位于鎮江城西20余公里,南倚綿延十里長山,北臨滔滔揚子江,寧鎮公路與之相鄰。這座古老的鄉鎮,山清水秀,人杰地靈,街市繁榮,歷史人文豐厚。
我與高資鎮(2011年改設高資街道)結緣于2000年初。當年,我所在的工廠從鎮江東郊搬遷到高資以西的丹徒經濟開發區營春大隊。從那時起,我便逐漸了解了高資的風土人情和人文歷史。初來時,眼前見到的是大片的農田和掩映于綠樹叢中的一個個村莊。田野之中,河網密布,溝渠縱橫,田邊雜草叢生。早年的傳統產業為種植水稻、小麥、棉花和蔬菜及桑蠶養殖等,有的農戶在山坡上,還栽種有一片片茶樹。
為加快地方經濟的發展,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丹徒區在高資建立了經濟開發區,隨后,一個個村莊的農戶實行了集中搬遷,入住了街鎮上的一個個新建的小區。不久,李長榮化工、金海宏業、宏順熱電及焦化集團所屬的五家企業和中鹽鎮江鹽化、二重鎮江公司等數十家外來大中型工廠企業,相繼在開發區安家落戶。這片沉睡的大地被喚醒,挖掘機、推土機、打樁機日夜不停地在工地上發出震撼大地的聲響。
緊接著,一座座高大的廠房拔地而起;一個個高聳的煙囪矗立于田野之中,一座座輸電鐵塔巍巍挺立;生產機器的轟鳴聲與公路上川流不息的汽車馬達聲相交織,似一首首交響曲回響在廣袤的大地上。與此同時,道路拓寬,河道整治,環境治理,供水、供電、供氣及污水處理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駐足于沙渚港堤壩高坡之上,放眼望去,現代化的工廠林立,一派勃勃生機,其景蔚為壯觀。開發區的建設,形成了大規模的生產能力,實現了產業聚集效應,為振興地方經濟和丹徒區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也為鄉村人口的就業提供了廣闊平臺,大批農村青壯年先后加入了產業勞動大軍行列。10多年間,在綠色、生態、環保的發展形勢下,開發區的工廠企業,持續進行了節能減排、低碳排放及循環利用的技術改造,環境質量得到有效改善。
因工作關系,我常去高資。十七八年前,街鎮上的道路狹窄,坑洼不平,雨雪天氣,泥濘路滑,沿街居民所住房屋大多陳舊。那時,街市上僅有高資大酒店、新森隆酒店及黎明飯店等三四家飯店和零散的路邊食雜攤點。商業網點較少,有供銷社商場等為數不多的幾家商鋪,到了晚間,街上行人稀少。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開發區經濟的興起,10多年來,高資城鄉的面貌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由312國道進入高資的約2公里長的香山大道,寬闊整潔,迎賓大道、玉書路、聞捷路、通港路等主次干道,路面開闊,沿路樹木繁茂。一座象征經濟騰飛的造型別致的雕塑,矗立在香山大道中央,讓人精神振奮;沿街靚麗的樓房一座緊挨一座;街上的酒樓、飯店、賓館、超市及大小商鋪,鱗次櫛比,每日里大街小巷,人流不息,一派繁榮景象。行走于此,可見環繞高資的河水清澈,兩岸桃紅柳綠;沿河建起了一個個景觀眾多的公園、廣場;每至春天,高資美人谷的櫻花園(又名巫崗“四海櫻花園”),千畝櫻花綻放,花如雪海,香飄四溢,觀賞者絡繹不絕。為方便百姓出行,公交車由原來的23路,又增加了五六路可通往南京、鎮江、丹徒區及周邊鄉村的公交班車。
漫步于高資集鎮和鄉村,時時還能品味濃郁的人文氣息。高資玉書路,因相傳清康熙帝南巡鎮江,龍船泊于高資河碼頭,鎮江籍宰相張玉書,奏請皇上準假一日,登舟前去金山寺朝拜的典故而得名;香山大道則因高資緊鄰十里長山下的香山而得名;而我國當代杰出詩人聞捷的故鄉在高資,后人為紀念這位才華出眾的著名文學家,故起名“聞捷路”。高資的歷史悠久,古時為水陸交通要地,陸路曾設館驛,據宋《嘉定鎮江志》載“高資館,在義里鄉高資村,離城三十里,昇(今南京)、潤(今鎮江)往來之中”。高資臨江,古代水路設有渡、港,元《至順鎮江志》云:“高資‘東西兩渡,東渡至真州(今儀征)瓦廟子,西渡至鐵淀港’,皆橫渡長江,連接對岸。”高資還是扼守鎮江的門戶,曾經是硝煙彌漫的戰場。有史料記載,太平軍曾在高資地區與清軍進行過多次激戰,長達數年之久。
高資,人文薈萃,古今名人輩出。據當地文化名人館史料記載,上至清代,下至近現代,先后有著名的書法家、書畫家、歷史學家及國內知名編劇、導演與演員、文學家、戲劇家、音樂專家和石雕藝術傳人等20多位文化名人出自高資。他們或祖籍在此,或在此生活,或晚年定居于高資。這些高資文化名人在文化藝術領域頗有建樹,功績卓著,在國內外有重要影響。
在高資城鄉,還能尋覓到諸多歷史古跡。有相傳建于唐代年間的千年古剎香山寺;有隱于香山寺山林間,遠近聞名的香山泉(又名觀音泉),此泉歷經千百年,仍終日噴涌;高資街向東200多米的古橋東方橋,據有關史料記載已有1000多年之久,該橋屢毀屢建,現仍橫臥于高資河上;在高資金家邊村還有一口開鑿于明代成化年間的古井,井深達5米多,水清甘洌,歷經500多年歲月滄桑,至今保存完好。在高資東南有一個著名的華僑村——唐駕莊,該村的先輩于百多年之前,跨海東渡或下南洋,歷經幾代人艱辛拼打,創下產業,在村上置田造屋,惠及子孫。高資還有“石雕之鄉”的美譽,金家邊村一個個石雕廠家的工匠們精雕細琢的人物、鳥獸、山水、景觀等石刻藝術作品,形象栩栩如生。
高資良好的生態環境,富有特色的鄉鎮風貌,豐厚的歷史文化,還有鄉村面貌的巨大變化,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