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與鎮(zhèn)江
□ 朱思丞
大詩人李白與鎮(zhèn)江有著不解之緣。作為“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游俠,李白多次游歷潤州,元末進士、明朝宰相汪廣洋在《贈丹陽令白謙》一詩中,提及了李白與鎮(zhèn)江的密切關系:曾聞李白遨游地,多在云陽古縣中。李白在鎮(zhèn)江寫下了許多感懷千古的壯麗詩篇,這是鎮(zhèn)江彌足珍貴的盛唐記憶。天寶元年(742年),李白由魯往浙,舟自廣陵至潤,登焦山覽勝,賦詩《焦山望松寥山》:
石壁望松寥,宛然在碧霄。
安得五彩虹,駕天作長橋。
仙人如愛我,舉手來相招。
松寥山和夷山在焦山東北,分峙于洪波巨浪之中,古人以為此為長江朝宗于海的門戶,故稱“海門”。唐詩中的“海門”多指此處,很多名詩人都留下了詩篇。比如,王昌齡的《宿京江口期劉昚虛不至》:霜天起長望,殘月生海門。岑參的《送許子擢第歸江寧拜親,因寄王大昌齡》:月從海門出,照見茅山青。劉長卿的《京口懷洛陽舊居,兼寄廣陵二三知己》:氣混京口云,潮吞海門石。劉禹錫的《和浙西李大夫霜夜對月,聽小童吹觱篥歌,依本韻》:海門雙青暮煙歇,萬頃金波涌明月。韋應物的《賦得暮雨,送李胄》:海門深不見,浦樹遠含滋。李白在《登金陵冶城西北謝安墩》詩中,也提到了海門:組練照楚國,旌旗連海門。可見,“海門”在唐朝聲名很大,李白到鎮(zhèn)江登焦山,一方面乘舟而來路過此處;另一方面,也是一種文化情結。
李白被當時的人稱為“謫仙人”,這首充滿“仙氣”的詩,是典型的浪漫主義詩風,也非常符合李白詩歌所呈現(xiàn)的瑰麗玄奇、飄逸瀟灑、意境奇?zhèn)サ奶厣F鋵崳畎滓灿猩羁虒憣嵉钠拢热纾谠脐枺ń矜?zhèn)江丹陽)時,恰逢當時刺史齊澣在當?shù)亻_鑿新河,看到官吏監(jiān)督下,民工們在運河上逆水拖船,長途運石的悲苦不堪情形,李白寫下一首《丁督護歌》:
云陽上征去,兩岸饒商賈。
吳牛喘月時,拖船一何苦。
水濁不可飲,壺漿半成土。
一唱都護歌,心摧淚如雨。
萬人鑿磐石,無由達江滸。
君看石芒碭,掩淚悲千古。
《丁督護歌》是南北朝樂府舊題,多用以詠悲苦之事,李白以舊題寫時事,未讀詩而先見其悲情。這首詩風格沉郁,表達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清高宗敕編《唐宋詩醇》評此詩:落筆沉痛,含意深遠,此李詩之近杜者。與詩人的浪漫主義詩歌相比,這首詩確實別是一種風格。總體看,李白現(xiàn)實主義題材的詩作不是很多,但大凡一個集大成的作者,風格總是多樣的,不可一概而論。通過這首詩,讓我們看到李白的另一面,這也有助于我們更加全面地了解李白、了解李白的詩歌。
鎮(zhèn)江在李白的一生中留下了深刻印記,見證了其人生的起伏。大約在至德元年(756年),永王李璘以為“濟蒼生,安社稷”的時機已到,派人去廬山聘請李白入幕府。李白以為報效朝廷的機會來了,下山投入永王麾下,做了幕僚。至德二年正月,李璘率水師東巡,李白作《永王東巡歌》11首詩表示忠誠,其中第六首描繪了永王水師到達潤州時的盛況:
丹陽北固是吳關,畫出樓臺云水間。
千巖烽火連滄海,兩岸旌旗繞碧山。
在他的筆下,潤州兩岸旌旗飄舞,樓臺映水,海浪浮江,景象壯觀。此時的李白氣勢豪邁,這也是李白在鎮(zhèn)江待的最久一段時間。但是很快,已經(jīng)稱帝的李亨害怕其弟李璘占據(jù)江南,與他分庭抗禮,于是下達了對李璘的討伐令。李璘軍一觸即潰,李璘最終以五騎相從,由潤州向鄱陽落荒而逃,于次年二月在庾嶺為江西采訪使皇甫侁所殺。李白也從潤州倉皇南奔,途中寫下《南奔書懷》,敘述了這段經(jīng)歷和自己的心境:“自來白沙上,鼓噪丹陽岸。賓御如浮云,從風各消散”。后來李白以附逆之罪下潯陽獄,及流放夜郎,幸而中途遇到大赦,但每想起在鎮(zhèn)江半年的經(jīng)歷,一生放蕩不羈的李白忍不住垂泣:“平生不下淚,于此泣無窮。”
責任編輯:阿君
